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2008年0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M7.8级,到目前为至,政府及民间组织已经开始救援和募捐。让我们在这儿为灾区的人民祈福。祝福汶川!祝福四川!!祝福中国!!! 台湾921大地震后心理辅导教师手册 在921震灾的救灾任务陆续告一段落之际,漫长的灾后心理社会复健的工作更是重建家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位居教育岗位第一线的您,在这次灾害中,或许是直接受害者,或许是间接受害者,但当您回到校园,面对过度惊吓的学童该如何处置,您又该如何提升自我察觉以增进自身的辅导效能,相信您们的心中仍有许多疑惑。 在这本921大地震后,有关心理辅导的教师手册中,我们将向您说明灾民心理现象、心理辅导的原则、团体辅导及个别辅导的简单技巧、在该地震事件中对灾民可能造成的创伤经验甚至导致的心理困扰现象,以及当您需要进一步辅导信息的相关资源时如何获得等内容。希望这本小册子可以发挥“自助助人”的功能,将地 震伤害的冲击程度影响层面减缓到最低点。 经验是我们的导师。经过地震后,我们看到民间社会力的多元流动与聚合,这使我们体认到台湾永续经营的根基,是系于我们对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而创伤经验的伤口缝补唯有透过全民以互信互谅为基础,以理性态度营造浩劫后的全民心理社会质量。很久以前,几位大哲已明确指出,“历史上重要的人事物往往发生 两次,但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是个悲剧,第二次再发生时就是个闹剧。”避免历史的闹剧,需透过全民力量的镕铸打造为基础,希望这本小册子是能当为块地基砖头,对大家在重建家园的心理复健工作上有所帮助。 目次 一、灾后的身心反应 一、灾后的身心反应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 921大地震如此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 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情绪反应 害怕 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悲伤、罪恶感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重复回忆 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失望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身体症状 疲倦 纾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孩子一同分担悲痛 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面临重大的灾难,压力使人们产生一些短期的症状。但有时因为创伤过于强烈,例如一个人经验或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这些可能会使人 们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应,如极度的害怕、无助或恐惧感。这种持续的状态(尤其是超过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个月),被称为“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经历这些症状 的当事人,极可能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的协助。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包括: 1.灾难的再次经验:指创伤事件不断地被一再经历,例如: 灾难痛苦的回忆反复地侵入,包括影像、想法、或知觉到的事物 2.逃避反应:指持续逃避和此次灾害有关的刺激或情境,例如: 努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 3.高度的警觉性:指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持续的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例如: 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 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反应 经 历过这次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一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但目前看起来状况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灾 难发生数周后才逐渐地表现出来。由于儿童与青少年们对灾变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异于成人。以下的整理是针对不同年龄 层的孩子,可能有的各种反应,分述如下: 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共同反应: ˙害怕将来的灾难 不同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典型反应: 学龄前(1-5岁) ˙吸手指头 ˙尿床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 学龄儿童(5-10岁) ˙易怒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 青春期前(11-14岁) ˙睡眠失调 同侪活动在年龄层特别明显,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并和别人一样,反应以减低紧张和焦虑及可能的罪恶感为目标。 青春期(14-18岁) ˙身心症状(例如:排泄问题、气喘)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同侪,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 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是最常见的压力,也是最急需处理的危机,大多数会出现以下反应: ˙不相信亲人已经永远离开 二、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 921大地震让学童面临空前重大的压力。学校复学之后,学童心理复健的责任便直接落在教师的肩上。然而大多数的教师也是这次震灾的受害者,承受着丧失亲 友、财产的伤痛,同时身兼受灾者与救难者的双重角色。即便是自己未亲身经历灾害、失落亲友,但经由媒体的报导或亲友间的传述,也真确地感受到这次大地震的 震撼。因此,在复学之后,这势必成为校园内每一位成员所必须立即面对的,若教师无法先平复自己情绪,将对学童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故在此我们列出救灾人员 在面临如此灾难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与自己能做的因应对策,期望能对教师情绪的平复有所帮助。最后,我们列出教师们在帮助学童时可能面临的挫折与因应方式, 希望能对教师辅导学童时有所帮助。 面对如此重大灾难之后,您可能出现以下反应: 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 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 出现上述反应时,请注意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您能为自己做的事,是利用以下的方式,试着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与痛苦,早日从哉变的冲击中恢复过来。 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与经验说给其它人听。 自助而后助人,期望这本手册提供的方式能帮助教师平复心情,使您更有心力帮助学童安心就学,如此不仅能协助学童度过心理的困顿,也能减轻学童父母的负担,不需花费更多力气安顿孩子的身心,而投注更多的心力于家园的重建。 三、教学场景下的辅导原则 在灾后,面对学生所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心理辅导员的角 色,针对学生在重大灾害中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伤害,进一步的发现及做出及时的辅导,避免学生在心中留下阴影,有碍其日后的正常发展。教师可以教导学 生如何因应其突如其来的不明情绪,让学生可以经由某些方式或管道,宣泄其情绪,并且导正学生对于某些情绪发生的错误观念。以下的介绍,将分为一般性通则与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适用的特则来说明。 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性通则 正 如前述,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 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许多学生在这段期间会有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时,做为教师的您,应该能了解面临灾变的这些正常反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若能 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如班会、或辅导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抒解学生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在此,我们推荐 目前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简称C.I.S.M.)模式,便是提供教师一向具体可行的方法,藉由团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灾后对自己的心里,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 C.I.S.M.的实施步骤基本上可分为七个阶段,不过考虑学生可以理解与实施的情形,我们把它简化成四个步骤: 1事实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将要求学生叙述他们的名字(可围成小团体进行,若在灾区实施有些孩子彼此之间可能还并不熟识),说明他们在这次地震中发生什么事情。 这样将提供他们对地震经验的再造,并针对此事件表达出适切的事实。团体的领导者通常可以询问:他们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经验了些什么?看见什么?听到什么?闻 到什么?和做些什么?假如学生无法具体表达,在了解他们的感受后可换到下一个人。 2 思考阶段: 教师将要求这些学生共享当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学生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进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念头。教师或团体领导者逐一体会,并且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 3反应与症状阶段: 反应阶段涉及分享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这包括事件后所经验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或症状。教师可以请这些学生叙述对这次事件的反 应。可询问学生:“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将其从这次地震所产生的意外中删除,那将会是哪一件事?”,或问他们:“当时你 最强烈的感觉为何?”“灾后至今,一直持续困扰你的感受或行为有哪些?” 4教学与再保证阶段 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学生将得到再保证,意思是说,教师将以肯定与支持的口吻说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额外征兆与症状。在这阶段中也将提供正向的因应方式,特别是一些已经浮现出来的。而且也提供压力管理的一般信息。 此外,学生在这阶段中或许会希望发展出行动计划。他们或许希望发展出一个预防课程,决定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使得面对这次的灾变可以表现得更好,学生的决定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并持续提供指导与或取得讯息。 在面对这样的讨论分享过程中,你的态度应该是: 1开放式问句 (1)多告诉我一些关于…… 2使人成长的气氛 (1)同理心(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观点) 3催化倾听的几个要件 (1) 集中注意力在学生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 4倾听时需要 (1) 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 在经过以上团体的压力处理课程后,若发现学生仍然表现出行为失控、退缩、上课精神涣散、或不名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您可以进一步与当地的精神医疗或心理辅导之专业人员询问。 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特则 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及青少年的辅导方式 上述的说明是一通则式的介绍,以下则针对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身心需求,提供给教师从事学生灾后心理辅导的参考。 对学前阶段的教师 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 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建议以下的一些活动,不断经验“再保证”的过程中,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对学龄阶段的教师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 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对国高中阶段的教师 此阶段的学生大都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唯处于同侪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 同侪间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 地震后心理辅导四 四、心理创伤行为检核表 面临此次重大的地震灾害,不仅是儿童,连成人都遭受了相当大的震撼,在这样的灾难事件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亲人的死亡、伤害及财物的损失,心理上必定会产 生相当大的震荡与影响,如无助、强烈的害怕、罪恶等情绪。可能会一再地经历地震灾变时的场景、逃避与灾难事件有关的刺激,此种经历即形成个人的创伤经验, 造成某些灾民出现创伤后压力疾患症候群。我们可以想象,儿童所承受的压力与伤害必定远比大人来的深刻与无助,而下列这些问题则是用来协助教师们去观察儿童 进而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件事,当这些症状或是困扰持续一个月以上时,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介入。 记住!在这个时候请与我们联络080-080-990 台大921灾后心理复健小组 (一)创伤经验症状量表 一、身心症状评估 以下有十五个陈述是关于个人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意外事故或灾难事件的可能反应。老师们可以就下列这些方向去了解儿童的状况,然后针对过去七天的观察,老师可以藉由观察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果“有”这些现象,请圈选“1”,如果“没有”这些现象,请圈选“0”。 最近七天以来的问题 没有 有 二、资源损失情况 1、失去亲人 无损失 有一些损失 很多损失 三、基本生活条件 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很差 (二)、创伤问题评估表 在重大灾害之后,因为经历相当大的震撼,所以在任何人的身上,不管是什么背景,几乎都会有一些创伤的经验,老师们可以试着由自己本身做起,了解自己的经验,接着再对儿童进行个别晤谈检测,进一步了解孩童内心的经验世界,再形成帮助他的策略。 1.在此创伤事件中,你所遭遇到最糟的事为何? 1. 询问关于此创伤经验的严重度 2.历经此创伤事件,你的感觉如何? 询问特别之解离症状(dissociative symptoms) 3.你是否觉得自己持续再度体验此创伤事件? 重复经验此创伤: 4.企图逃避会回忆起此创伤事件之刺激? 逃避某些刺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