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与课文

 无&涯&轩 2010-06-29
对联与课文    
来源:中小学学科教育网 

        对联,俗称对子,是文学作品,是艺苑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也是为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短小精悍的文艺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始于桃符源对应,兴于北宋盛于明,至清涓流汇江海,民国绵延到如今。(罗维扬《中华对联写作》)

  对联在我国高度普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过春节贴对联,家家如此,年年如此,人们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对联的作用却不可低估,一幅好的对联往往能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和特殊功能,给人以“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多种多样的美感享受,并从中获得教益。

  2004年它登陆高考语文试卷,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传统文化与现代仿句终于在对联这一点上结合到一起,这是高考语文给人们带来的一缕扑面清风。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1933年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提出“对对子能表现出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他认为高考国文试题,在“真正中国语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无过于对对子之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

  我将对联教学纳入到课文的教学中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兹举数例,以资鉴赏。

  《勾践灭吴》

  教师作:勾践卧薪尝胆成大气

  夫差刚愎自用终灭亡

  学生作:

  1.大夫文种谋略过人助君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亡

  2.召贤强兵卧薪尝胆勾践雪耻

  拒谏享乐歌舞升平夫差亡国

  3.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伟丈夫成千秋霸业

  巧舌如簧大夫文种真豪杰传千古美名

  4.爱百姓树民心民心所向

  求贤臣兴国家国家富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师作:邹忌比美谈国事

  威王下令改过失

  教师征联

  下联为: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求一上联

  学生作:

  1.邹忌比美晓大理

  威王纳谏成伟功

  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知)

  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2.明君明理,亲贤远佞,善纳谏,勇敢过人,胆识尽俱

  良臣良策,以小见大,勤谋略,婉劝君主,忠诚可嘉

  3.忌谏齐王,处处言语表忠义

  王令国民,条条政律显贤明

  《烛之武退秦师》

  学生作:

  1.郑庄公勇于认错求贤臣

  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

  2.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烛之武大敌当前弃前嫌

  笔者认为,将对联教学与课文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很有意义,我将坚持下去,使对联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艺苑奇葩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最后选湖北省楹联学会会长陈东成的一幅关于对联对联以结束全文:

  对称平衡,阴阳互补,正反相生,为自然美,亦为艺术美。序天地风云,绘声绘色;写人间哀乐,荡气回肠。顺对、逆对、连环对,诸多骊语骈词,珠圆玉润;更有诗情画意,悦性怡神。分明海内奇葩,何为雕虫小技?

  联绵跌宕,日月交移,山川辉映,是造物师,也是启蒙师。论古今得失,见智见仁;辨时代兴衰,振聋发聩。谜联、趣联、哲理联,不乏名言警句,刻骨铭心;兼寓卓识真知,释疑解惑。无愧中华瑰宝,堪当济世雄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