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關於葡萄酒的一些迷思

 zsyemma 2010-06-18

有個愛喝酒的朋友有這麼一句名言: “我只有一塊肝,所以只喝好酒!”

乍聽之下,每個人都會點頭,為了保護那塊不可缺的肝臟,酒是真的不好多喝,然而,好酒是個什麼定義!

迷思一,對名牌酒的迷戀

就在前兩天,波爾多右岸的明星酒莊Le Pin來上海,我和莊主之一的Alexandre Thienpont邊聊邊試著晚餐裡的每一瓶酒。Le Pin是法國天價酒莊之一,它也是車庫酒的精神領袖! 所謂的車庫酒莊(Vin de garage)其實說的是地方小、沒規模弄大酒廠,而在自家小院、車庫裡釀的酒(情況類似蘋果電腦的誕生狀況)。這酒莊一開始只有1公頃,雖然後來加了1公頃,到現在一共就只有5000瓶左右的年產量,屬於非常限量版,絕對有可以哄台價錢的條件。然而,產量迷你的酒莊不只他們一家,在法國另一個經典酒區勃艮地(Bourgogne)這種事很常見,他們之成為耀眼的巨星在於1980年代的盲品會裡兩次擊敗河左岸的五大酒莊,加上酒評家的高分吹捧,霎時間變身成了大家追逐的對象,只能在夢裡才能喝得到。

除了照顧Le Pin的葡萄園,Alexandre也是老瑟當堡 (Vieux Chateau Certan)的負責人,相對而言,知道老瑟當這家酒莊的人銳減,知道背後團隊是同一匹人馬的人更少,其實兩家酒莊只有300米的距離。然而就只是因為葡萄園大些、名氣沒這麼鋒利,老瑟當的價錢就完全不在同一個層面上,那麼是否它就不能貼上好酒的標籤!

大多數的名莊酒有好酒,但有更多的好酒還不是名牌酒 !”,明星是人為炒作出來的,內行人肯定是到好酒堆但不是名酒裡淘寶。

凡是上了這種淘寶癮的人都很難開倒車,事實上,也不想回頭喝。記得我旅居法國十多年裡,酒已經喝到一種淋漓的程度,名莊酒幾乎引不起興趣,除非是老年份的或者是還沒喝過的年份。但像歐洲這樣一個幾乎遍地有酒的地方,總是還有還沒喝過的好東西,挖些名不見經傳小酒莊裡的個性酒反倒更有趣,那些越讓人啞口無言的酒越能讓我們這種發燒友興奮!!

除此之外,翻箱倒櫃地找物超所值的葡萄酒也是酒迷們的癮頭之一,省幾個酒錢不是重點,過癮的是能淘到一瓶喝起來像特級但價錢卻很平民的葡萄酒,而且能讓其它在座的跌破眼鏡、能打敗名牌酒的會更

迷思二 限量版的誘惑

人總想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往往是個佔有慾的大陷阱。

手錶、包、車子,這些東西只要是限量生產總能賣得火熱,連限量芭比都能抓到一群客戶。有人充分掌握了人性的弱點,推出只有幾桶的特釀、或者來個年產量只有幾千瓶的酒莊,像Krug最新的一款香檳Clos d’Ambonnay,西班牙的酒莊Pingus、美國的Screaming Eagle等等,這樣的案件多得很,而且成功的比例還相當高。看來,消費者很難對抗這種誘惑不掉入享有特權的陷阱,尤其是手上有閒錢的對這一類有錢也買不到的符號更瘋,因為他們什麼都有了,所以要的就是別人沒有,我有”?!

迷思三 對葡萄品種的迷思

什麼葡萄釀的酒比較好 什麼國家的葡萄酒最好

首先,每一種葡萄都有自己的屬性,在適合的環境下,就如同任何一種農作物,它都有機會表現自己。把一個喜歡大太陽的葡萄種在潮溼陰冷的地方,任能力再高超的釀酒師也做不出像樣的酒,把喜歡礫石的品種硬埋在黏土的地裡,就像用厚厚的布把一位標緻的女孩層層包裹起來,哪裡還看得見她的特點! 所以沒有誰比誰好,在對的地方種對了葡萄比什麼都重要。

其次,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性格,而每個人會欣賞的也必定不同。我想起上回英國女酒評人Jancis Robison到上海,有人問到她認為哪款酒最好,她回答世界上沒有最棒的酒,只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酒,而讓她回憶最深刻的兩次都是同一款酒 - 波爾多河右岸的白馬堡(Cheval Blanc)。有趣的是,在那之前白馬堡負責人Pierre Lurton來上海品嚐會時曾說白馬堡有大量的Cabernet Franc,而懂得欣賞這個品種人不多,所以當美國酒評家Robert Parker品完酒走出我的酒莊時,知道他給的分數一定不高。他說,不過,我無所謂,因為喜歡我們的大有人在! ” 所以說,品種之間沒有高低,只是每個人的味蕾偏好不同。

流行這兩個字不只在時尚界有威力,其實,葡萄酒的世界也講流行。

幾年前日本特別瘋Pinot Noir、美國瘋Sauvignon Blanc、英國瘋玫瑰紅(Rosé)

就在我到義大利的氣泡酒頂級產區Franciacorta(相當於法國的香檳)去拜訪時好幾家酒莊都告訴我帶泡的玫瑰紅訂單突然大增,害得他們手忙腳亂,因為葡萄園裡不是能今天改種明天就有收成的。今年玫瑰紅很紅,而明年卻可能回去坐冷板凳。這種跟瘋的事跟品種無關,跟味蕾無關,而跟媒體有關。創造流行、想新花樣、塑造名星是媒體的長項,也是他們生存的伎倆,就連葡萄酒的巨人波爾多也逃不過,硬著頭皮把原本適合白葡萄的地方改種了紅葡萄,為什麼 因為消費者要喝紅酒,為什麼大家要喝紅的 因為媒體吹捧紅酒對身體好。

迷思四 對產區的迷思

葡萄酒界將釀酒地區簡化成兩大版塊 - 新世界和老世界(New and Old world 註一)。老世界泛指歐洲,而非老世界的就是新世界了。新世界的釀酒史要比老世界來得短,釀酒人的經驗累積,很顯然地,也比較少,而消費者的口味也有區別。老世界的人酒喝得多些,而且大多是他們傳統的葡萄酒,釀酒人多半世代相傳,許多根本沒念過釀酒,純粹是子孫相傳的手藝。新世界的釀酒師會為了消費者釀酒,他們會趨向釀大家喜歡的口味、釀酒評人喜歡的東西。其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果味豐富、單寧稍低,在出產後幾年就能喝的葡萄酒,有時候還會誇顯橡木桶所帶來的特殊口味。部份老世界的酒廠在新世界的挑戰下,立場也開始動搖,出現了所謂的新派作法(New School),那種得窖藏十幾二十年的酒、內斂優雅的酒逐漸被馬上能暢飲的酒給逼到角落去,幾個經典酒區像是法國的勃艮地,西班牙的里奧哈(Rioja)、義大利的皮爺蒙地(Piemonte)等等都出現了新作風的酒款,甚至酒廠。

在老世界起大浪的同時,新世界也有了部份老化,許多酒廠開始向老世界看齊、靠攏,他們也想成為歷史的一部份,釀製能陳年的佳釀。這樣一來,兩個世界的界限再也不那麼鮮明,讓國際專家們在許多盲品會裡徹底迷了路! 比如說法國隆河谷地的代表品種之一希哈(Syrah)出口到澳洲成了當地旗艦葡萄希拉子(Shiraz),同樣的品種在兩個國家的表現有著明顯的異點,澳洲的口感通常會更辛辣些,然而有些酒莊學北隆河火迪丘(C?te R?tie) 的做法,在希拉子中參些白葡萄薇優聶(Viogner),一款有老世界骨感的紅酒就在澳洲成功地被複製了。

產區和品種一樣,也陷入了流行的圈套裡。

曾經沒人愛的西班牙給幾個媒體界的大哥們給捧了起來,成為近年來閃光燈下的新明星,話說回來,如果沒新鮮事、沒新東西,我們要這些所謂的葡萄酒評論家做什麼! 如果電影老是那幾個人演,歌老是那幾個人在唱,就像老吃同樣的菜一樣,誰都會嫌膩!

迷思五 對年份的迷思

有個朋友,隨身攜帶一份全世界的年份圖,每拿起一瓶酒就往上找,看看是不是個好年決定要不要買。在一個夠大的國家,南北的天氣怎麼可能一致 其實,就算一個產區也不會有相同的天氣,拿大家都熟悉的波爾多來說,河左右岸每年收成狀況也不盡相同,比如說1996河左岸的Cabernet Sauvignon表現出色,造就出一些以這品種為主的精彩,而1997年索壇(Sauternes)的甜酒其實表現出色,卻無辜地受到概論化的年份表而被打入所謂的壞年份。對於人稱的壞年份,我覺得更公正的說法應該是困難的年份,那一年的天氣狀況導致收成、釀酒的困難度增加,然而,在一切順利的狀況下,釀出好酒其實簡單,在惡劣的狀況下才難,方才能看出一家酒莊的良心、操守和釀酒師的功力。所以每當我在拜訪酒莊時,都會要求品嚐一瓶誕生於Hard year的葡萄酒來認識這酒莊的真面目。

葡萄熟了才好吃,大家都同意,但喝葡萄酒的時候卻忽略了這個關鍵點。葡萄酒有它的尖峰期,也有睡眠期,一瓶經典的葡萄酒若在它意識不清的狀況下開來喝,是不會引起什麼震撼感的,如果今晚開一瓶2005年的高必雍堡(Chateau Haut-Brion)鐵定要後悔兩次,一次是現在扼腕它還沒發育完成,一次是錯過它數年後熟成的好滋味,可能還比不上一瓶被形容成過熱年份但現已熟成的2003。所以,葡萄酒好不好喝和指南上的年份並非絕對論,而是相對論。

迷思五 該從哪一瓶下手

記得剛開始喝酒的時候,總覺得很迷惘,那麼多的葡萄酒,該挑哪一瓶喝

幾位國際葡萄酒老前輩跟我說,二三十年以前他們品酒可沒現在幸福,那時候的技術水平不穩定他們喝了一堆難以下嚥的東西,而現在,想喝到一瓶差勁的酒還不容易。我暗自慶幸生得晚,躲過了當實驗品的危險,不過在葡萄酒行世界的時代下,總有種喝不完得感覺,哎呀,真是太多的選擇=沒有選擇”?!

每年的天氣造就了不同的收成,技術的改變,釀酒師的更換等等都會改變風味,所以說葡萄酒世界像個萬花筒,時時在變化。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喝到值得喝的葡萄酒,我自己有把喝酒的鑰匙挑有信譽的酒莊! 就如同上餐廳,好餐廳的菜有一定的水平,從進貨的材料到手藝,好酒莊也一樣,不會拿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名聲開玩笑,所以打從葡萄園到酒窖,每個細節都會跟得緊,就連軟木塞這種小東西(但非常重要的把關大將)都很講究,出品的葡萄酒自然靠譜些。話說回來,每家餐廳有自己的招牌菜,可能不是每樣都讓人流涎三尺,酒莊也是同理可證,家家有自己的特色和極品,畢竟,葡萄園裡的自然條件不一樣,像在勃艮地,兩塊園子明明靠在一起,可出來的酒就是有差異,所以能在丁點大的地上造就出100個不同的法定產區(AOC)33個特級和629個不同的一級葡萄園。

如果想更精準,那麼跟著主釀酒師(Chief Winemaker)會更保險。一家餐廳的靈魂人物是主廚,有些時候主廚上不上班都可能會影響效果,更何況主廚換了地方做菜! 法國的美食聖經米其林的星星不是跟著餐廳,而是跟著主廚走,道理就在這兒。所以在酒的圈子裡,我更關注背後的釀酒師是誰,因此當我遇到一瓶好酒,我會記住這是誰的作品,當然我指的是那些從A管到Z的釀酒師,因為在葡萄園裡的活兒對日後的酒有著絕對的關係。

迷思六 喝酒真的有那麼複雜嗎

喝葡萄酒不就是一種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禮物,只不過當下的人,尤其是自許為專家的一群人把喝酒這種生活方式弄得複雜、極其不必要的複雜。我和Pierre Lurton一起品過好幾次酒,每次他手裡總會有一疊紙,寫著各年份的天氣和收成狀況,混合的比例等等技術性資料,就算做了20多年的負責人,Pierre說他也沒辦法記住每年酒中葡萄的混合比例。有多少的什麼不重要,一瓶酒的重點是它好不好喝! ”Alexandre說。只不過,為了要應付那些紙上有權力的人和半調子酒迷,這些數字有存在的需要。

酒的世界像座金字塔。底層的、剛接觸酒的人什麼也不懂,純粹看自己喜歡不喜歡這酒的味道,酒標上的名字、背後的製作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影響。喝了一段時間之後往上邁了一階,開始翻閱報導看看酒評人說了些什麼,多數的人還會以分數作為飲酒的指南針,喝專家給高分的才感覺有信心、才喝得對,至於自己喝得來不來已經不那麼重要。到了更入迷的階段則會鑽到酒的背後去研究葡萄、土壤、種植方式、釀酒的手法,喝酒的時候還喜歡猜猜品種國家年份什麼的,有些還會關注酒精度和酸度指標,這一段路搖搖晃晃地可能要走上好一陣,也許在裡頭自得其樂,一輩子也轉不出來,甚至覺得自己已經登頂成功。然而,大師們的境界其實再簡單也不過 - 一款酒入口後有沒有觸動味蕾、有沒有帶來感動、有沒有在多年以後依然讓人無法忘懷才是真諦,這不就和我們一開始喝酒的心情一樣 --- 徹底地反璞歸真”?!

喝到一瓶好酒就像聽到一條打動心靈的曲子,今天可以是調淒美的蕭邦、明天也許是夢幻的德布希,還可以是條經典的爵士。五線譜是固定的,但每個人的音樂卻是形式以外的……

註一

有關Old world 一詞的中文翻譯,也許你看過的是舊世界,然而舊這個字給人一種過時、老舊的負面感。我個人認為更恰當的是老世界,它有著老前輩的寓意,在任何一行裡,老字輩是開啟者,有了他們才有了後人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