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调音的一点小知识

 蓝静 2010-06-23
严格的来讲,“调音”应该是指音质音色的调整(业内称之为“整音“),若想调亮或调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使原有音色得到改变的。

    但民间通常所讲的“调音”,多半是指业内的“调律”(即调整音的高低及相互间的关系),若只调了“律”,其它任何涉及整音的项目都未做(包括:改变榔头的击弦点、改变榔头的形状与击弦面、改变榔头毡的软硬度及不同部位硬度的分配、弦马靠弦等等)、甚至机械整理项目中的“排榔头”也没做的话,调律后充其量也只能将原来发散、缺乏穿透力的声音变得有一定穿透力的“集中”,从亮暗的角度上讲,应该说不可能有反差较大的实质性变化。

    调律后音色会变柔,也是由于声音变集中后“打远不打近”与调前“散”音“打近不打远”比较中的一种错觉。但有种情况可以成立,那就是在“调律”之前,做过了相关的如“榔头轨迹、角度、及与弦对位”机械整理项中的某一项,实际上是改变了原来槌击弦面与弦的接触位置关系,使原槌较实的着弦沟痕处经调整已错开、击弦处是原来未击弦未经敲实的地方,声音会变柔的。但是,若未经“修磨击弦面”的处理,声音的明暗不会很统一(因为毕竟还有未动到的榔头)。通常较为负责任的调律师在大面积的动过榔头之后,不可能不涉及点儿“整音”的内容,那就是为求得音色明暗的相对统一,起码要修磨一下榔头的击弦面,这样一来声音就会与调前有一个相对明显的变化(视砂纸的粗细及“磨”的程度而定)。

    看来楼主已经知道“针刺槌毡”可让音色变柔这回事儿了、并认为是一种“伤琴”的做法。不知这种认识来自于哪儿?

    不是很严密地讲,在一定程度上,好的声音是“扎”出来的(不管亮或暗)!上百万的演奏琴不仅出厂前就“扎”,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为迎合不同喜好的演奏家且一直在“扎”。那么请问,听说哪个音乐厅的名贵演奏琴“伤”着了?

    正因为普及档立式琴在厂里就不“扎”,日后调琴时也没人愿意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即“整音”,就怕做得反差太大而得不到用户的认同),所以就没有让人(当然是有一定演奏琴声音概念的)能感觉舒服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