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斫槽腹

 唯诚尚虚 2019-10-25

  掏槽腹,是斫琴很关键的因素之一,槽腹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张琴的音色好坏。而一块无声无息的木头,经过这步,就能发出它独特的声音了。槽腹的复杂性在于每一个琴的样式和选材的不同,而不同。有经验的斫琴人能根据琴材的特点,以及自己想要的音色,而对槽腹有预想。而我这种菜鸟,不懂木材的特点,不理解声音和槽腹的关系,只会在师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做。我的几个师兄师姐比我做得快,已经试了音了,听他们的琴试音的时候,真是羡慕。想想自己也能很快第一次听到自己琴的声音,不禁拿出十二分精神来上课。

      打开底板,看到面板。我的面板是双拼的老杉木,布满了虫疤。双拼板的两边一紧一松,正好符合高音和低音震动的需要。土哥师父让我把底板的边线画到面板上,作为槽腹的边线。在描完边线后,往里量0.7厘米,再画一道边线,这就是边墙的厚度了。然后在面板上再次确定中心线,在边墙上画出13个徽的位置,这一步要根据中心线画,找出垂直点。再画出龙池和凤沼的位置和形状,然后画出岳山的位置。在岳山下往琴中间的方向放1厘米,画一条线,留出项实的位置,再以这条线为基准,画出一个弧度,作为声池的位置;岳山到琴头的三角形位置是舌穴。琴尾的位置,也画出半圆弧线,再放0.8厘米的厚度作为尾实,留出的是韵沼的位置;在雁足的位置画两个半圆。我不知道这些部位对声音的影响,但恭恭敬敬地把每一个位置仔细画好。师父说,这些部位由于和底部连接,胶合后会对琴体整体振动产生牵制,所以尺寸需要考量。现存对结构的理解,有根据从传下来的古琴研究,更是根据每个斫琴人的实践。不做几张琴,不走一些弯路,自己是很难从书面上完全理解的。

      上图是九霄环佩琴槽腹的CT扫描图,可以看出槽腹内部结构的复杂,每个部位都是根据声音的需要而不同的处理。师父教我们的是偏纳音技术,和中纳音的技术不同。师父说,偏纳音技术是根据古琴声学的需要,根据高音弦和低音弦振动的不同,而发展出来的。偏纳音的位置要根据琴的弦路来确定。从岳山的位置画8厘米,是七根弦起的位置,再到龙龈的位置画4厘米,是弦止的位置,以这些点连线,之间就是弦路的位置。偏纳音往低音弦偏,覆盖低音弦区;偏纳音有两大块,起止的位置根据徽位。第一大块大约是4到8徽的位置,第二大块大约是10到13徽的位置。声池,韵沼以及偏纳音之间形成的空间,就是古琴振动的空间,而偏纳音能有效抑制过大的振动。高音弦区域留高音梁的位置,高音梁的位置和长短与琴的样式有关。因为我的蕉叶琴没有其他一些琴式的收腰部分,所以高音梁可以往外一些。高音梁起1到2徽处,止在大约7到8徽处。这些偏纳音和高音梁的数据是根据我这个琴的料和结构定的,每张琴都会不同。下图是完成的槽腹结构草图。

      先可以用电动工具沿着边墙挖一道沟,以方便下一步的手工掏腹,以免一不小心破坏了边墙。我一开始真不敢往下挖,怕挖多了。但师父很放心的走开了,让我自己慢慢掏。师父心里有数,一是我挖得慢,而是离需要的厚度其实还有很大一个距离。师父放了一张已经挖好槽腹的琴在我旁边做范本,让我自己慢慢自己体会。我挖几下,就用手捏一下,感觉一下厚度,发现真的还有很厚,就放心挖了。师父过来,关照我在边上不要挖太多,因为蕉叶边上本来就很薄了。师父说,我的琴料还是比较紧的,如果想发出比较大的声音,去肉要多些,琴体留薄一些,但是一开始还是要留有余地,毕竟挖多了,补回去就难了。

      差不多几个小时过去了,我才稍微掏出一点样子来。师父帮我修了一下内部结构,然后拿出一根棍子,测试古琴的平衡点。他把棍子放在约6徽2的位置,古琴竟然稳稳的站住,一点也不晃。

      下图是初掏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到纳音和高音梁的位置。现在需要先上试音架子试一下音,再根据声音的需要,决定哪里需要再挖再调整。

      下一步就要根据试音的结果再调整结构。师父说,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听听声音,再根据声音出现问题的位置,决定怎么调整。这些经验需要很多失败的尝试才能得到。上试音架是特别兴奋又紧张的时刻,因为能第一次听到琴的声音了。怎么试音,怎么听,怎么调整,就大有学问了。师父给我上了一堂理论课,把试音和调音的过程和道理大致给我讲了一遍。

下面是土哥师父对试音理解的口诉实录:

      “对初学者来说,学习掏槽腹试音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兴奋阶段:挖得很开心,很过瘾。第二个阶段是迷茫阶段:不知道听什么音,哪里听音,哪里还需要挖。第三个阶段是后悔阶段:某个地方音太响了或太闷了就不断挖,一不小心就挖过了,又产生干巴巴的声音,就后悔了。怎么挖槽腹怎么试音,一个是靠积累经验,看多了听多了做多了,自然会产生感觉。这里提供的是一些模糊理论,特供一些试音调试的依据。

     首先,古琴是一件乐器,当然要发出声音,要发出声音就要整体振动,那么影响整体振动的任何因素都不要有。可以模仿一些优秀的斫琴师的作品和音色,他们槽腹的结构,比如中纳音的,或是王鹏老师的偏纳音。但是每一个结构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因为每个木头都有自己的一个基准音,一块木头敲起来是100赫兹的,还是70,80赫兹的。有的是人自己感觉的问题,还有的是现象,是木头的特点,木头的松透程度,是低音好还是高音好。

      掏膛的步骤,一般是要分三到四次试音。第一次是初掏,根据木头的特点,试试看木头的频率,就可以知道适合多少厚度的槽腹。比如这块老杉木(指我的琴),比较硬,一开始就心里有数要多厚。这里有个规律,我的槽腹是偏纳音,中间厚,两边薄,脑蛋比尾部厚一些。中间厚在6,7,8徽,因为那里是承受振动,还是琴弦受力的地方。上试音架的时候,如果这几个徽位按音弱些,这是不要紧的,等上了琴弦,这里自然会发出声音。所以在试音时的声音和最后的声音还会不一样。在试音的时候,只能是大概,就是听听匀不匀,泛音有没有,每个部位能不能出音。

      假如是偏纳音,中间厚两边薄,有三个发音的膛,雁足一个,韵沼一个,还有岳山下来一个。这三个地方在雁足这边会稍微厚些,在尾实这个位置会薄,大约在四弦的位置,基本在1厘米左右。雁足这个部分,比如杉木,一般1.2厘米左右,但是根据木头的特点可减可加。岳山这里开始,1徽最薄的地方大约是1.2到1.4厘米之间。在做完偏纳音,三个发音的膛基本有了,挖好了边墙,就可以第一次试音。这时试音,琴声音会亮,会高亢。这是因为有木声,木头发出的声音。第一次试音,主要听尾实和项实,听散音,是不是能马上表现出来。这次试音不要听按音和泛音,主要听散音。可以听散音有没有下沉感,厚不厚实,还有每一根弦的余音是不是接近。这时可以调整岳山和龙龈的项实和尾实。一般我的数据是尾实在1.5-2厘米和项实在0.8-1.2厘米。第一次调,主要是调整项实和尾实部位。

      等散音有下沉感和厚实了,第二次要调出膛音,这时要整体一起降,前面降多少,后面就降多少。一边降一边试音。一般四弦会容易出现膛音,一二三粗弦也相对容易出现膛音。一旦出现膛音,就要听泛音,听听泛音干不干净,清不清脆。这时就要调匀度了。第三次调,就要开始调细弦了,细弦是最难调了。细弦的高音从六七弦1徽到2徽6一旦出现膛音,就要收手了。因为如果再降,会出现干巴巴的声音。这里说的是按音。这次调的时候,泛音和膛音是一起调的,泛音减弱的时候,按音就起来了。这两者之间需要恰到好处,这要就要靠感觉了。第三次调,关键在调细弦上。这就是大概的一些步骤。第三次调整后,可能有第四次调。第四次调就是最后的修饰,比如把边墙再挖薄一点,把坑坑洼洼的挖匀一点,最后一次可以改善音色。这次可以和第三次放在一起调。

我的琴三次调整后的数据

      最终的音色不是标准,因为木头不同,各人的喜好不同。最后的标准是: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音;泛音是不是清脆;按音有没有突变,是否有厚重感,特别是高音的六七弦;散音是不是匀,余音是不是一样;如果一个余音5秒,另一个6到7秒,就不匀了。都调整完了,就要测琴的频率,你这张琴(指的是我的蕉叶琴)是97赫兹。这个是为了以后上灰胎时,考虑配比成分用的,用不用别的添加物,比如要不要加瓷粉。这个就要下次课的时候再学了。

      听完了师父的课,其实听懂的不多,确实还需要更多实践才能理解。我还问了关于挖肉多挖肉少的问题。师父说,一块木头如果不挖,也有声,这是板音。挖了过多了,也会出现板音。琴的声音振动是铜锣原理,中间厚边上薄,所以边墙要薄,才能产生那种“绕梁三日”的余音。弦也有自己的声音,丝弦有丝弦的声音,冰弦有冰弦的声音。一张琴要同时出现板音,膛音和弦音,找到平衡。灰胎的作用是抑制声音,又让整体振动。

以下这段文章是奥特曼大师兄的调音经验,师父特许一起分享了!干货满满,营养足足 - 关于如何使用调音架调音的经验所谈:

      “我们在使用调音架调音时,因为调音架区别于正常上弦的琴(包括上弦的方式和相应琴受力的状态),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调音,它都不能真实反映琴本身的发音,所以我们在使用调音架时,你一定要有对正常上弦的琴所发出的声音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或者说你要对在使用调音架调音时它所衍生的不真实性有一个预判,比如说“音染”问题,在调音时我们得把这“音染”给减掉等等。调音的核心内容是“平衡”或者说“一致性”,即“散、泛、按”音量的平衡与余音的平衡,调音的目的是发现不“平衡”然后去制造平衡。

1.关于散音。在听散音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一是用相同的指力在相同的纵向位置上取音,二是在拨弦时一定要注意拨每一根弦时间隔的时间是一样,速度不能快,主要判别每一根弦它所产生的共振是否一致,去判别每一根弦出声到衰减的时间是否一致,也就是衰减的曲线是否平滑。

2.关于泛音。泛音和散音不同(建立在相同振动的基础上),很多时候,判别泛音的好坏更多的取决于个人对声音的审美,有喜欢清亮的有喜欢低沉的。所以我们在调泛音时,应该根据个人的取向把它们调到一致,不要有的弦的泛音是沉的有的点的泛音是亮的,同样的要注意在取音时的位置与取音间隔的时间,判断它们的衰减曲线。

3.关于按音。在假设散音一致的基础上,调试按音通常以每一根弦为一个单位,从徽外一致调试到三徽(我是这样做的)。一种方法是“音头”采样,调试时,右手取音时的频率要均衡并保持一定密度的“采样频率”,保证右手取音时左手取得完整的“音头”,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确的听到和感觉到每一根线在不同的位置所发出的声音,我们可以从这些声音的量(包括余音)与虚实上去判断它所对应的槽腹点和它四周的情况,去判断它们的振动是否一致;另一种方法是“余音”测试。我们可以在左手得音后以均匀的速度上绰听它的余音的变化是否存在起伏“~”,如果产生起伏“~”,那就说明它对应的槽腹的点或者四周不平衡。

4.关于弦与弦的平衡。常见的指法有:同声,应合,撮,扶,全扶等。这里说的平衡是测试双弦同时发声。双弦平衡主要是指“双散”、“双泛”、“泛散”、“按泛”,方法如上。

      记得师父说过的方法:调音前,在槽腹前先修正好面底板的厚薄的一致性,到最后调音结束合琴前不建议再修正面底板特别是底板,因为底板的修正会造成面板的不平衡性。我昨天用不同厚度的底板进行调音,发现薄底板反映出来的4个问题在用厚底板调音时只剩下1个问题,这说明了厚的底板因为没有对面板振动进行很好的响应,把面板存在的问题给掩盖了,从这方面也说明底板的厚薄可以修正面板存在的不合理性,它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掩盖(解决)面板的问题。敲击面板测试面板只可以测试整体面板的振动,它没有能力发现面板局部振动的不平衡性。“

      一群师兄师姐的互相交流学习,让我避免了很多弯路,也使我的斫琴之旅充满乐趣和收获,少了很多无奈和后悔的错误。木胎还只算是斫琴整个过程中比较快,容易找到成就感的,再后面的过程那更漫长了(因为看着其他几个师兄师姐打磨了好多星期的灰胎了,有了心理准备)。看来,斫琴是急不来的。即使已经听到自己琴的声音了,到完成还有太多的路要走。再细调后,我很快就能合琴了,想想就兴奋。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