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先烈董亦湘的故事(图)

 华夏董氏大全 2010-07-08
革命先烈董亦湘的故事(图)
时间:2007-02-07 【来源:中国常州网】

    又是一年清明。去潘家镇后亭山的路上,走着两个老人,前方有他们父亲的丰碑——一座巍峨矗立的“董亦湘纪念碑”。董亦湘87岁的女儿董梅珍、86岁的儿媳妇吴凤珍又带着儿孙们来了。父亲的死对女儿来说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就如同60年前千里寻父一样,充满迷茫……

    在商务印书馆:介绍陈云、张闻天入党
    在莫斯科:邓小平聆听他的授课
              受康生诬陷入狱

 
    董亦湘于1896年9月17日出生在武进县潘家桥董家旦村。董家兄弟三人,董亦湘排行老二,13岁时读于殷家旦秀才殷彦恂家,19岁时在本地当塾师,20岁时由殷彦恂介绍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字典部助理编辑。他到上海以后,很快接受了新思想,接触了瞿秋白、恽代英、俞秀松等早期共产党人,与馆内的沈雁冰情同手足。1922年初,由沈雁冰介绍,亦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13个党员为一组,董亦湘任组长。1924年下半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印刷所建立了党支部,董亦湘任党支部书记,先后介绍了恽雨棠、陈云、张闻天、孙冶方、管文蔚等人入党。当年10月,他又代表中共上海地委赴无锡组建了无锡党支部,使无锡成为江苏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此后,亦湘多次到无锡、镇江、丹阳等地进行地下党活动。1925年他参加了“五卅”运动的领导工作,召开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走上马路发表演讲,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怒潮。

    1925年10月至1932年,董亦湘与俞秀松受党的委派,同去莫斯科,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并担任翻译和教学工作。其间,邓小平等一批留学生在“中大”学习,都聆听过董亦湘授课。在苏期间,董亦湘与王明宗派集团开展了不调和的斗争,显示了共产党人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1938年,他被“革命两面派”康生诬为“在苏联的中国托洛茨基匪徒、日寇的奸细”,被捕入狱,1939年含冤屈死在异国他乡。

    千里寻父赴苏区
    误将“必武”当“亦湘”

    董亦湘赴苏时,其子董孝先10岁,其女董梅珍只有6岁。梅珍只记得父亲非常疼爱她,但是很少回家,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父亲。妈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告诉她父亲是个共产党人,在外干革命。1945年秋天,梅珍16岁的儿子丁旭晨在无锡城里当学徒,在报纸上看到国共重庆谈判的消息,其中中共代表团里有个叫董必武的代表。梅珍得知后,立即产生了希望,认为董必武的“必”是必定的“必”,“武”是武进的“武”,董必武一定是父亲的化名。当年冬天听说苏北成了共产党的天下,因此在次年年初,梅珍便与丈夫丁少发带着大儿子旭晨、二儿子旭光和两岁的女儿旭明,渡江北上赴苏区寻找父亲。

    梅珍一家从江阴黄田港过江,到了靖江的八圩港,便遇到了国民党江防部队的盘查。好在丁少发的老家在泰兴县宁家乡,假说回家便躲过了查问。在泰兴老家住了一阵,打听不到共产党的消息,梅珍一家靠亲友的资助重新上路。进入解放区后,听说共产党里确实有位大人物叫董必武,资格很老。梅珍听说父亲董亦湘的资格也很老,便一口咬定董必武即父亲,请求苏区政府帮助。后来在如皋,一位部队干部开了介绍信,就由沿途的政府和军民护送。到了东台,有人把她一家送到了管司令那里。管司令就是管文蔚,曾当过武进县委书记,当时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兼苏中行署主任。他知道董亦湘和董必武不是一个人,便建议去找党的领导机关华中局,并写了介绍信,要沿途部队护送。于是,梅珍一家五口又赶到兴化、宝应,一路吃尽了苦头,盲目奔波了个把月,到了淮安境内已是农历二月了。她们几经打听,才找到华中局。华中局一位秘书吴克坚热情地接待了董梅珍一家,并向延安党中央发出电报:“董老的女儿到解放区来了,怎么办?”后来,延安回电,说“董老不是江苏人,没有这么大的女儿。”

    梅珍伤心地哭了,吃尽辛苦却寻父不成,她两夜没睡,后来索性请吴秘书发电报告诉毛主席。没有几天,毛主席回了电报:“特别招待,安排工作。”后来,大儿子旭晨被介绍参军,到华中医务职业学校学军医。当时,梅珍还要坚持去延安,无奈内战打得很激烈,吴秘书便送她们去上海再转南京。在上海,梅珍找到了在青新女中当校长的叔父董涤尘。叔父、婶母再三劝她别去南京,因当时局势很紧。后来,梅珍借钱在中山北路开了一家饭店。到1948年下半年,通货膨胀,她亏了一身债。当年11月,梅珍把旭光、旭明兄妹俩送到武进老家,到家第二天女儿旭明患急病去世。

    解放以后,梅珍也曾多次写信给党中央打听父亲的下落,都没有结果。为找寻父亲,梅珍一家千辛万苦,老伴丁少发还被戴上“冒充董必武的女婿”、“政治骗子”的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梅珍心冷了,她觉得今生今世再也找不到父亲的下落了。

    沉冤昭雪树丰碑
    后代呵护故居与遗物

    其实,董亦湘赴苏后,曾不断有信寄给弟弟董涤尘,可是这种联系到1932年便中断了。1960年,董涤尘通过北京中国红十字会继续打听二兄的下落,正巧董亦湘在苏联的妻子奥嘉依也请国际红十字会,寻找丈夫在上海工作的弟弟。于是,董涤尘与胞兄的苏联妻子取得了联系。奥嘉依在信中告诉涤尘,亦湘在苏联的化名是奥林斯基·列夫·米哈依洛维奇,曾任远东苏联内务部政治保卫局全权军事代表,后在伯力被捕致死。同时寄来了苏联于1959年1月为董亦湘恢复名誉的通知和证明的副本。后来,奥嘉依连续寄了5封信给涤尘,并要求将董亦湘的苏联儿子送回国内读大学,请涤尘办一张入境签证。鉴于当时中苏关系日趋恶化,加之康生之流还在台上的情况,董涤尘只能将此音讯深深地藏在心里。

    一晃又是2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10月,时任武进县党史资料和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张尚金,出席了全省第一次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省党史资料征委会主任、原江苏省副省长管文蔚在谈及他早年投身革命时说道:“1924年11月,我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是恽代英、董亦湘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对我的教育和鼓励,是我永世不忘的。”这段话使张尚金为之一振。会后,他便请潘家乡乡史办通过董亦湘的子女,进一步提供线索,并组成了金振之等人的专项调查组。

    一起长达45年的历史冤案终于得到了澄清。1987年4月24日,国家民政部追认董亦湘为烈士,中共武进县委及潘家乡党委在董亦湘家乡建立了纪念碑,陈云为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如今,董梅珍现已年老失聪,但每每提到父亲的故事,她都会激动不已,在纸上用绢秀的文字与人交谈。吴凤珍老人和儿子董焕良等一家人精心呵护着董亦湘的故居和遗物。她们希望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修葺董亦湘故居,建立一座“董亦湘纪念馆”,让亦湘精神永传万代。(肖飞文/摄)

图为董亦湘的女儿董梅珍(左)与董亦湘儿媳妇吴凤珍在董亦湘故居前向人们述说他们父亲的故事

(编辑:卢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