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果:法国“第一诗人”

 沐浴书香 2010-07-12

雨果和《悲惨世界》


2008-02-01 】 【来源: 中国戏剧场

  雨果:法国“第一诗人”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降生在贝桑松一所古老的屋子里,他是雨果家的第三个孩子。从他稍稍懂事起,他就感受到了家庭的分裂和对立,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个将军,而母亲则是保皇党人,他们彼此誓不两立,而且各自对孩子们灌输自己的观念。这种家庭气氛以及观念冲突,影响了维克多·雨果的童年生活,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文学创作。

  早熟的小雨果迷恋上了诗歌,十四岁时他就已是一位丰产的诗人,他写了十余本诗稿,还写了一部献给母亲的诗体剧《伊尔塔麦娜》。父亲本来希望维克多考理工科大学,但看到儿子如此嗜迷文学,后来又获得了两项诗歌大奖,也就默认了儿子的选择。雨果终其一生都是一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纪德就曾说过,雨果是法国的“第一诗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明确指出:雨果“在今天的地位主要得之于他的诗歌”。

  写小说“仿佛蹲监狱”

  然而,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维克多·雨果主要的是位小说家,他是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经典名著联结在一起的。这也难怪,雨果的诗译成中文的不多,而且最要命的是,翻译的诗几乎不可能再现原诗的精妙。有论者说:雨果“能用词语敲出钟点,用韵脚奏出钟声,用顿挫、反复来吹起悠扬的笛声”。可惜从译成中文的雨果诗篇中,我们感觉不到这样的艺术魅力。诗人雪莱就曾说过,把诗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无异于“把紫罗兰投放在炉火中”。而小说则不同,尤其是情节丰富的小说,它译成另一种文字之后,不会有多少损失。所以,我们所熟悉的雨果是一位小说家,一位极具诗人气质的小说家。

  1830年,28岁的雨果“买了一瓶墨水和一大块厚厚的灰色羊毛披肩,把自己从头到脚裹了起来……他奋笔疾书,撰写他的小说,仿佛蹲监狱一般。”雨果夫人阿黛尔语五个多月后,小说写成了,就是那部动人心魄的《巴黎圣母院》。书中美丽、纯洁的爱丝美拉达,丑陋而善良的卡西莫多,虚伪、阴毒的副主教克洛德,这些人物对我们许多读者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

  雨果的另一部旷世巨著《悲惨世界》,从酝酿到完成,经历的时间则要漫长得多。早在1840年,他拟定了这部小说最初的计划:《悲惨世界》———“一个圣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故事”。1841年,雨果写了一篇散文《芳汀的由来》,文章叙述V.H.即雨果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之后,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纨绔子弟恶作剧地往一个妓女衣裙里塞雪团,因而引起撕打,警察不分青红皂白,抓走了妓女,并要让她坐上半年牢;V.H.出于关心,跟到了警察局,他向警察局长说出真相,并毫不犹豫地亮明自己的身份,以他的担保使这不幸的女子得免牢狱之灾……这个妓女后来就成了《悲惨世界》中苦难芳汀的原型。

  然而,雨果真正动手创作《悲惨世界》,却是在二十年之后。

  流亡中完成《悲惨世界》

  1851年12月11日,雨果揣着“印刷厂排字工朗万”的护照,离开法国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此前雨果因反抗路易-波拿巴的反动政变,而受到警察的追捕。不久,雨果的情侣朱丽叶也来到他的身边,与他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后来他们移居至盖纳西岛。

  1860年4月,雨果打开在流亡途中多次濒于毁灭的铁箱子,那里面装有《悲惨世界》的素材与手稿。“我花了整整七个月对整个结构反复思考,理清脉络,使十二年前写的一部分和今后将写出的另一部分完全一致。”十二年前他曾着手撰写《悲惨世界》,但由于他投身于1848年的革命,而致使《悲惨世界》“搁浅”。

  《悲惨世界》的创作是以真实生活为依据的,书中的主要人物也有其原型,如米里哀主教“一个圣人”,冉阿让“一个男人”,芳汀“一个女人”等,正如传记作家莫洛阿所言:“现实生活给模糊的形像提供了模特儿,而文学家则是把明与暗安排得恰如其分。”

  《悲惨世界》中的珂赛特是个让人怜爱的女孩。朱丽叶为珂赛特在修道院的那段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细节,因为朱丽叶本人十岁时曾寄养于巴黎的一座修道院里,在那里度过了数年时光;朱丽叶还给了雨果“圣·马德兰修道院一个女寄宿生的手稿”,作家将其中的一部分原封不动地搬进了书中。至于书中的起义场面,则有雨果本人在1848年革命以及流亡前巴黎街垒战斗的亲身体验。书中马利尤斯甚至还有雨果自己的影子,马利尤斯追求珂赛特,就像当年雨果追求阿黛尔……在雨果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朱丽叶始终是坚定的支持者。雨果的大部分诗稿、文稿,包括这部鸿篇巨著《悲惨世界》,都是朱丽叶用蘸墨水的鹅毛笔誊抄的。在誊写《悲惨世界》时,她往往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她在给雨果的一封信中说:“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看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珂赛特,了解她那个漂亮的布娃娃的命运。我焦急不安,希望尽快地知道那个高尚而可怜的囚徒——市长先生冉阿让是不是已摆脱了魔鬼沙威的跟踪……”对朱丽叶来说,整日埋头誊抄虽然辛苦,但能荣幸成为这部书的“第一读者”,就足以抵偿一切了。

  终于有一天,雨果在给友人瓦克里的一封信中,欣喜地宣告:

  “今天,1861年6月30日,上午8点半,当一轮红日挂上我的窗扉时,我写完了《悲惨世界》。……”

  这部书令世人为之动容

  雨果对刚完成的《悲惨世界》充满自信,相信这部书必定会吸引大批读者。此时他还处在流亡之中,为保障家人将来的生活,他要将这部新著卖个好价钱。

  有个叫阿贝尔·拉克卢瓦的比利时出版商,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承担《悲惨世界》的出版。他答应雨果提出的条件:以30万法郎相当于现今的600万法郎购下12年的版权。拉克卢瓦读了书稿后,想要对书中哲理性议论进行删节,遭到了作家的拒绝,雨果告诉他:“轻快而肤浅的喜剧只能获十二个月的成功,而深刻的喜剧会获十二年的成功。”

  当时还有多家报纸要求连载《悲惨世界》,也遭到雨果的拒绝,他想把一切机会留给那个出版商。事实上,靠了这部《悲惨世界》,年轻的拉克卢瓦在前六年里,就净赚了51万7千法郎《悲惨世界》问世后,如预料的那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当然同时也有一些贬评者,其中包括福楼拜和波德莱尔。不过,时间是最公正的仲裁者。《悲惨世界》作为一部伟大作品,日益深入人心,影响遍及全世界每个角落,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悲惨世界》还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它在银幕上映现的人物形象,令世人为之动容。而单单一出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据悉迄今为止就已拥有超过4900万的观众。雨果当年所说的“十二年的成功”,看来他的估计也显得过于保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