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轻风无意 2017-05-25

 

       昨日晨间翻阅报纸,读到一则报道,讲述沪上唯一一位手工制作鸟笼的阿根师傅的故事。阿根师傅手制鸟笼二十余年,在沪上一处弄堂口边制作、边出摊售卖。手工制笼工艺繁琐,制成一架鸟笼需费时多日,按阿根师傅的说法,是这个手艺太苦了,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赚得又少,只能养家糊口......”“仅能糊口是他对自己手艺的评价。

       读罢文章,我和老方都不免心生唏嘘。在机械化量产和对手工技艺的盲视之下,太多太多的民间手工艺正无可奈何地陷入泥沼,手手相传的技艺在工业大时代的洪流中,被忽视甚而遗忘。一如阿根师傅的无奈之言现在都是用机器制作,我们这种纯手工的做不过他们......因为做鸟笼的营生清苦,阿根师傅没有收徒传手艺的打算,只想熬到退休就不做了......

       我和老方当下就决定要去见见这位阿根师傅,见识见识他的手制鸟笼。于是,在洒着春日暖阳的下午,我们寻迹而往。

       走近弄堂口,便见着一只足有两米多高的硕大鸟笼安稳地立着。笼侧一方小桌,桌旁正埋头忙碌着的,应该就是阿根师傅了。报章上说阿根师傅五十出头年纪,但看起来要更老态一些,想必,是长久操劳的缘故吧。弄堂铁门的栅栏上,挂着一二十只鸟笼,跨进铁门,沿着弄堂两侧墙边,又挂了十好几只,看起来要更精致一些,每个都用塑料袋蒙着。我和老方同时看中了挂在最侧旁的一只,通体红木所制,笼条为竹,又镶着黄杨木的雕件,煞是精妙。阿根师傅告诉我们说,这是一个台湾客人来样定制的,就余下了这一两个,以后亦不会再做了。

       我们又要下了一只一米多高的鸟笼,它就立在阿根师傅的身旁,整笼竹制,上了漆。阿根师傅说要帮我们安上笼钩,见他取来了滚烫的清水,将笼钩浸了回软,又迅速坳定了型安上。在师傅忙碌的当口,我看中了又一架竹制鸟笼,为带青的竹所制,故色泽更显油润,笼条间镶嵌洁简洗练的纹饰,玲珑剔透。阿根师傅说,这么精良的竹料,现在也是越来越少了,想要做成一只鸟笼,已绝非信手拈来之事......

       一篇晨间报章,促成我们这一趟寻笼之行。告别了平易憨实的阿根师傅,我们两人提着三架鸟笼满载而归。临别时,阿根师傅教给我们养护鸟笼的方法和窍门,在那个瞬间,我看到他眼神中流露出的神采,那是一种由心而生的、对鸟笼的挚爱。

       擦拭干净的鸟笼,透出迷人的韵泽,令人爱难释手。一道弯弧、一扇笼门、斜角插嵌的笼圈...... 因为有了一锤一钳的手工,再琐小的物件也显得情义饱满,透过每一个起承转合之处,我们仿佛看见匠师们所费的一切思量,更为彼此之间的审美契合而凭生感动。无可否认,大时代下的工业化量产,让物品得以无限复制、人人尽享,这样的铺陈是手工所无法抵达的广度,但我们却无权因此而无视手工技艺的渊源绵厚。所谓民族文明之光,皆由星点莹火汇聚而成,一代代的人们,在历史长流中继承前人、又为后人留下一己成果,悉解、传承与发扬,由此成为一份不可推脱的担当。

       最伟大的机械,是人之双手。十指之间传达的精妙,无可取代。技艺的失传有如人之失声、国度失色,其痛痛彻心扉矣。而那些无论巨微、无论精拙,不胜枚数的民间手工技艺,也正是在这代代的永续传承之中,才得以散发恒久不灭的人文力量......

 

一份晨间报章  促成觅笼之行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得缘悉藏的手制鸟笼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红木镶黄杨鸟笼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竹制鸟笼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寻迹最后的手工鸟笼 - 三味小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