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花诗话

 大飚 2010-07-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花是美的使者,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在琳琅满目的古代文学长廊中,咏花诗“百般红紫斗芳菲”,点缀着诗坛异彩纷呈的璀璨星空。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花开无主,竞相吐艳,绚丽芬芳,任人观赏,这桃花深红浅红参差相间,令人目不暇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感情由愁绪满怀,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反映出大千世界同一事物的千差万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晴日里红艳似火,明亮灼目,给人以蓬勃之美;“片片桃花雨后娇”,便显得妩媚婀娜,娇艳欲滴,形神诱人,有温柔羞涩的风韵;而“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就显得含情脉脉,清丽含蓄,有一种朦胧之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诗人用对比手法来称颂牡丹:芍药美丽娇艳,但缺乏法度;荷花静洁高雅,但缺少真情。唯有牡丹,雍容华贵,典雅端庄,称得上国色天香。“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唐代的徐凝就吟出了“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的诗句。这丰满典雅的洛阳牡丹,莫非是洛神化成?明代的俞大猷出于一颗报国济世之心不为人理解而借牡丹自况:“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杨万里有咏荷名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色彩绚丽,景物鲜明。荷叶碧绿,荷花红艳,在阳光下相互映衬,无穷无尽地延伸到天边,多么壮阔而美丽!他的另一首咏荷诗:“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红莲与白莲虽颜色各异,但同样香气袭人,恰似貌若天仙的宫女,美艳绝伦。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所以李商隐赞美道:“惟有绿菏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它的绿叶红花与众不同,或卷或舒,或开或合,听凭天然,这超凡脱俗“任天真”的风格是多么可贵!
    菊花“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高洁丰丽,傲霜怒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超脱尘俗,追求自然的雅趣。元稹还借用他的典故写出了《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旦菊花凋谢,便无花可赏,无美可寻,作者惜花惜时,咏叹人生易逝。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抱着必胜的信念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南宋末年的郑思肖,宁死也不肯仕于元朝,他曾借菊言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朴素真理被宋代的普济表达得颇为深远:“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意为,只有战胜挫折,历经磨难,冲出逆境,才能得到幸福。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其咏梅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优美,对仗工整,把梅花高洁幽雅的风姿神韵渲染得出神入化。陆游有《落梅》诗:“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赞美了梅花勇敢、坚定、高洁的品质。她在狂风暴雪面前浩气凛然,无所畏惧,在百花丛中气节高尚,立场坚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她坚贞不屈,忠贞耿直,决不会同恶势力同流合污。
    花本无语,人却有心。诗人们或借花抒情或托花言志,赋予花以灵性、风骨、品格和气节。杜牧赞梨花的坚强:“带叶梨花独送春”;白居易却以“梨花一枝春带雨”来比喻杨贵妃的天生丽质,冰肌玉骨,仪态万方。苏轼爱恋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陈与义赞海棠不畏春寒、不惧风雨的高尚节操:“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花随情移,景随情迁,花儿其实就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心灵的外现。
    爱花之人可谓爱美之人,喜诗之士更为文雅之士。品味咏花诗句,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实在是“不亦乐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