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而多样的藏族民间舞蹈

 绿茶清清 2010-06-26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于农区的舞蹈形式。表演时,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领舞,参加者随着琴声边歌边舞,曲调悠扬,舞姿优美,充分发挥了"长袖善舞"的优长。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数名汉族女子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见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远。
  "果日谐"(意为"围圈歌舞"):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参加者围成大的圆圈,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顺时针方向前进。(这和藏传佛教讲求"右旋"相一致)每首歌曲都有一定的跳法,并分为慢曲和快曲两部分。慢曲时,高歌缓步,抬起同一侧之手挥舞行进;转快后,情绪激昂,波浪式"一顺边"的特征就更为突出。
  "卓"(意为"舞蹈"):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称、曲调与动作风格因地区而异。云南中甸"锅庄",唱词中多是歌唱寺庙和喇嘛的内容,如《单其木》:"金子的大床上铺上三层褥垫,请一位大喇嘛坐在上面。"反映出人们对喇嘛的敬重。在名为"孔雀吃水"的表演中,歌词虽都是赞颂孔雀的,但舞姿却是鹰的形态。这是因为当地人把鹰和孔雀都看作是神鸟,所以男子的舞姿拟鹰的形象也比较多,表演者通过舞蹈体现出他们的宗教心理。
  日喀则的"卓",常把一些源于劳动的舞姿用于表演中,气势磅礴,技巧性强。如《扎西伦布》:其歌词是赞颂扎西伦布寺的内容,虽也是人们宗教心理的反映,但舞蹈充满乐观生活气息。慢板时,舞姿中有打夯的体态;快板时,男子的动作则是高难的"躺身跃进"的技巧。
  "热巴":"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

藏族舞蹈分两大系统四大类
  藏族舞蹈大体可分为民间歌舞和宗教舞蹈两大系统:又可具体分为谐、卓、噶尔和羌姆四大类。
  谐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其主要形式有:果谐即圆圈舞。是流传在前后藏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以山南地区的最有代表性。舞蹈时,人们围着盛有青稞酒的酒缸,男女各站一边,拉圈起舞,从左向右沿圈踏步移动并分班歌唱。领舞者不时发出“休休休”的呼喊,指挥群舞者统一节奏;果卓俗称锅庄,是圆圈歌舞的意思。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形态。地区风格很突出,一般分为农区果卓、牧区果卓、林区果卓;堆谐是一种踢踏舞。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规定每年六月底七月初在拉萨举行雪顿节,让各地藏剧团集中到拉萨献艺。“堆”地区窘巴藏戏团的剧目中,穿插表演了这种已具雏形的踢踏舞,受到拉萨群众喜爱。
  卓泛指表情性强的集体舞。包括多种鼓舞、拟兽舞、性格舞等。这类舞蹈一般重技巧表演,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噶尔藏语意为专业性的表演歌舞。这里主要是指17世纪噶丹颇章王朝时期,拉达克国王献给五世达赖的一部乐舞。这部乐舞,一直表演于西藏宫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韵律和动作,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宫廷舞蹈。表演这种乐舞的是男性儿童,称噶尔巴。
  羌姆泛指驱鬼酬神,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的宗教性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主要是指喇嘛寺的跳神。这种舞蹈最早是根据印度佛教瑜伽宗的礼仪,吸收本地反映自然崇拜的巫舞、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严庄肃穆。

藏族舞蹈的分类及伴奏器具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
  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藏族舞蹈主要的伴奏器具“藏族神鼓”
  藏族神鼓:又名“喇嘛鼓”。臧族喇嘛寺院所用宗教乐器。   
  神鼓的鼓框木制圆形.两面蒙以羊皮,鼓面直径约40厘米,鼓框厚21厘米左右。鼓拒多饰以各种彩绘图案花纹,下端连接着木制长柄,通高约120厘米。使用弯曲的鼓棰敲击。
  演奏时,奏者席地而坐,左手扶置长柄,使鼓身直立,右手执鼓棰敲击;在仪仗乐队中行进演奏时,由一人将鼓扛于肩上,另一人紧随身后持棰敲击。
  藏族神鼓现在已用于歌舞表演,可系绸带斜挎于胸前演奏;亦用于藏戏伴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