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练习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既来之,则安之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C.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6.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C.是已非人 7.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今已亭亭如盖矣 8.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后五年,吾妻来归 C.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10.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1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 B.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13.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4.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15.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复前行,欲穷其林 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6.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17.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B.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C.沛公不胜杯勺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 18.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六国各爱其人 B.无乃尔是过与 C.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D.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1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故封识具存 B.彼且奚适也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书籍 D.孰与君少长 20.下列对加点词“数”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池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C.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D.范增数目项王 2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率:大概 B.范增说项羽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B.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C.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D.吾属今为之虏矣 23.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B.暮而果大亡其财 C.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亡:灭亡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4.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沛公欲王关中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5.下列对加点词“望”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夜雪初霁,荞麦弥望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C.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 D.望秋先陨 26.下列对加点词“恶”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B.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C.彼且恶乎待哉 D.恶!是何言也! 27.下列对加点词“相”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B.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8.下列对加点词“谢”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阿母谢媒人 B.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2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书不能悉意 C.望陛下亲之信之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0.下列对加点词“行”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行将就木 3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又重之以修能 C.潭中与可百许头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 B.淡妆浓抹总相宜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作《师说》以贻之 3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贼易之,对饮酒,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径造庐访成 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效则治臣之罪 B.投诸渤海之尾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3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C.王曰:“何坐?”曰:“坐盗。”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D(通“背”,背弃、背叛)2.C(兵器、武器)3.A(动词,担忧、忧虑)4.C(拜官、任职) 5.B(副词,大概)6.C(动词,认为……不对)7.C(副词,反而、难道)8.B(女子出嫁) 9.A(动词,凭借、借助)10.C(横渡)11.B(对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12.B(动词,忧虑、以……为患)13.B(爱)14.C(名词,零数,余数)15.D(离开、离去)16.D(优美、名胜)17.A(与……友好) 18.A(连词,假设)19.C(动词,书写)20.A(读cù,细密)21.A(动词,遵循、依顺)21.C(请,劝请) 23.A(逃亡、逃跑)24.A(眼泪)25.B(夏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26.C(读wū,什么) 27.A(动作偏指一方,她)28.A(谢绝)29.B(动词,详尽叙述)30.D(副词,读xíng,即将) 31.D(山的南面、水的北面)32.A(通“邀”,邀请)33.D(二次)34.B(主持,管理) 35.B(兼词,“之于”的合音)36.D(介词,因为、由于) 【模拟新练】 1.(2009年广州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虞山记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答案:C(A.距离,B.备办、准备,D.知道、理解) 参考译文: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叉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住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赶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承是谁妁墓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对着张开,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刽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不敢移动,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漉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一片留片刻。而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同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2.(2009年佛山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①,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②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又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诏迁给事中,密谕以默为要。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间,坐党事,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 列传一百四》,有删改) [注] ①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难束,须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②纲舟:运送货物的船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京师者护以出。 B.甫至,擢左正言 C.若贷而不诛 D.崇宁间,坐党事 答案:D【座:因…犯罪】 参考译文: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考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时,管理下级如同捆扎湿物(那样急切严厉),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轻柔细心)。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雍丘县苦于盗贼多,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当时的人没有谁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靠岸过夜的),就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如果是)奔赴京城的船只,就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也没有偷盗现象)。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见,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拔为左正言。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听用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期窃取朝廷大权,欺骗国君,流毒百官,趁先帝突然去世,就表现出篡权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假使他的计谋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呢?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么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指辽国)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说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两次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的辽国,也没有人不认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的疏有一百零八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里告诫他把沉默作为原则。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章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他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因犯结党的罪,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配到通州。他又被蔡卞陷害,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送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辜负朝廷,也应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直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朝廷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中,朝廷赐予他“忠敏”的谥号。 3.(中山一中第二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於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①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义世被旌显 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 答案:D(抛弃) 参考译文: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 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4.(广大附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变封建而为郡县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 答案:C (治乱:安宁与动乱)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5.(越秀区高三摸底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1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C. 此理而谕之也 答案:B(备:完备,全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