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弗瑞·萨德 | 文章出处:网络
运用对方的参考架构 艾瑞克森刻意一开头就说到两位严重精神疾患病人的例子,他知道我对于精神分裂症感兴趣。在我写给他的第一封信里,我提到我在一间收容长期精神病患的留院治疗中心工作,也寄给他一篇我所写关于幻听的文章草稿( Zeig,1974)。一如他惯于用病人的参考架构来进行沟通的指导原则,艾瑞克森是用我所熟悉的经验语言在说话,在我所感兴趣的领域里给我一些指导,间接地建立彼此的共通性。 值得留意的是,艾瑞克森对我所知有限,他也没有问我任何问题。他比我更主动积极的发言,他的作法逼得我要不停消化他丢给我的材料。艾瑞克森说了许多故事,透过我的反应来了解我,他随着我的反应来调整谈话的方向,他并不需要依赖我的语言反应来判断;相反地,他只需要透过我细微的、潜意识的反应,就能决定他的谈话目标。 艾瑞克森的主要目标是指导我心理治疗的艺术,同时,他也希望帮助我的个人成长:这些目标并没有以清楚明白的契约陈述,然而却不难理解。这整个暧昧不明状况的结果是我有点困惑(但没有不适),因为我没有任何的预设立场,改变对我而言会比较容易。 艾瑞克森的沟通还有另外一个模式。当他说那个精神病人用绳子缠铁条的例子时,他不仅在说明情况,也同时揭示了心理治疗的原则。例如,这个例子里隐含着下面的概念:一、对病人不要有先入为主观念的必要性;二、渐进改变的重要;三、以病人的价值体系来与其沟通;四、创造有利病人改变想法的情境,让他们理解到他们自身即具有改变的力量。 在另一个例子(吉米),他同样包装了这个概念,治疗师应该由病人的世界观来理解他们,而不是由预设的观点。 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艾瑞克森通常会采用三步骤的.轶事述说法,第一,当呈现一个例子时,会将所欲呈现的概念,用一般的措词在开场白中表述;第二,接着一定有一个或数个戏剧化的个案研究来当例证(之前两则轶事都是案例的片断,这不是一般的情况。特别在艾瑞克森的晚年,他常说的故事内容都和他治疗成功的案例或有趣的生活事件有关。以一般惯例来说,他很少说他治疗介入的方法,除非这个方法很成功。);第三,最后艾瑞克森会总结他的谈话,精辟地阐述他所强调的观念。这三步骤的模式会在这份逐字稿中反覆出现。 艾瑞克森表达其要点的时间长短是由我的反应来决定,他似乎是藉由观察我的细微线索,来判断我是否“抓住”他的重点,以决定要不要进到下一个要点:如果我还不能理解他的要点,那他将会有进一步的阐述,并再举几个案例来作证。 请留意,在每个步骤进行的过程当中,他都刻意留下一些模糊地带,例如,概念通常会以“不直击要害”的方式呈现,我必须要自己反刍才能抓到他的要点,也因为我要费一番工夫才能领会他的概念,让整个学习情境更加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