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安徽农网农业科技

 LM0318 2010-07-10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

   

 一、旱涝:

①夏季旱涝指标

(“气象”1975.12)

式中I为旱涝指标,△R△Rˊ分别为某年夏季总雨量距平值及最大旬雨量的距平值,分别为夏季总雨量和最大旬雨量的多年平均值。

②雨涝指标:

;

干旱指标:

 (南大气候学讲义)

式中△R△R意义与上相同,△x分别是统计时段内最长持续少雨(指旬雨量距平百分率<-10%)旬数的距平值和多年平均值,1/2是给定的系数。

④湿度指数

(③、④计算方法见应用气象第八卷1期 97.2月)

⑤雨涝指数

取三项中最大距平百分率(安庆台)

⑥干旱指数

PEI旱涝指数 (阜阳台)

二、连阴雨标准及统计方法 《安徽气候》P75

①凡连续3天或3天以上有降水(日降水量≥0.1mm,不包括雾、露、霜量)作为一个连阴雨过程。

②在大于3天的连阴雨(雪)过程中间,允许一天无降水,但该日日照<2小时。

③在连阴雨(雪)过程中间,允许有微量降水,但该日日照<4小时。

夏收期间的“烂场雨”指标:

⑴发生时段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

⑵一次降雨过程连续雨日≥5天;

⑶过程降水量在50.0mm以上;

⑷雨日≤4天,但过程雨量较大(至少有一个暴雨日)产生严重洪涝灾害使得小麦受到较大损失的,也列入“烂场雨”之内。

秋季连阴雨指标:

⑴9~10月的6个旬中,至少有两个旬雨日≥5天,过程雨量≥50.0mm,其中有一旬雨量距平>200%;

⑵在9~10月中,有一次较长时间连阴雨过程,时段长度>12天,雨日9~10天以上。

早稻连阴雨指标:

以日照≤3小时的连续天数作为连阴雨指标(见《南京大学学报》1993.3月)

三、干热风

高温低湿型干热风指标

  日最高气温(℃) 14时相对湿度(%)

14时风速(米/秒)

重干热风

≥35

≤25

≥3

轻干热风

≥32

≤30

≥2

我省干热风主要出现在淮北,淮河以南地区出现很少。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是淮北干热风发生和危害时期。出现在小麦乳熟灌浆阶段受害重;出现稍早或偏迟受害轻。轻重干热风持续日数多数为1 2天。集中在5月21日到6月5日时段内。

四、水稻“三寒”指标

水稻“三寒”指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清明寒”(即倒春寒引起早稻、烂秧),“小满寒”(引起早稻畸型穗与不实粒),“秋分寒”(是指秋分前后的低温影响晚穗、抽穗、扬花造成空秕粒或不抽穗影响产量)。

早稻“清明寒”(烂秧)指标

类型

指 标

等级持续天数

湿冷型 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2.0℃,每年日照<2小时,过程有降水 3~ 5天 >6天
干冷型 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10.0℃或日最低气温降温幅度≥10℃,或日最低气温≤5℃ 3~ 5天 >6天

早稻“小满寒”指标

指 标

等级持续天数

1

日最低气温≤15℃或 2天 >3天

2

日最低气温≤17℃或 3— 4天 >5天

3

过程降温≥8℃,日最低气温≤17℃ 3— 4天 >5天

晚稻“秋分寒”指标

指标

等级持续天数

双晚粳稻

日平均气温≤20_℃,连续≥2天

2天

>3天

日平均气温≤19_℃,连续≥2天

2天

>3天

双晚杂交稻

日平均气温<23_℃,连续≥2天

2天

>3天

日平均气温≤22_℃,连续≥2天

2天

>3天

*以上三表摘自《安徽农业气候区划》提纲

五、寒潮

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向南猛烈侵袭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影响范围广、强度猛、时间较长。剧烈的降温、冻雨和风雪往往对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带来危害和影响。

1、寒潮标准

冷空气活动时,日平均气温一次连续降温≥10℃(在降温过程中允许出现一次≤0.2℃的升温);并在连续降温的终日(或终日的次日),最低气温≤0℃(各季12~2月)或≤5℃(春季3~4月,秋季10~11月)

2、强寒潮标准

A类:一天内日平均气温降温≥10℃;

B类:两天内日平均气温降温>13℃;

C类:日平均气温一次连续降温≥15℃,同时最低气温≤-8℃,春秋≤0℃;

D类:日平均气温一次连续降温>9℃,在降温过程的终日(或终日的次日)极端最低气温≤-15℃,或者日平均气温一次连续降温过程的终日(或终日的次日)极端最低气温≤-19℃,既作为寒潮又作为强寒潮。

3、我省寒潮的概况

全省平均每年有3次左右寒潮发生,基本规律是淮北地区寒潮比沿江江南多,有自北向南递减趋势,各地大致11月或12月寒潮最多。寒潮平均初日江北在11月中旬,沿江东部在11月下旬,安庆和屯溪在12月上旬,有自北向南推迟的趋势。寒潮平均终日以蚌埠、合肥、安庆等地较迟,在3月中旬,淮北、沿江东部和江南在3月上旬,寒潮最早初日,以砀山10月9日为最早,淮北大部和江淮之间最早在10月中旬,沿江江南最早在10月下旬,寒潮最迟终日淮北和沿淮在4月后半月,江淮之间、沿江和江南在清明后到4月15日。

六、大风

风力大于等于8级(即瞬时风速不小于17米/秒)叫大风。大风是一种破坏威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淮北、沿淮地区大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且春季多于冬季,江淮之间的大风多发生在冬春和夏初,沿江江南地区的大风多发生在春、夏两季,并以3~4月和7月居多。

大风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造成作物的机械损伤引起植株的茎杆折断或倒伏,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已近成熟的作物会引起大量籽粒脱落。

从统计资料看由冷锋(包括寒潮)影响发生的大风居第一位,由低气压、入海高压后部以及台风所引起的大风,在沿江江南最为频繁,江淮地区之间次之,沿淮、淮北最少。

七、冰雹

冰雹天气是我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冰雹对作物的危害是很大的,可使农作物遭受机械损伤。冰雹的危害决定于雹块大小、持续时间、作物种类及其发育阶段,大的冰雹袭击猛或下雹时间较长,农作物受害就重。豆类、棉花等双子叶作物较禾本科作物受害重。处在开花期或成熟期的作物较处在幼苗期受害重,甚至能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果树林木遭到雹灾,当年和以后的生长均受影响,受到创伤还易发生病虫害。

据统计,我省降雹多的地区主要有三片。第一片为淮北和滁县地区;第二片为大别山区(包括六安、舒城两县);第三片为江南的黄山、东至、宣城、南陵、泾县等地,其中尤以第一片中的宿县地区中南部为特多地区,51~80年累计总数一般超过40次,其中心的宿县、灵壁高达67次和63次之多。

降雹时间在10分钟以内占绝大多数,占总次数的81.6%;

降雹时间在10~20分钟的占13.5%,超过20分钟占4.9%。

我省常见的冰雹大小一般直径在0.5~1.5cm,局部有更大的雹块,根据1965~1982年不完全统计,约18.7%以上雹日最大冰雹直径超过3.0cm,甚至更大。例如1975年5月30日,桐城、怀宁、枞阳。安庆、望江等地受冰雹袭击,灾害严重的桐城县,最大冰雹直径16.6厘米,最大雹块重近3公斤。

八、霜冻

所谓霜冻是指在春、秋季温暖时期里,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作物受害或死亡的低温。发生霜冻时的温度如在0℃以下,就可能同时出现霜,如果温度在0℃以上,就不可能有霜。发生在秋季的第一次霜叫初霜又叫早霜,晚春的最后一次霜叫终霜又称晚霜,霜害主要是结霜时的低温引起的农作物冻害。

霜冻对作物的影响不仅与霜冻强度及其持续时间有关,同时因作物种类品种及其发育期不同而有很大差别。霜冻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则危害亦越严重。我省主要是晚霜冻对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产生危害。

小麦霜冻危害指标

  三月下旬(℃) 四月中旬(℃) 四月中旬及以后(℃)
轻(霜)冻害

-4.0~-2.0

-2.0~-1.0

-1.0~4.0

重(霜)冻害

<-4.0

<-2.0

<-1.0

油菜冻害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有苗期(或越冬期)冻害、蕾苔期冻害和开花期冻害三种。以苗期冻害最为严重。冻害的严重程度与寒潮来临迟早、降温强度、低温持续时间等有密切关系,寒潮来早、剧烈降温、低温持续时间长、冬季雨雪少、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小冻害严重。

油菜苗期:最低气温<-6.0℃产生冻害

    最低气温<-8.0℃严重冻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