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猪发展模式“变脸”转向适度规模养殖 - 畜牧人

 LM0318 2010-06-25

川猪发展模式“变脸”转向适度规模养殖

 发布: 2010-6-25 09:12   查看:58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报
畜牧人

  4月下旬,四川省简阳市坛罐乡南堰村平整的水泥路蜿蜒起伏,通到每家每户。尹在琴家的地势要高些,山坳里的琵琶树挂果了,油菜子就要收获,院子清爽,真看不出是个养猪大户。猪舍在楼房两侧,高大宽敞,干干净净。粪便进了沼气池,烧水、做饭,一年四季都够用。

  包括简阳市在内的资阳市,2005年猪链球菌病集中暴发,养猪户损失惨重。目前,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标准化猪舍,农民养猪更科学、有序,而且更有组织。

 猪价又跌到谷底
 
  正赶上一批猪要出栏,不过,尹在琴比较乐观,听合作社说,再坚持一段时间,价格可能要好些。南堰村猪业合作社社长钟志敏说,目前散养户卖一头猪亏50元~100元,而合作社社员仍然能赚70元~80元。赚头在哪儿?仅合作社统一供饲料一项,每头猪节约成本50元,并且统一赊销子猪、统一防疫、培训、协调出售。即便现在困难时期,售价也比散养户高0.2元~0.3元。
说到底还是“规模”
四川省畜牧局长说,从实践中看,现在只有适度规模才能搞好服务,养猪户才有钱赚,养猪业才能平稳发展。10年前,也是生猪价格跌到低谷的时候,当时的四川省畜牧局局长说,养猪大省四川正因为家庭养殖“小”的优势,分散了市场风险,抵御了价格波动。
  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前提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指导农村工作的思路必须相应调整
  10年前,农家养几头猪,利用劳动空闲,喂自产饲料或者剩饭菜,因陋就简,成本较低。今天不同了,劳动力大部分进城务工,空闲时间少了,空闲地少了,又要用配合饲料,尤其是对防疫、环保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以前是副业,现在是主业。要么不养,要么就得当个正事干。否则,不如上街买肉吃。如今在四川,即便是散养户,一年也出栏10头~20头猪。
10年间,国内生猪价格坐了好几次“过山车”。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见集中在“规模”上,认为千家万户分散养殖是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市场难调控的主要因素之一。
 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
 规模养殖也不能“一步登天”。一方面,万头猪场、企业化养殖固然先进,可是,投入大、利润薄、风险大,而且搞不好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农村毕竟还有很多“4050”人员仍指望养殖致富,而且专业户养殖有利于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比如发展“猪-沼-果”等。
 四川生猪业发展模式“变脸”,表面上看是生产安排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需要。而适度规模,就是要适经济社会发展之度,适农村生产力水平之度,并且,规模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据统计,四川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面达43.6%,养猪合作组织3360个,带动341万农户。“合作社+专业户”的养猪模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农民的选择,也是政策扶持引导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