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政治辨析题中的“是是非非”

 RockyField 2010-07-04
高考政治辨析题中的“是是非非”

发表日期:2004年11月30日   出处: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    作者:康华   已经有699位读者读过此文

    辨析题是一种“是是非非”的题,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有效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从近几年政治高考的结果来看,辨析题的平均失分率一般都高达4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考生对题中的“是非”辨点以及基本的解题技巧把握不了,下面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辨析题的基本类型及解题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是中有非

【题型特点】这类辨析题就是题中观点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有错误或不合理的成分。

【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题中观点正确或合理的部分,并说明理由。第二步:指出题中观点错误或不合理的成分,并说明原因。第三步:小结。

【典例分析】(1999年全国高考题37题)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市长不管厂长管市场。”

分析:此题观点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有了不合理的成分。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此现代市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做法。但是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缺陷要求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厂长不能只找市场、市长不能只管市场。

答案要点:(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求得生存和发展。强调厂长不找市场反映了这一必然趋势。

 (2)单纯的市场调节存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市长应当管市场,即政府要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改革都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引导。因此,厂长只找市场不找市长、市长只管市场不管厂长是不对的。

二、非中有是

【题型特点】这类辨析题就是题中观点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其中包含有正确或合理的成分。如“政党是为了达到共同政治目标而共同行动的志同道合的集团”、“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等命题就是属于此种类型。

【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题中观点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并说明原因。第二步:指出题中观点正确或合理的成分,并说明理由。第三步:总结。

【典例分析】(2003年全国高考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数次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人员总数减少一半。2001年,又撤消了9个国家行业主管局。2003年,又将国务院的29个部门减少为28个。

辨题: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机构。

分析:此题从总体上看是错误的,因为高效政府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机构的设置、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等。当然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因素。如果承认是关键因素,就会得出机构越少,效率越高的谬论。就中国目前而言,精简机构确实是建立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辨题中所包含的正确成分,应当加以肯定。

参考答案:(1)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机构设置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之一。就机构而言,政府机构的合理设置是一个关键,因为机构臃肿与机构设置不足都会导致政府行政效率都会导致政府行为下降。当前对国务院机构精简是我国为提高政府效率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2)在当前中国,精简机构是建立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若局限于精简机构也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转变政府职能。

(3)因此,减少我国的政府机构只是建立高效政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不是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

三、是中有缺

【题型特点】这类辨析题的题中观点只看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犯了片面性的错误。例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对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事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正确地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等命题都是属于此种类型。

【解题步骤】第一步:肯定命题的正确性,并简要说明理由。第二步:补充其他内容、因素和条件。第三步:作出结论。

【典例分析】(1997年高考题37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分析:从知识点角度讲,该题实质是借助古语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及与之对应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把握。“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或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往往是不同的,则“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同时,题中观点也没有涉及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1)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体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但若认为这就是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而要经过艰苦和长期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3)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四、是非交错

【题型特点】此类辨析题一般是多层意思的复句,是非交错在一起,题中套题,辨中套辨。如:“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坚持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是由人民直接行使的。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等高考题就是属于此种类型。

【解题步骤】第一步:化整为零,从语文知识角度将题中观点分成若干层意思;第二步:对每层意思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指出正确的部分并讲理由,指出错误的部分并讲原因。第三步:将所有分层意思综合起来,从总体上进行归纳、总结、补充、完善。

【典例分析】(2004年江苏政治高考题36题)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从知识点考查角度看,该题主要考查两个知识点,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与认识的根本任务。从语文知识角度看,该题是一个因果复句,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即第一句话,不难得出这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第二层意思即第二句话。第二层意思从逻辑知识角度讲,显然是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是一个需做进一步分析的辨点。

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是正确的。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是非隐晦

【题型特点】此类辨析题的特点是题中辨点隐匿,难以找准。即是找到了,也似是而非,辨点会因条件不同、对象不同或角度不同而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题中的观点,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如“管得越少的政府是好政府”、“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专政就意味着消灭民主”等高考题,都是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辨析的。这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等。

【解题步骤】第一步:读懂题意,找准辨点;第二步:对辨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发散思维,指出题中观点正确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依据,造成观点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步:补充完善与该题相关的其他观点。

【典例分析】(2004年广东政治高考题37题)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题: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

分析:此题显然是对2004年新增考点“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一知识的考查。对“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一观点的辨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析。既要从“人为”(即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思考,得出题中观点有合理的一面结论,又要从“世界”(世界具有客观性,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这一知识角度进行思考,得出题中观点的错误性。

参考答案:(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

(2)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客观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说法是错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