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寄语社团——关于社团建设的一些思考

 zyber314 2010-07-01

寄语社团——关于社团建设的一些思考

前言:不知道各位浪花有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封面是这样说的,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所以,我想写在前言里面,其实这篇帖子很长,但是也可以很有趣,如果点击进来了,不妨看看。在跟一位朋友探讨如何搞大一个社团的时候,朋友很风趣地说到,生米煮成熟饭就可以了,对,生米煮成熟饭。为了写这篇帖子,最近几天也做了无间道,跑了几个社团换届现场,看到了几幕师弟师妹竞选失败后,泪流满面的情景,对于在社团竞选上的失败者,那些“你很强,但是你不适合这里”的安慰话我就少说了,在此,只想对你们说,高昂起你的头颅,耐住寂寞,卧薪尝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自己的方式,你们将会爆发出耀眼的光芒,那将是被仰望的存在。


好,步入正题,数学证明,哲学思考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社团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社团高喊,要做海大NO.1有错吗?”
答:“错了。”

“海大社团中的经济协会和摄影协会比较,你喜欢那个多一点?”
答:“摄影协会。”

“社团是不是太多了?例如三个英语社团,好让人眼花缭乱。为什么绫恋动漫要被合并进晨光书画社?”
回答:“不多,我觉得太少了。是我们的体制出了问题。因为老师觉得重复了,所以得合并。”
“如何搞大一个社团?如何留住人才。”

这个,不回答啦。多多支持,自己看。(*^__^*)


      其实搞社团,就像搞一个企业。只是社团这个企业永远不会亏本。
      不赚钱的企业是罪恶的,企业的行为本质是利益,指导思想是赚钱,行动方针是赚更多的钱,远大理想抱负是赚更多更多的钱——紧紧团结在党中共中央的周围赚更多的钱报效社会,当然在赚钱之余要感谢一下国家跟党。但是,在我们海大,当我们成为了某个社团奋斗了一年,接过了师兄师姐给与我们的重担时,一定是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大有当年金榜题名时之兴奋,此时,在海大主校四十多个社团之中领导者,你们是否有安静下来思考,社团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社团要下一年要干写什么?这就是知己,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拨开迷雾,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在跟07届的团体部部长莫炜锐交谈中,他给了我最好的答案,一针见血的答案,社团的本质就是:一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玩的开心就好。我认为这就是对社团本质最好的诠释。
        组建起某个社团的师兄师姐,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在一起,然后创立了这个社团,社团的名字也如创立者的兴趣爱好那样旗帜鲜明,例如集邮协会,读者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英语俱乐部,CEA等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社团也走上了“五光十色”的道路,让人眼花缭乱的活动,随风飘扬的横幅,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单,今天又一个活动,明天又一个比赛,如此宣传,只有一个,美名曰:坚持三个代表,丰富海大学子课余生活。当然,大家心里都明白的是,主要目的是,让更多海大学子参加该活动,从加强该社团名气,在海大四十多个社团中勇争第一,因为有名气,才让我们有成就感,才证明我们社团是成功的。可是,我想说,你们错了,真的走错了方向。这就是需要我们回到刚才那句话,社团的本质——一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玩的开心就好。我们社员因为兴趣爱好,加入该社团,因为我们希望在这里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分享交流,在紧张学习之余玩的开心快乐,就这样简单,一个社团,即使拉到再多的赞助,挂再多的横幅,搞再多的活动让海大学子参加,但是连自己社团内部的成员都享受不到某某比赛的乐趣,分享某某讲座的成果。最后大部分社员都离开。那么算成功吗?我认为不算,一个社团,连自己社员都无法充分分享到这个社团所带来的权利,不是好社团。而在我们海大,社团活动满天飞,每年相近重复的活动没有一百个也有一两个,但是都是对外的活动多,而作为社团的社员倒成为了服务者、组织者、策划者,不可否认这可以锻炼社员的各项综合能力,可是这不是社团活动的初衷。一个好社团,首先应该是“我”好,然后是“他”好,最后大家好。做好自己,在海大名声大不大,不重要,重要是首先自己社员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好。那么在社员们心中,那么我的社团才永远是NO.1。一年过去了,当初的几百个社团,只变成了二三十人留下,二三十人还会继续关心社团,作为社团领导者应该思考,社员交了二十元绝对不是为了扶贫,绝不是让社团这个企业不破产。我们是否该对我们的社员负责。如果做到这一点,我想不需要横幅,不需要广告宣传单,社团的名气就是水涨船高简单的事情了。所以在前面说,我最推崇的是摄影协会,因为,由此至终他们都做好了自己,大一到大四,还是社员,还是依旧参加协会里面的活动。
     “关于绫恋动漫为什么不能独立成社,老师能用什么理由合并进晨光书画社。”之前作为不明真相的围观思考群众,一直不懂。据说,前团体部(即将成为社联)的干部是很支持的,而老师觉得跟晨光书画社的一个部门重复了,还有另外一方面,觉得社团太多了,平时占用的资源也多,合并起来省事,想问,按照老师的逻辑,什么篮球协会,足球协会,兵乓球协会,是不是可以直接合并去体育部,或者成立一个运动协会?这样就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实我反而觉得海大的社团太少了,资源的占用问题是出在体制上,这就涉及到哲学的本原问题,当然,这里为了不折磨浪花的脑细胞,不谈哲学,只谈例子,例如现在汽车派发废气污染严重,是否该限制汽车生产?还是想办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可开发环保能源?很明显,是后者。三个英语社团,每年圣诞晚会,都要三个社团分开搞三场,活动性质相近,为何不一起搞?一方面节省了资源,一方面促进了三个英语社团的交流合作,顺便联谊一下。关于这方面,我在此就不在孔夫子面前卖文章了,相信从事在社团工作一线的社联的同学会有更多心得体会.
       我坚信,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所以璀璨,因为百花争鸣——一枝独放不是春。
        一个企业,要留住人才,强大的企业有自己的文化,员工的幸福感归属感很强,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因为企业给了他们薪水。可社团呢?社团不但没钱发给薪水,还要社员交社费——一年二十块。如何留住他们?很多社团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长期摸索中找到了方法,让社员建立对社团的归属感,天下事无非人事,联系到人的层面来,人与人建立起一份感情,一份对人对社团的感情,一份对人对社团的羁绊,途径:一起工作,一起游玩,一起开会聊天,一起在饭桌上觥筹交错。但是,我觉得这远远不够,社团还需要给社员一份信仰或者说信念.关于信念,我引用一份百度而来的资料:
                                                                                  关于信念

    信念的意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在本质上,信念表达的是一种态度。
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它超出单纯的知识范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


    信念的作用:

信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
信念给人的个性倾向性以稳定的形式。
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轻易放弃内心信念。


    信念的特征:

稳定性:信念形成后难以改变,即使以后在认知层面上对信念产生疑惑,情感上强烈的认同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支持既定的信念。
多样性: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阶级利益需要和个人具体经历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
亲和性:所谓“志同道合”即信念亲和性的表现。


    信念与知识的关系:

信念以认知为基础,与知识紧密相联,但二者不是等同的。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条件是:第一,知识本身的逻辑说服力;第二,人原有的知识水平、知识性质及其与新知识相适应的程度;第三,人的原有生活经验、遭遇与新知识的关系;第四,人的需要、愿望以及相应的情感。
实践表明,信念是知识和情感的升华,也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中介和动力。


       因为信念,我们才会义无反顾。因为信念,我们才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因为本人阅历还少,对于如何给与社员们信念,就没有相关的临床经验好介绍啦,不过我相信一句话会对各位有启发:激情过后不是激情,激情过后应该是责任。
       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对我们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估计我们当时是左耳朵进,有耳朵进,水过鸭背,听过就算。然后,我们的社团很多在犯着这个错误,并且是不知不觉犯这个错误。很多社团说有多少多少年历史,今年又举办多少年的社庆,我想反问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社团积累了一些什么?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三个社团,很遗憾,我都没在这三个社团发现,之前的经验之前的教训被记录下来,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些社团都是新诞生的,那句广告词,每年都是新社团,每年都是新开始,今年犯的错误,明年继续犯。所谓的传承只是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低级层面,海大社团,没有几个会有自己专门的资料库,认真记录每一年该社团所发生的大事,在经历这些的时候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反驳我,问我,你是否在胡言乱语呢?那么我问你们两个问题,第一,假设你们社团有十年的历史。那么你能否找出在过去十年里面,每一届的社长部长的联系方式?然后找个时间约他们回来游玩海大。第二,记录了多少次重大活动的经验教训等信息?创新,在欧美的企业是这样理解的,创新就是经验的积累和传递,创新需要继承。而我们中国人却刚好相反,喜欢打破规律,寄托小概率事件,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在低层次上浪费了好多时间,例如,每一年,策划活动,都是新开始。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意思的一句话,可是有多少人“理解”呢?


       后记:终于写完啦,刚开始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澎湃,但是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因为突发情况,无奈停止了敲打键盘,之后断断续续写了几天,没有一气呵成,写完了,再看了,没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些文章里面的观点,只是我在大学过去两年里面所观察现象得出,我没有在社团里面担任过部长级以上的职务。也没有在团体部任职过,不在此山不知此山,可能某些观点在您看起来很幼稚,如果有不妥之处,欢迎指出.复制下一句自己的“口头”语,希望浪花们看到了您想看的东西。您的赞赏,是给我的鼓励;您的反驳,也是我收到的厚礼——我知道了您的想法。以《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开始,也以《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话语结尾,引用里面一句,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相信也适用与社团,虽然很废话,但是也很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