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题材股、概念股总体大面积下跌的同时,一些前期表现偏弱的权重板块则相对抗跌或逆势微涨,如石油、房地产、化纤、电力、水泥等行业板块。尤其是金融板块,虽然总体升势并不明显,但中信银行[5.56 2.02%]、工商银行[4.23 1.44%]等人气指标股盘中量价齐升,对冲了中低流通市值题材股下跌对股指造成的冲击,对维持大盘相对稳定功不可没。 而昨日创业板、中小板的跌幅远大于主板,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其前期的“越位”。以创业板指数为例,在过去的近两周里,以其发布后的最低点948点算起,至周四的最高点1129点,累计升幅逾19%,远远跑赢期间上证指数[2560.25 -0.38%]仅2.9%的高低点最大升幅。在二级市场成交低迷、量能不支持大盘股大范围持续活跃的背景下,资金热追小盘股的炒作可以理解。但是,小盘股的过度炒高反过来也容易受到获利或解套盘的打压,同时基本面上的估值与成长性预期始终存在争议——比较一下香港创业板的股价,深圳创业板估值偏高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从坊间流传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药品价格时的标准更加细化,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管制也更加严格,医药企业的流通差价率、销售利润率受到限制,或许引发新一轮药品降价,这对生物医药板块而言,自然会产生利空预期。 另一方面,在周四权重股抗跌、小盘股重挫后,是否可以就此推测市场将引来一次风格转换后的大盘股行情呢?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目前两市接近地量的成交水平难以支撑。充其量,只是少数人气指标股(如中信银行)受游资哄抬,总体抗跌、局部有所表现。这在本质上仍然是弱势中的一种“跷跷板”游戏,即在日线级别上的此消彼长,尚不足以形成大格局上的弱强转换。也就是说,中继性的、依托上证指数2500点的反复筑底仍将持续,低成交状态下的个股轮跳、此消彼长还要继续,上证指数2686点的前次反弹高点(暂且视为中继复合底的颈线位)不易一气有效突破,或许要等到农行上市前后,市场才会逐渐明朗变盘方向。 在中小板及创业板的交易公开信息中,多为券商营业部席位买卖,反映出小盘股的炒作主要以游资为主。仅在中小板的东方园林[152.62 -10.00%]及棕榈园林[66.50 -9.95%]的买卖席位中,在买卖的第一席中出现了机构专用席位,其中东方园林机构专用席位买卖金额均较大,卖出金额大于买入金额近1000万元;而棕榈园林机构专用席位为净买入。值得玩味的是,这两个股票均以跌停或接近跌停报收,反映出虽然机构对小盘股的持股相对集中,但面临不利的市场氛围彼此间分歧较大。
![]()
![]() 药价调控消息令医药股暴跌 验证熊市轮跌定律
医药的坠落,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6月17日,300医药指数跌幅5.76%,在中投证券行情系统里居跌幅榜首位。诸多高价强势医药股也出现松动。截至收盘,海正药业(26.50,-2.94,-9.99%)跌停,益佰制药(21.63,-2.39,-9.95%)、科伦药业、哈药股份、上海医药(16.87,-1.58,-8.56%)、贵州百灵等跌幅超过8%,跌幅超过5%的医药股40余只。板块中仅ST国药(6.16,0.29,4.94%)、迪康药业(8.93,0.39,4.57%)、美罗药业(8.24,0.18,2.23%)等8只个股红盘报收。更为重要的是,多数医药股已成放量破位下跌之势。 “当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所谓避风港被打掉,这个市场才能有见底的可能。”在数周前,上海一位私募基金老总和记者聊起医药股时如是说。 当日,引起医药股暴跌的导火索是,年内《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将出炉的消息。 轮跌定律 6月17日之前,医药股是基金经理心中的安全之地,优质医药股是良好的避险品种。 2010年以来,医药板块的防御性在上半年得到充分体现,超额收益率为27%,排各行业第一。 就在动荡的5月份,医药板块下跌2%,沪深300(2742.733,-16.13,-0.58%)指数下跌8.15%,医药板块再度跑赢大盘。但抗跌的背后,是估值已经趋于高位的尴尬,至6月初,医药板块经历两次深度回调,整体市盈率水平仍在38倍左右。重点公司2010年的PE平均为37倍,相对沪深300估值溢价率112%,处于历史高位。 根据策略大师监测结果显示:17日,净流出资金居前的板块是:生物制药净流出21.60亿元;电子信息净流出10.65亿元;电子器件净流出6.32亿元。 显然,医药已经成为机构疯狂减仓的对象。为何? 上海某公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近日,《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即将出炉的消息在证券圈内广泛流传, “大家的预期开始动摇。由防御性品种突然变为地雷性品种,大家就开始积极打听,当听到一个机构有减仓的动作时,其他的机构随即跟进。” 据悉,近日部分药企、相关协会接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部已酝酿了至少五年的重要文件,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正式出台。照此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药品价格时的标准更加细化,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管制也更加严格。新一轮药品全面降价或将开始。 “从根本上说,医药股不可能长久享有高估值,这不现实。”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熊市都是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的下跌,最先开始的时候是地产、金融,然后是钢铁建材、化工,现在则是医药,只有这样,整个市场的估值重心才会不断下降直到合理水平。” 某券商在其中期策略中提醒说,从2008年的情况看,在大盘持续下跌中,医药指数在大盘下跌的初期和末期都明显强于大盘,但中段有和大盘同步的补跌走势。医药股相对于大盘的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宜在医药板块出现一定程度调整后再介入。 显然,历史经验和研究机构的预警已经为此次医药股暴跌埋下了伏笔。 铁腕降价? 有人半戏言说,高药价和医改遇阻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一。 然而,医改的失败和高药价的维持,迷惑了众多分析师。 就在近日,国信证券发布下半年医药投资策略就坚持认为:“无论行业还是医药上市公司板块都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对医药行业进入十年黄金发展时期的中长期判断更为坚定;短期而言,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显露出的行业转暖、上市公司业绩转强趋势有望延续。” 若药价不降,或者本次《药品价格管理办法》仍然不能起到遏制高药价的问题,上述预测或许能成为现实。 以云南白药(62.91,-4.69,-6.94%)为例,其2009年财报显示,2009年度其医药制药业的毛利率为 73%,而医药制造占其主营业务的比例达87%以上。这一利润水平已经持续多年。 医药行业的另一龙头恒瑞医药(45.09,-3.91,-7.98%),2009年医药制造业毛利率为84%,相比传统产业平均不到30%的毛利率,医药制药业绝对堪称暴利。 一位券商医药研究员认为,此次药价改革力度已经空前。据他介绍,《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根据药品性质,将药品价格管理形式分为三类: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这一分类和以往相比并无改变,但新规对前两类药品的定价细节做出了不少调整。 文件规定: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特征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余药品则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中,由政府财政统一购买、免费向特定人群发放的药物,实行政府定价,即由价格主管部门直接制定出厂价格;而政府指导价,则是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最高零售价格。 记者就此《办法》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采访一家医药上市公司的高管,其在电话中表示,“若真严格实行,估计很多品种的药品都将被实实在在的降价。虽然这对2010年的业绩不会产生多大问题,但以后则很难说。”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当高药价的利益链即将被打破,那么原来对行业景气度的判断就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问题是:药价虚高问题真的能解决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