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墨家
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期墨者革离义务帮助梁城四千居民抵抗十万赵军的故事。当代武侠作品中偶尔也能看到墨家的痕迹古龙小说《九月鹰飞》的青城墨家喜欢解决武林事端;温瑞安《寂寞高手》中的墨家是武林世家;武侠魔幻游戏《轩辕伏魔录》等,直接以墨家人物为主角。
那么,墨家与现代人痴迷的武侠文化有没有关系?先秦历史中真实的墨家又是怎样的呢? 兼爱非攻身体力行 古龙小说《九月鹰飞》中的墨九星说过:“为了急人之难,墨家子弟一向不借摩顶放踵,刀斧加身。”电影《墨攻》的主人公革离,历史上并无其人,但他毫无所求地帮助弱国,创造各种防御技术和装备抵抗强国入侵,却是墨家存世两百多年一直坚持的理想和实践。不幸,墨家及其创始人墨子,曾在儒家的批判和权力的绞杀下,尘封了两千多年。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或说宋国人。所谓“墨”,有人称其原意是使用墨绳的木匠,有人说是“墨其额”的古刑名,墨子尚劳作,近于刑徒。墨子生卒年也多有争论,大概生活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之间,是春秋末战国初人,介于孔子、孟子之间。 与“士大夫”之后孔子不同,墨子虽也饱读诗书,却出身于平民阶层,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是不依附于君王政治权力和土地、具有相当经济自由度的小手工业者,他当过工匠,擅长器械发明,木工技艺可以跟公输般媲美,会造大车,甚至用木片制成过会飞的老鹰。 墨子所处的时代,大国侵略兼并小国的历史山雨已来,墨子宣扬实施“兼爱”、“非攻”的和平主义救世纲领,即“天下人皆相爱”,“大不攻下,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的兼爱思想,与主张“尊亲亲”,“爱有差”的儒家唱反调,但严格来讲只是一种朴素的乌托邦梦想。他震撼中国历史的是,他能够把思想直接付诸行动,常年大范围奔走于诸侯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同时发明各种器械、战术进行积极的救守,把学生组织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军事性团体,多次帮助弱小国家免受侵略。 一次,楚国的封君鲁阳文君准备攻打郑国。墨子立即前去规劝:“假如有一个人,家里放着吃不完的精米肉食,看到邻居家做面饼,却千方百计去窃。不知道他是生计无着,还是有偷窃病呢?”鲁阳文君答道:“有偷窃病。”墨子说:“楚国四境之内,荒芜之地不可胜辟,看见郑国的土地却想去占,这跟偷大饼的人有什么区别呢?”鲁阳文君于是不再攻郑。 墨子不是迂阔的儒生,他深知仅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墨子》一书中自《备城门》以下十一篇,是与为大国攻伐献策的《孙子兵法》地位相当的小国防御守卫“宝典”,详细地阐述了城门的结构,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等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 公元前440年,公输般帮助强大的楚国制造了攻城的先进武器云梯,准备侵略宋国。30多岁的墨子听到消息后,派三百弟子前往宋城组织守城,他则徒步狂奔十昼夜,“裂裳裹足”,赶往楚国。在楚王面前,墨子和公输般展开了攻防预演,公输般用了九种机械攻城,被墨子的防御武器一一化解。公输般的攻城机械用尽了,可墨子的防御武器却还有余。最后,公输般说:“我知道怎样击败你,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想怎样击败我,我也不说。”楚王不明所以,墨子告诉他:“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只好放弃了攻宋的计划。 据说,在止楚攻宋第二年,墨子曾向楚王贡献自己的著作,楚王对此兴趣不大,但想给墨子一块封地,墨子不受而去。后人传说墨子当过宋国的大夫,但不见于墨书。据梁启超考证,墨子是平民身份终老的。 为了乌托邦般的救世梦想,墨子四处奔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他是“清教徒”一样的人,注重节俭,劳身苦志,“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 的是“短褐之衣”。他的榜样是“形劳天下”、“自苦为极”的大禹,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标准,并主张“非礼”、“非乐”,抗议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方式。在电影《墨攻》中,他人皆束发正冠,墨者革离却留短发、穿草鞋,作为梁城救星,第一个晚上却睡在马棚,这些细节是一种合理的历史想象。 军事社团难逃悲剧 墨子门徒甚多,而且“显荣于天下众矣,不可胜数”。晚于墨子的孟子曾感叹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则把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鲁迅说过:“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墨子尝说:“士虽有学,行为本焉”,墨家学问的指归在于践行。墨子与墨家弟子,高扬先秦时代士人“慷慨悲歌”的古典英雄精神,从而成为抑强扶弱的民间侠义精神的创始者和最早身体力行者。“侠之小者,行侠仗义、济人困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墨子与他的弟子们堪称“侠之大者”。 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最早提出“任侠”的观念。《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任侠的实质是损己利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侠的实践就是不顾一切去扶危救困,甚至可以牺牲生命。任侠要符合“义”,墨子认为“义”是“天下之良宝”,“万事莫贵于义”,而墨子所谓的义就是天下人的“利”,即为天下“兴利除害”。 墨子对任侠精神和侠义行为的阐述,为历史上刚刚出现的以生命和鲜血探索行为价值的侠士,进行了精神和思想的提升。《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家还是一个具有“梁山”味道的独立民间军事社团。其最高领袖为矩子,矩子的职位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所有成员服从矩子的指挥,若有违反墨家规矩的行为发生,纵使并不同法律相抵触,矩子也可向其散布各地的追随者发出命令予以惩戒。墨子是第一任矩子。墨家平日过着一种半军事化的生活,一律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平时研究学问,从事各种行业,一旦侵略战争爆发,可随时拉出数百人,参与组织小国小城的防御战斗。 不过把墨家理解为侠客,却是一种误解,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上两者大异其趣。墨家是一个学术团体,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主张通过“兼爱”、“非攻”而不是“锄强助弱”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以理论和辩才去游说诸侯争取出仕,力主“献贤进士”而非“以武犯禁”,以实现政治主张。即使《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墨家矩子孟胜及其弟子,遵循“重交轻命”为朋友牺牲,其出发点也仍在于“行墨者之义”———即上层文化的“严师”、“贤友”、“良臣”之义。 另外,墨家也是工程师、科学家和逻辑学家。《墨子》一书中,除了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内容;《备城门》等十一篇专门讲军事技术;《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集中了后期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尤其逻辑学,成就很高。 据说,当冒生命危险止楚攻宋的墨子到达宋国,“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人们竟然将这个拯救他们国家的人拒之门外,这也预示了与强权为敌的墨子与墨家的悲剧命运。 墨家仅存在了二百多年,随着秦王朝的建立而被禁绝,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中国文化中消失。墨家遭到儒家的强烈排斥,孟子甚至诅咒墨子的“兼爱”是“禽兽”之举。从根本上讲,墨家是一种体制外的力量,哪个君主会容忍反对享乐,具有军事能力的独立社团存在呢?墨家一直被封杀,以至为人遗忘。直到清朝中后期才又有人注意,并在二十世纪被梁启超、胡适等人“考古发现”。 ------------------------------------------------------------------------------------ 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期墨者革离义务帮助梁城四千居民抵抗十万赵军的故事。当代武侠作品中偶尔也能看到墨家的痕迹古龙小说《九月鹰飞》的青城墨家喜欢解决武林事端;温瑞安《寂寞高手》中的墨家是武林世家;武侠魔幻游戏《轩辕伏魔录》等,直接以墨家人物为主角。 那么,墨家与现代人痴迷的武侠文化有没有关系?先秦历史中真实的墨家又是怎样的呢? 兼爱非攻身体力行 古龙小说《九月鹰飞》中的墨九星说过:“为了急人之难,墨家子弟一向不借摩顶放踵,刀斧加身。”电影《墨攻》的主人公革离,历史上并无其人,但他毫无所求地帮助弱国,创造各种防御技术和装备抵抗强国入侵,却是墨家存世两百多年一直坚持的理想和实践。不幸,墨家及其创始人墨子,曾在儒家的批判和权力的绞杀下,尘封了两千多年。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或说宋国人。所谓“墨”,有人称其原意是使用墨绳的木匠,有人说是“墨其额”的古刑名,墨子尚劳作,近于刑徒。墨子生卒年也多有争论,大概生活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之间,是春秋末战国初人,介于孔子、孟子之间。 与“士大夫”之后孔子不同,墨子虽也饱读诗书,却出身于平民阶层,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是不依附于君王政治权力和土地、具有相当经济自由度的小手工业者,他当过工匠,擅长器械发明,木工技艺可以跟公输般媲美,会造大车,甚至用木片制成过会飞的老鹰。 墨子所处的时代,大国侵略兼并小国的历史山雨已来,墨子宣扬实施“兼爱”、“非攻”的和平主义救世纲领,即“天下人皆相爱”,“大不攻下,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的兼爱思想,与主张“尊亲亲”,“爱有差”的儒家唱反调,但严格来讲只是一种朴素的乌托邦梦想。他震撼中国历史的是,他能够把思想直接付诸行动,常年大范围奔走于诸侯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同时发明各种器械、战术进行积极的救守,把学生组织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军事性团体,多次帮助弱小国家免受侵略。 一次,楚国的封君鲁阳文君准备攻打郑国。墨子立即前去规劝:“假如有一个人,家里放着吃不完的精米肉食,看到邻居家做面饼,却千方百计去窃。不知道他是生计无着,还是有偷窃病呢?”鲁阳文君答道:“有偷窃病。”墨子说:“楚国四境之内,荒芜之地不可胜辟,看见郑国的土地却想去占,这跟偷大饼的人有什么区别呢?”鲁阳文君于是不再攻郑。 墨子不是迂阔的儒生,他深知仅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墨子》一书中自《备城门》以下十一篇,是与为大国攻伐献策的《孙子兵法》地位相当的小国防御守卫“宝典”,详细地阐述了城门的结构,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等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 公元前440年,公输般帮助强大的楚国制造了攻城的先进武器云梯,准备侵略宋国。30多岁的墨子听到消息后,派三百弟子前往宋城组织守城,他则徒步狂奔十昼夜,“裂裳裹足”,赶往楚国。在楚王面前,墨子和公输般展开了攻防预演,公输般用了九种机械攻城,被墨子的防御武器一一化解。公输般的攻城机械用尽了,可墨子的防御武器却还有余。最后,公输般说:“我知道怎样击败你,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想怎样击败我,我也不说。”楚王不明所以,墨子告诉他:“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只好放弃了攻宋的计划。 据说,在止楚攻宋第二年,墨子曾向楚王贡献自己的著作,楚王对此兴趣不大,但想给墨子一块封地,墨子不受而去。后人传说墨子当过宋国的大夫,但不见于墨书。据梁启超考证,墨子是平民身份终老的。 为了乌托邦般的救世梦想,墨子四处奔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他是“清教徒”一样的人,注重节俭,劳身苦志,“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 的是“短褐之衣”。他的榜样是“形劳天下”、“自苦为极”的大禹,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标准,并主张“非礼”、“非乐”,抗议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方式。在电影《墨攻》中,他人皆束发正冠,墨者革离却留短发、穿草鞋,作为梁城救星,第一个晚上却睡在马棚,这些细节是一种合理的历史想象。 军事社团难逃悲剧 墨子门徒甚多,而且“显荣于天下众矣,不可胜数”。晚于墨子的孟子曾感叹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则把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鲁迅说过:“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墨子尝说:“士虽有学,行为本焉”,墨家学问的指归在于践行。墨子与墨家弟子,高扬先秦时代士人“慷慨悲歌”的古典英雄精神,从而成为抑强扶弱的民间侠义精神的创始者和最早身体力行者。“侠之小者,行侠仗义、济人困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墨子与他的弟子们堪称“侠之大者”。 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最早提出“任侠”的观念。《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任侠的实质是损己利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侠的实践就是不顾一切去扶危救困,甚至可以牺牲生命。任侠要符合“义”,墨子认为“义”是“天下之良宝”,“万事莫贵于义”,而墨子所谓的义就是天下人的“利”,即为天下“兴利除害”。 墨子对任侠精神和侠义行为的阐述,为历史上刚刚出现的以生命和鲜血探索行为价值的侠士,进行了精神和思想的提升。《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家还是一个具有“梁山”味道的独立民间军事社团。其最高领袖为矩子,矩子的职位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所有成员服从矩子的指挥,若有违反墨家规矩的行为发生,纵使并不同法律相抵触,矩子也可向其散布各地的追随者发出命令予以惩戒。墨子是第一任矩子。墨家平日过着一种半军事化的生活,一律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平时研究学问,从事各种行业,一旦侵略战争爆发,可随时拉出数百人,参与组织小国小城的防御战斗。 不过把墨家理解为侠客,却是一种误解,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上两者大异其趣。墨家是一个学术团体,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主张通过“兼爱”、“非攻”而不是“锄强助弱”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以理论和辩才去游说诸侯争取出仕,力主“献贤进士”而非“以武犯禁”,以实现政治主张。即使《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墨家矩子孟胜及其弟子,遵循“重交轻命”为朋友牺牲,其出发点也仍在于“行墨者之义”———即上层文化的“严师”、“贤友”、“良臣”之义。 另外,墨家也是工程师、科学家和逻辑学家。《墨子》一书中,除了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内容;《备城门》等十一篇专门讲军事技术;《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集中了后期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尤其逻辑学,成就很高。 据说,当冒生命危险止楚攻宋的墨子到达宋国,“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人们竟然将这个拯救他们国家的人拒之门外,这也预示了与强权为敌的墨子与墨家的悲剧命运。 墨家仅存在了二百多年,随着秦王朝的建立而被禁绝,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中国文化中消失。墨家遭到儒家的强烈排斥,孟子甚至诅咒墨子的“兼爱”是“禽兽”之举。从根本上讲,墨家是一种体制外的力量,哪个君主会容忍反对享乐,具有军事能力的独立社团存在呢?墨家一直被封杀,以至为人遗忘。直到清朝中后期才又有人注意,并在二十世纪被梁启超、胡适等人“考古发现”。 |
|
来自: yiyidaodao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