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

 榜上有名 2010-07-01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


 
 
 
 
 
杨维桢,字廉夫,早岁居吴山铁崖,以铁崖自号,又号东维子、铁笛子、铁道人,别号抱遗叟,晚年号老铁。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卒于明洪武三年(1296-1370),终年74岁,浙江诸暨人。少时在家读书,其父杨宏在铁崖山上筑一楼,“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置杨维桢于楼上读书,并撤去梯子不使其下,连饮食所需也都用辘轳传递,苦读五年,至有大成。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参与会修宋、辽、金三史,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适逢农民起义,遂避居富春山,后徙铁塘,晚年筑篷台于松江东南,直至终老。

杨维桢为元末著名学者,诗文名重一时,尤以乐府著称,时称“铁崖体”,人誉之“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他的许多学生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所以杨维桢曾自豪地说:“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著述丰富,有《东维子文集》、《铁崖文集》、《史义拾遗》、《铁崖先生古乐府》等传世。维桢也善书,“酒酣以往,笔墨横飞”,存世作品以行草书为多,楷书唯有《周上卿墓志铭》一卷。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纸本,纵33.3厘米,横278.4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真镜庵,一作珍敬庵,故址在今上海高行镇。杨维桢晚年与僧道交往甚密,常出入寺院道观,这件作品就是为真镜庵募缘而书。全文145字,分列42行,用笔奔放劲峭,又饶有高古的气韵,笔势开拓,拔山挽涛,表现了他晚年那刚直、倔强、奔放、豪迈的风格。用笔、用墨也迭出新意,大小参差,湿中带干,错综变化,浑然一体,给人一种“离奇古奥”又法度并然的艺术感受。正如明人吴宽评论杨书所说的:“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戕,倒载而归。廉夫书或似之。”很是妥切。杨维桢的书法,一方面若三军班师,雄壮优美,充满堂皇气象;另一方面如破斧缺戕,点画狼藉,用笔多不守规范,真是乱头粗服。“书如其人”,这是与他奔放豪迈的性格相一致的,是元代书法中别开生面的杰作。

元代书法,受赵孟頫书体的影响,弥漫着一派追求遒劲秀丽的风气,杨维桢狂放不羁的书风,在元代书坛上是独树一帜的。然历来评书者褒贬不一,其原因就在他的书法的奇诡,与书圣们相比,简直是一个山外野人,不能跻身书坛正宗,却美其名曰:书名为文名所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