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社会的诚信危机----万祥军

 LM0318 2010-07-02
2010-6-27 6:21:58
  • 用“诚”去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利益,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诚信”可言?

        包晓光话题《中庸之道——诚》 

        “诚”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成声。“诚”为形声字,以“言”为形旁,表其意;以“成”为声旁,表其音。“言”是会意字,主要是告祭之意,是指在对祖先、神的告祭活动中不能有丝毫的欺蒙和亵渎之心,必须处于一种虔诚的心理状态。“诚”的意义主要是在“言”字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尚书·太甲》中:“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 因此,虔诚、真诚、真实不妄是“诚”的本来意义。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真实无妄,是人人天然而有的本性。既然“诚”是“天之道”,人就应该追求“诚”。“诚者”是圣人,“诚之者”是贤人。 贤人学得至诚,即是圣人,凡事能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所以,儒家重视“诚”。

      “诚”是真实无妄,而“信”是人的真诚本性在处事待人中的表现。“信”是“从人言”,也就是说话要算数,要说到做到。儒家非常重视诚信。《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现在可以说是诚信危机,许多人在欺骗别人,许多人都知道别人在欺骗,所以搞得不敢相信别人的话,所以搞得许多人都行不通。所以,要想行得通,就得做到诚信。

    孔子特别强调“信”。在《中庸》篇里,孔子告诉哀公,办政治要实行“五达道”,“五达道”就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五达道”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五伦,是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这五伦中,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关系。大道之源发端于夫妇,由夫妇关系而产生出父子关系,进而产生兄弟姐妹的关系。人际关系扩展到家庭外面就表现为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那么,如何处理这五伦关系?4500年前尧舜的教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两千年后被儒家学说所继承。所以,儒家强调:夫义妇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惠臣忠。朋友之间虽然不存在血缘关系,但要能在社会上立得住,必须讲求诚信。”《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无论对于个人道德修养,还是对于经邦济国,诚信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西汉的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五常是人所应具备的五种品德,“信”在五常中处于核心地位。孔子在《易·系辞传》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以,儒家的世界观是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生万物,五行体现于人则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五行的关系是仁属木,义属金,礼属火,智属水,信属土。其中土居于五行中央,是五行之主,所以,由土所决定的“信”在五常中也居于核心地位。五常之间是圆融互通的关系。做到了“仁”即爱别人,那么行为一定会符合道义的要求,也就一定会做到“义”;爱别人就一定会对人有礼;懂得爱别人就是符合天道,就是做到了“智”;爱别人就一定会说到做到,也就能够做到“信”。反过来也成立。一个人做到了言而有信,也就是爱别人;也就符合道义;也就是有礼;也就是智慧,因为“信”符合天道。反过来,做不到信,也就五常皆失。

      荀子也强调“信”的作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意谓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因此而繁盛。纵观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企业的发展兴旺离不开产品信誉和诚信服务。相反,靠蒙骗,欺诈而暂时得利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象美国的“安然”、日本的“八佰伴”、中国的“银广夏”等企业,不讲诚信,做假帐,最终是害人害己。所以,儒家的诚信理论提醒我们内蕴真诚,待人处事讲信用,这样的“诚信”结合,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过去一段时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使得传统价值观的公信力越来越弱,伦理道德修养也越来越被忽视。因此,伦理道德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诚明”的现代价值——对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反思

      《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孟子也说过:“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荀子也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的说法。 (《荀子·不苟》)可见,儒家文化自古崇尚诚信,把“诚”立为做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合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崇尚诚信的美德,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出无数的例子来证明。

      然而,不知何时开始,我们惊异于诚信的缺失,在小摊上“唇枪舌战”大战一番回来后一问还是大呼上当被宰;在专卖店里痛下狠心买了价格不菲的名牌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这样那样的问题又弄得焦头烂额。当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诚信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原则,代之以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勾心斗角!在鳞次栉比的高雅建筑物相映下的人的道德观念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虚假现象:以言代法,以权谋私现象,经济上资金不到位,产品名实不符,广告言实失真,售后服务无法兑现,企业偷税漏税,期房变成欺房; 文化上传媒失实,大吹大擂,作品抄袭跟风,医生道德低下,政府信用度下降……凡此种种,已迫使我们无处可逃。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病毒的温床。据不准确统计,用google 搜索了一下以“诚信危机”为关键词的文献,发现的这个名词的文献有120000 多项,限制一下,以中文简体网页为搜索对象仍有105000 多项,再限制一下,搜索“中国诚信危机”,约有101000 多项。

      看看曾在2001年掀起轩然大波的“北京移动收费”事件:移动电话取消入网费之后,北京移动宣布改变话费支付方式,如果新用户的话费每月超过300元,就必须交纳300元预付款,否则将被停机。显然,这是北京移动为防范恶意欠费而出台的保护性措施。当时北京某报就曾以《用户遭遇信用危机》作出热烈的讨论。我们这里无意探讨北京电信此举是否合理,但市场对社会公众的诚信的质疑却是不争的事实,企业此举便是社会失去诚信的结果。
            若你认为上例还只是停留在企业的层次,还不足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看看去年震惊全国的“百万医疗费”事件,你就会明白诚信危机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生活在该系统中的人不自觉地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挣脱诚实赚钱的道德训诫的束缚。一旦医生都堕落到抛掉作为医生的基本原则——“诚”去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利益,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诚信”可言?

      也许,之所以造成“诚信危机”的到来,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所留下的道德空白。因此,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中庸》里的“诚”的思想重新审视现代文化,希望藉由对传统儒家文化资源的重建来创造一个真实、诚信的道德世界。虽然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但孔子说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对传统儒家文化“诚明”思想进行系当代性的审视,至少可以使我们清晰地了解我们今天所处社会的状况,以便更清楚地看到未来的走向。

      
    “诚明”的现代性转向——对传统“诚明”的超越
      泰山学院教授刘凌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诚信”学说,是建设现代“诚信”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但是,必须要从传统儒家所说的诚信转化成现代诚信意识,必须使诚信由政治伦理范畴转变为经济伦理范畴,并将儒家纯粹自我约束的主观“养心”模式,改造成互相承担权利义务的“平等互利”模式。为此,需要创设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比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市民社会基础和诚信道德的土壤;建立公正、独立的司法体系,为诚信的运行提供保障、监督和制约;培养人格独立、平等互惠、互相尊重的价值观念,为诚信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建立一个民主、高效、透明、廉政的政府,宏观上确保诚信的地位。

      结合刘教授的观点,我认为,要建立现代诚信观,应该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向:

      1、从传统的人伦关系转向市场关系。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而且必须是诚信经济。现代诚信必须包含着市场经济的诚信关系。

      2、从个体诚信转向群体诚信。现代社会,诚信已经不单是个人交往的根本原则,它已经成为团体、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平等互利、良性合作的关系新格局的道德杠杆。现代性的诚信观不单要适用于个人,而且要适用于群体。

      3、从情感依据转到理性依据。现代社会,诚信已不能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托了。诚信必须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现代的诚信必须要寻找理性的契约文化的支持。

      4、从人格诚信向契约诚信转向。传统文化下的“诚”是个人人格问题,但在现代的法制社会,“诚”必须要由个人人格上升成为一种社会契约,使之具有法律和社会的约束力。

      5、从对封建君主的 “愚诚”到“政府——个人”互动诚信的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国家同构,“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传统的“诚”在个人来说是信守承诺,在国家来说是忠于皇帝。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建立的是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互动诚信,政府对个人不能“堵”而是要“疏”。政府必须要尊重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一个和谐的、健全的、良性的、互动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政府与个人诚信共同发展。

     在现代,诚信危机已经不再是一家一国的事情了,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人如何穿越物欲横流的污染寻求人的真实诚信的本质,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跨越下一个世纪的问题。在这一方面,从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诚信观,也许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点启示!

      《中庸》言诚信为人性之本,“天之道也”,“诚”是我们每人内在的本性,是最内在、最根源的德性工夫,它从人的本源处用心,主张努力工作,认真做事,积极投入,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品格。人若能立本于诚,则一切皆可转化而为内在地滋润人自身,人性的分裂、价值的丧失也就无从谈起了,人若能诚于自己的本性,人格的独特便可得到彰显,诚信可以开启了生命深处的亮点,开出了价值之源,理想之源。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荣”,诚信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与发展的基础,在当今世界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的社会文化转型期,人类更加需要高扬起诚信的旗帜。



    万祥军,祖籍江西,经济学学士,会计师、经济师,作家,医师,记者评论。 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0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第二学历,曾具体从事过财务、税收、审计工作。 2000年誉为全国十大优秀营销企划人员,同年冠以跨世纪青年散文家。现从事医药、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