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鸟笼匠叹后继无人 制成上海最大鸟笼(图)
鸟笼成了阿根的名片 摄影 何雯亚 晚报记者 祝玲 郭宇 报道 威海路29号弄堂口挂满鸟笼,一名中年男子身居其间,埋头摆弄着手里的竹子,有熟人经过打招呼,他报以微微一笑。这一幕差不多每天都会上演,男子名叫孙阿根,52岁,不久前刚完成一只巨型鸟笼的制作,挂在了新天地某处。“那个鸟笼绝对是上海目前最大的鸟笼。”阿根挥着长满老茧的手,自信十足地说,“而且上海制作鸟笼的,就我一个。” 其人: 邻居称其是名人 那天下午,秋雨淅沥,威海路29号的门口一片平静,原本挂满鸟笼的地方空空如也。记者找到一位居民打听,没等记者说完,这位居民立即明了,“你找的是阿根吧?他家就在那边。”这位居民说,阿根早已是这里的名人了,再加上“阿根”与“阿甘”读音相近,附近居民几乎人尽皆知。 开门的男子正是记者要找的人,孙阿根,头发稀疏,衣着朴素,一双手因常年打磨竹条,长满老茧,指甲也因长期浸泡药水而病变。 闻听记者采访,阿根报以浅笑。他说,有英文报纸的记者采访他,本地报纸来采访,这还是第一次。 “今天下雨了,而且我要给一只鸟笼上油漆,所以就没有挂出去。”如果按照往常,此时的阿根就像文章开头那样,无论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阿根都会守候在铁门边。 “没办法,是一位老外订做的,催得急。”阿根打开房间内的橱柜,一整排的鸟笼立即展现出来,他取出一只鸟笼,“老外喜欢颜色深的。” “名人绝对算得上,很多老外来买他的鸟笼。 ”周围邻居如是说。 邻居的赞美之词在阿根看来很平常。若无例外,每天上午9:30,他会一个一个地将鸟笼挂起来,然后,或劈竹或打磨或编制,阿根忙起来一丝不苟。如此,往往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 其事: 刚完成大型鸟笼 鸟笼已成阿根最大名片,很多外国人闻讯而来。“每天在门口挂那么多鸟笼,比广告还管用。 ”附近有邻居如是说。 有的老外路过时,要求购买,“以前老外买得少,从今年开始,买鸟笼的老外多了起来。”阿根粗略估计,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老外从他手里买走鸟笼。 “跟其他地方卖的相比,我这个是现做现卖,老外很喜欢,就买下来收藏。”阿根说,他制作鸟笼的消息在老外内部悄然传开,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老外热捧的同时,也引起了英文报纸杂志的注意,《上海日报》曾对他予以报道,后来,一家外国杂志社的记者也赶来采访,“还带着翻译。” 不仅老外喜欢,上海很多人在阿根这儿订做鸟笼。前不久,他刚刚完成一个直径约1.2米的鸟笼,“刚交货,挂在新天地那里了。”阿根说,这应该是目前上海最大的一个鸟笼。 其憾: 手艺或后继无人 阿根完成了鸟笼喷漆的工作后,把鸟笼挂在了弄堂口,“以前挂得很多,但是城管不允许,只好少挂点,别影响市容。 ” 阿根的鸟笼价格高低不同,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阿根说,他曾以1200元卖了一个鸟笼,算是最贵的了。“鸟笼价格不以大小为标准,以技术为准。”阿根告诉记者,别看有的鸟笼很小,但若制作精细,价格会很贵,记者随手拿起一个较小的鸟笼问他,阿根说:“这个1000元!” 当然,价格高低也与鸟笼的材料有关,多数鸟笼是竹制的,也有其他木料的,“那只就是檀木的。”阿根指着一只古香古色、形似灯笼的鸟笼说。 阿根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也有遗憾,传授其手艺的岳父离开人世后,阿根成了这门手艺的唯一继承人。根据传统,手艺需传自家人,但阿根19岁的儿子不喜欢编制鸟笼,这门手艺眼看后继无人,“据我所知,上海现在就我一个编鸟笼的手艺人。”阿根说,“编制一个鸟笼需要很多工序,还得细心。年轻人怕吃苦,坐不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