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国画唐诗三百首(3)默认分类 2009-08-18 14:50:22 阅读1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注:文字与画作所有权归作者,如需转载或作其他用途请与本人联系!)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诗诗评: 映入我们眼球的是“兰山”二字。山长满了兰,花开时节,是何等馥郁芬芳? 孟先生此诗是“寄张五”,将自己秋天登高,心情随“薄暮”,“清秋”这种一天内及一年内的变化综合写起。跟着,描述了“归村人”“渡头歇”等人的活动,还有所见到的远树如草小,沙洲状如月的景色。最后归结为“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一个“共醉”,分明向张五先生发出了邀约。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中,对自然美景,寄托自己的感受、愿望,是文士惯伎。借美景来议论,言此及彼,让读者与诗人几有同感。孟、张二位均为隐士,气味相投可见。
画意解释: 画中出现一座草木茂盛的山峦。流泉欢快的横流而下。用笔湿润,是从元代吴镇的笔法学来的。那薄暮的天色,斜去的飞鸟、远山,一一在画图出现。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唐诗诗评: 勿用讳言,这个被“怀”的辛大,肯定也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亭座在南边,叫南亭。孟浩然“散发乘夕凉”。大约,亭下较通风,古人也要时常洗头发。从这个亭子望出,有荷池,竹子,好一个夏夜!只有一人“闲卧”(有时,这个“卧”并非真的躺在床上,而是描写一种精神极放松的状态。当然,夏夜乘凉,也可以卧到竹床之类上的。)他想弹琴,但恨无知音在旁。辛大肯定是知音,可他不在这里。我们似乎能依稀听见琴声――那闲置的琴的自鸣:是孟浩然的心声。
画意解释: 画面中,是孟浩然先生洗头后,便衣穿屐,散发在四周空敞的亭子下乘凉。其持壶喝酒,壶的扁平颇有现代感。荷、竹相连,整个气氛是很轻松的。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唐诗诗评: 诗里说:夕阳堕下西边远远的山嶺,“群壑倏已暝”(壑为群峰之低处,处阴,故太阳下山后,壑最先暗――暝也)松间升起夜月,带来凉意。流泉杂着风声灌入耳中,更使我心绪清宁。(“满清听”――听的人心胸无杂念,入耳的声音才显得清。若烦躁,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噪音)。打柴的可能都回家了,暮色中的小鸟也群栖在树顶。“之子期宿来”――丁大你先前有约要来就宿与老友相叙,我独自摆下了琴等候在这青草矮枝的路边。 看来这丁大很可能是孟浩然的同学。“业师”即孟氏所就学的老师。在山边或山上筑房教授,取其清静,且怡养眼目,有利精神的养成。不知丁大何故不至。
画意解释: 画面是山间的别墅。木、石构筑的露台及屋旁通廊扶手从低往高处伸展,形成一种节奏,丰富了画面的“等待”主题。诗人被置于前方,他的目光微微向下方远望,抚琴沉思。那个方向,就是丁大先生将会出现的山间路口。天色是傍晚景象,中远方有山涧泉水流下,其节律似与即将奏响的琴同调。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苒苒几盈虚, 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唐诗诗评: 本诗前段,以月光照水反映在窗的变化将我们引入他设定的诗境。他在月光变化中陷入遐想,忽然想起老友崔少府,想象他可能在写诗、吟诵。画者以中远景为主,水墨挥洒,勾画此充满光影的轻松之夜。池中有荷莲之属,远草连天。本幅的绘画特色是在墨法组织中,巧取西法,月光于莲叶间造成斑驳的效果。以自然的景物变化,衬托作者遐思之高妙。该诗景与情互溶,微妙处,令人击节。这是一幅不见人物,但能见情感的画作。对整幅画作的把握是:变化中的平静。 诗中说:懒散地躺在南斋,拉开帷帘,月色正变得明亮。那清亮的光辉照到池中,照到水上及水边的植物,光影还反射到窗户上,(古人的窗户空白处多糊上坚韧的麻制纸张。富人家的窗户有以透明云母为“窗纸”;还有贵族之家用丝绸作糊窗纸用。取其透光且蔽风之用)摇曳多姿。月亮每时每日不知不觉地盈亏,在光色的变幻中,多少日子就如此渡过。“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古人常以美人形容男子,美男子崔少府今晚肯定在古越地清江畔吟咏,由于山阴即绍兴属古越地,故云。)虽隔千里,好象兰花及杜若之香气籍微风吹来(是说崔少府的名声在越所播,到处皆闻)。
画意解释: 诗的角度是从室内写。画的角度是从斋外天地描绘。整幅用笔以蕴藉的中锋笔法表达水墨互溶形成天空。月勾边,稍加淡黄色。水面不着一笔,以示月光之皎洁。那荷叶杂树丛枝的勾染却几乎是一步呵成,其间甚少复笔。南斋窗口有灯光,坡边有疏篱。整体色调显出浅浅的蓝绿。月下的光影效果得到了概括的表现。
《寻西山隐者不遇》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唐诗诗评: 隐士已带神秘性,寻不见的隐士,更令人神往。 作者一直登上三十里的西山,那里有隐者的茅屋。“扣门无僮仆(无人应门),窥室唯案几”(这“窥”字很传神:门既关着,只能从其某个位置或孔洞望入去,虽不能全见,亦可了然大概)。假如主人不是去打柴(有注家认为“巾柴车”这句是以巾饰车,去会朋友。按车须马拉。若“巾”为斤字,可肯定是去了打柴。况西山那么高,马车如何通行?打柴用的独轮车倒是可行),就是去了钓鱼。就差那么一点见不到了。作者满怀失望,望着空屋子叹气。稍后,作者才注意到:这峰顶绿草如织,被秋日的毛毛细雨所笼罩。雨雾中的松林在秋风吹拂中发出鸣响,风吹过茅屋的草顶、窗户……到了这时,人的心境自然和这个幽静的环境相契合,足以让人心旷神怡。虽然客人未能见主人,可这趟游历也可以说体会了隐士隐居的乐处。所谓清静,不就是这样吗?(作者留在那附近),邱为一直到兴尽才下山。下山路上他想:能尽兴就行,何必一定要等到隐士呢? 可见,预设的想法成与不成,都可以写成诗歌。
画意解释: 画中的山为诗中所言的峰顶。微雨中,山岩石上布满草叶灌木及绿苔。有隐隐可见的雨水顺涧下泻。登山之径颇规整,其横线条构成与篱笆的竖线构成形成对比,茅顶的斜角线构成,让人感知雨的湿润,清凉。那些似在风中微微颤动的松树叶冠,与飞动的烟云状水雾气,互为呼应——近旁应是有更高,更大的山峰。诗人在窥望。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唐诗诗评: 若耶溪这名字在西施在生的时候可能就有了。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 诗中说寻幽的心情一直在持续,这次乘船游览,不预设目的地,随心所欲吧!“晚风吹行舟,花落入溪口。”――应该是春深时节吧?景致多好!“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入夜,船转向东,转向西,岸上峰峦不断变化,隔着山峰,望见南斗老人星。“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泛溪而出现潭――即很深的水域,可能是因月亮被树林遮住(时因夜深)光线暗了,显得水特别的黑而深,客观上也写出了时间。雾气在水面上形成。作者的心绪也随烟雾生起隐逸之心。 其时,已不再是那个被王维相劝的“下第” 綦毋潜了!只有做了官的人,才会有“隐”的念头。正在隐逸的,那会有“愿为持竿叟”的感叹呢? 今天,有钓鱼习惯的,只是短时间体验“隐”的感觉。手机关了,他人不知其行踪,失踪一两天,过过“隐士”的瘾。
画意解释: 画中截取诗中所说的溪之一段,表现了月色、波光、朦胧中的岸边景色。泛舟的人显得悠闲。水纹的波动似乎让我们见到小船的慢慢移动。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唐诗诗评: 这首诗写的也是夜晚所见。难道以白天为背景不行吗?可常建先生偏将诗境放在一个晚间环境来展开。王昌龄是很著名的诗人。他的隐居地是什么样的? 整个诗境很有点深沉及象征的味道(因为是晚上)。深深的清清的溪流流过这里,王昌龄住地上空惟见孤云相伴。(说到隐居,许多诗里大多以山水,松云之类作衬托或描写的构成部份。这里说的“孤云”借喻王昌龄人品的孤高――是特立独行,善于自行判断,不随大流的品性,是人性的高尚)。常建很细心观察环境:松树的干、枝、树叶中微微见到的月光(并非圆月?光不够强,故道“微月”)好像专为王昌龄的居所而照下。茅亭边上,是睡着的花及影子。满布植物的院子,地上墙边长满苔藓。(这是生机勃勃的地方,是不染尘俗的地方)。常建从中感受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想:我也要谢别尘俗而隐去,西山边上与鹤为伍! 这首诗放在晚上环境展开,宁静中,人物心理的脉动更加清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