分享

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4

 Lilic 2010-06-16
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成人专家化倾向当我们考察"研究性学习"这一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时会发现,植根于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经由施瓦布对科学领域"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方法(与发现学习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教学方法)的强调,加之二战后"科技至上"思想的推波助澜,一直以来,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研究"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专家的研究,过度推崇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而背弃了作为理念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对于以科学化与学术性研究为特征的成人专家型价值的过度追求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一是探究内容的窄化,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比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珍惜生命"等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尘封或丢弃;二是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缺乏与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相适应的研究课题;三是探究方法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研究性学习中诸如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中断。"以学生为起点"的课程理想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代替,研究性学习滞留于科学理性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只能接受其理念追求被架空,存在价值被削弱的事实。要改变这一现实,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理念追求。

  当然,研究性学习并不必须与学术化倾向相抵触,而是作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成人专家型的科学化和学术化并不适合作为它的基本要求。这一倾向与实践上的功利主义结合,使得"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异化,由促进学生发展转向为加快学校扬名。学校为图一时之功,并不追求研究性学习的长远设置。教师为使学生的成果获奖或发表,往往捉刀代笔,包办代替。学生为展示、为得奖而研究,为追逐名利而急功近利。以外在动机的牵引代替内在动机的焕发,学生势必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能会产生某些社会效益,但这既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追求所在,更不是开设这一领域的重点所指。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不能追求研究性学习给学校所带来的宣传效应,更不能过分期待研究性学习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如果有的话,最大的效益就是学生所形成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全发展的个性。

  与"研究性学习"成人专家化取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精英化"。因为成人专家化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拔高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这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趋势是不相吻合的。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实学校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往往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而忽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从而出现灌输式地"教"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现象,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应有功能大大窄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