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侃《闯关东》

 兰女秀心 2010-07-14

    

一、想回家看看

    看了电视剧《闯关东》,倒勾起我的一段心事来,本人的祖先就是从山东闯过来的。不过我的祖先闯的不是关东,而是比关东稍偏西了点,现今的内蒙古赤峰是松山区下家店乡,在当时算是蒙边,也许当时他们地目标是关东,阴差阳错地走到辽西来了。但实际上和闯关东差 不多。我姑且也把他们叫做闯关东吧。                                                

闯关东应该叫做山东大汉闯关东,这个闯字说明了闯的人得有胆气,得有好的身板,而且带有盲目性,他们的目的地、落脚点在哪,都不知道,拉家带口肯定不行,只有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汉子才敢成行。                                          

我的祖辈来此地时是亲哥俩,据后代人讲哥俩身板极好,有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之气。他们在此地落脚后开荒种地、建房搭屋、娶妻生子,屈指算来,到我这代已是第七代了。我估算了一下,他们应是嘉庆年间到的赤峰,距今大概已有190多年了,他们的后代儿孙现今在世的大概也有200多人了。

我的祖籍到底是山东什么地方呢,说来这个地方在全国还挺有名,是山东寿光县——产蔬菜的名牌县,村的名字叫朱家岩。全国解放后,市面太平了,我的族人曾回过老家认祖归宗。但那个时候山东老家非常困难,也许怕管饭吧,总是东家指西家,说你们和他们是近支,西家又指东家,说你们和和他们是近支,全都不接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一个族兄曾再次回山东老家认祖归宗,这次到有人接待,表示可以续家谱,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赤峰这支人的家谱被一个老祖奶奶烧香时给烧了,没有家谱,人家说没有家谱也行,说出当初去你们那边老哥俩名字中占的字就成,我们照样认你们这一支。事情又遗憾了,族兄说,老哥俩的后代依次占字是立、德、殿、连、学、景,就是老哥俩占什么字不知道,那时候村子里只十几户人家。全是五方杂地来的,也没有户籍登记制度,人们就叫他们朱老大、朱老二,反倒把真名省去了。山东老家的人听了面露难色,说这就不好办了。所以认祖归宗的事从此作罢。

现在看了《闯关东》这出戏,是我又想起了三四十年前的这件事,真希望寿光县朱家岩的族人们接纳游留于塞外的朱家人。

                二,闯关东的苦与甜

看电视《鉴宝》节目,那些私人藏品,如字画,瓶子,木雕什么的,一叫价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叫人眼谗的受不了。有时候女儿问我:“咱们家有没有”?我说:“咱们家是闯关东过来的,咱们的祖宗是背着一口袋干粮,半袋子咸菜干子,从山东家来的,家里如果有宝物,犯得上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口外开荒种地吗?”

 说起闯关东就得先说关东。山东省在旧中国是出了名的多灾省份,不是大旱,就是黄河运河洪水泛滥,十年十灾,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地主的地租盘剥,农民的生活苦极了,都说是卖儿卖女,遇上是大灾之年,不要钱白送人都没人要。要说天无绝人之路,偏在大海那边,有一块闲置不用,方圆几千里地的大平原,那就是东北大平原。

 东北大平原怎么还没了人了呢,这还得从满族八旗兵入关说起。

1644年,虎视中原多年的满洲贵族努儿哈赤的儿子多儿衮趁着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明将吴三桂请清军入关讨伐李自成的天赐良机,率八旗兵杀入关内,拥戴他的侄子福临在北京做了帝,建立了大清王朝。余下的旗人除了老弱病残外,悉数陆续地进了北京,跟着顺治爷享福去了。

旗人们在北京享受的是终身供给制,小孩一下生,就有月俸,男孩长大了是职业军人,专习武事,其余老若妇孺,坐享清福,务农务工务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国家禁止的。有这样的生活条件,谁还愿意在回到松花江畔,长白山下捕鱼捉虾,打猎挖参呢,冬耐严寒,夏遭酷暑,那罪也不是人人都愿受的。

这样,在东北的广袤大地上,只剩下了几个小的少数民族和零零星星的满汉旗人。据随康熙皇帝回老家忌祖的随行人员记载,辽河西是黄沙漫漫,辽河东是蒿草丛生,见到的人家也是门窗洞黑,柴门残破。

清初,朝廷曾组织过充边放垦,鼓励汉民到东北去种地,并给予耕牛,种子,口粮等物质资助。参与组织的,还可以升官,如果组织一百户以上的人去了关东,还能在当地某个相当于知县级别的官当当。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事情的结局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响应者廖廖无几。原因一是清兵入关前,在对明朝发动的几次战争中,从山东掠走了几十万青年男女给军事贵族们当了奴隶,这当努力的滋味可不好受,如果这次去了,再当了奴隶,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吗?二是关内经过明末清初残酷的战争,人口数量锐减,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已不那么突出,农民们怎肯到大海的那一边去冒那个风险呢。

到了康熙亲政以后,农民们去关外逐渐的多了起来,可康熙爷的态度却又变了,认为关东是肇兴之地,龙脉所系,汉民们伐木开荒,截河断水,必伤龙脉,所以敕令各关口要道、海港码头,严密查稽,不得有一人出关。具有戏剧性的是,汉人是不允许出关了,又该轮到满人回家了。

清代中叶以后,八旗生计问题又提到了议程上。按祖制,旗人们不事劳作,全靠国家供养,可旗人的人口却繁衍得极快,国库拿不出足够的银子来供养他们,朝廷便采取了旗民返乡的措施,抽调一部分兵丁带着他们的家属返回原籍,从事垦荒的工作。为了鼓励这些人安分守己,好好干,朝廷给了很多优惠政策,除了旅费以外,又给了足额的安家费和生产周转金。可这些旗人们在京城游手好闲惯了,提笼架鸟、斗鸡走狗是内行,让他们拿起锄头去耕地,钻到河里去抓鱼实在是难为他们了。结果是,这些人把朝廷给的银子花光后,全部跑了回来。

到了这个时候,出现了汉民想去关东不让去,满人不想去却硬逼着去的局面。后来是满人不想去也就算了,人数不是增多了吗,削减人头口粮,减少供给,旗人们的裤带也勒紧了,过起了紧巴巴的日子,要不曹雪芹怎么是"举家食粥酒常赊"呢。曹雪芹也是旗人,一家人天天喝粥,大文豪有个嗜好,就是天天得喝两盅,没钱怎么办,先从酒铺赊着,等发了月俸银在一起还。

但山东的农民连粥也没得喝。清中叶以后,山东全省年年闹灾,一遇大旱灾便是赤地千里,寸草不收,一闹水灾便是坟骨成漂木,人畜成鱼鳖,吃人肉、吃观音土的事屡见不鲜。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把海那边的东北大平原就想象成了是一快肥猪肉,并摆着满地大馒头。朝廷不是禁止去吗,顾不了那么多了,跑吧,几千人,几万人涌到了海边上,涌到了关口前,让过得过,不让过也得过,这就是“闯”关,也就是闯关东的第一层意思;至于过了关、过了海,情形怎么样,这只能撞大运了,结局如何,不能预知,这是闯关东的第二层意思;路上、海上淹死、饿死、冻死、病死、让劫匪打死,都是未知数,这是闯关东的第三层意思。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皇帝明令禁止出关,说这是遵循祖训,暗地里又下密旨,告诫守关官员,汉民要过就让他们过吧,不要难为他们。这之后,通往关东得海路上,旱路上,便出现了闯关大军,人太多了,也可算得上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

移民们最先到达的落脚再关东南部,即辽南地区,后续的逐渐北移,过了辽河,过了松花江,一直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边上。再往北去不了啦,那是沙皇俄国的地盘。

闯到了关东,移民们得到的最大实惠就是能填饱肚子了。不夸张地说,在哪黑油油的沃土里,撒上把种子就能长出茂盛的庄稼来,东北的大豆高粱在那时就是出了名的。高粱米水饭煎咸鱼,酸菜粉条子炖猪肉,大块豆腐拌小葱,这传统的吃法是垦荒者们当初根据当地条件创造出来的。这些饭菜往往把关内来的新移民们撑得肚皮欲破,觉得上了天堂了。为吃喝而服务的手工作坊遍地都是,什么酒坊、粉坊、豆腐坊、油坊要啥坊有啥坊。这块肥沃土地的产出物供养起陆续到来的近千万的关内流民们,把他们发瘪了的肚皮给鼓了起来。关东大地真如一位肥硕的母亲,张开她的双臂,用她那充满乳汁的双乳来喂养那些远道而来嗷嗷待哺的孩子们。

不容置疑,关东有肥沃的土地,可以给移民们提供丰足的食物,但不能说那里就是人间的天堂,不如意的是多着呢,这也使那些吃饱了的人们痛苦不堪。

第一、住房难。千里大平原上树木稀少,很少见到石块,黑褐土潮湿疏松缺少粘性。如果有黄土高原那样的条件就好了,人们打个洞钻进去冬暖夏凉,可这里办不到。关东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白雪盈尺,滴水成冰;夏天蚊子、小咬成团如雾,跳骚、臭虫常年都有。所以必须得有房子住,否则,没法活命。而建房子是非常困难的事,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泥土掺着茅草建起土坯房,往往是几家合住在一起。大都是三间房四家住,东西两屋是居室,全是南北大炕,人们管它叫跳山抗,中间一间是四家人的厨房,垒四个锅台。这样的居住条件,放在现在谁也受不了,这和现在的猪舍差不多,可在当时也算是好的了。更难为人的是,山东老家来人了,不管是不是亲戚朋友,只要是山东老家的,大伙就得想法在炕上再腾出一个地方来让他们住,这好像是规矩,谁也没有怨言,同时还得给他们提供饮食。所以后人在评论这件事时说,山东移民是世界上仅次于犹太人的互助团体,他们的无私精神,他们的广阔胸怀,叫我们今天想起来也激动地热泪横流。

第二、穿衣难。东北不产棉花,男耕女织办不到。在中原地区,女人们都擅长手工织布,只要有棉花,穿衣不成题。而关东人穿衣成了大问题,好在东北紧邻蒙区,蒙古人的皮张、绒毛帮了他们的大忙。东北人穿白茬子皮袄是当时一道特有的风景线,人们白天出门穿羊皮,晚上睡觉盖羊皮,冬天皮衣毛朝里穿,夏天皮衣毛朝外穿,“东夏一张皮”的俗语出处就在这里。毡疙鞑相当现在的皮靴,白茬子皮袄皮裤就是现在的礼服。这种罪现在人肯定受不了,可我们的先民们还是挺过来了。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得罪。

第三、娶妻难。涌进关东的多数是光棍汉,虽有一些女人也闯了过去,但远远少于男性,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十分严重,而且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此问题不解决不行。实在没办法只好变通了,这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婚姻制度,叫“拉帮套”,也就是女人除了有一名正式丈夫外,还有几名付丈夫,女人和哪个丈夫睡,由女人说了算。说到底,就是在当时当地被人们默认了的一妻多夫制度。这里也有潜规则,儿女对家里的“叔叔”“大爷”不能歧视,还要给他们养老送终。孩子们究竟是那个丈夫的后代,做母亲的只能从长相上去揣摩。这种制度在汉族中还没有历史方面的记载,汉族人对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津津乐道,而对一妻多夫制是鄙视的,只有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提出过一妻多夫制,因为她对宗室的男人们个个都有一群妻妾,而自己只有一个丈夫而愤愤不平。不过关东这种婚姻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地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