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了歌相关

 昵称2228750 2010-07-16
好了歌
  作者:跛足道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
  作者:甄士隐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两首歌出现《红楼梦》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甄士隐听后,诵出《‘好了歌’解》

 
 

1、《好了歌》赏析:

  《好了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看似消极,实际是对于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是太多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只希望看到人生热闹光鲜的一面,不愿意看到人生的全部真相被人描述出来,反而斥之为消极。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冷静而看似消极的批判,实际上有它的真正价值。因为不亲身经历的话,不会说的这么深刻和全面。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分析,他要批判,《好了歌》便是分析的歌、批判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解脱和大自在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看似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无知者不同,也同那些终日追求名利、逃避人生生老病死的真相的人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2、《‘好了歌’解》赏析

  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馈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这种概括和预示,是就其整体而言的,不好说哪一句是专指哪个或哪几个人物。如有人以为“转眼乞丐人皆谤”指的是甄宝玉和贾宝玉;“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贾雨村等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指的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的是贾兰、贾菌等人,等等。乍看似乎有点像,其实未必是作者的意图。既然是概括地预示全书内容,有些像是自然的,但如简单地把每句和书中人物一一对应起来,不加以解释就无法通。如“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指的是贾环,有什么根据?书中写贾环之父贾政,是与赵姨娘所生之子。贾政教子以正统封建教育方式自居,认为他的教育有方,而《红楼梦》中所写贾环奸诈异常、狡猾险恶。为衰败后的贾府迫使贾环走上当强盗之路写下伏笔。“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是指妙玉,书中所写妙玉愤世嫉俗,带发修道,而内心不正,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被迫流落烟花巷,又为世俗所不容。结果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而《红楼梦》中“世难容”词曲为妙玉最后流落烟花巷写下最大伏笔。总之《好了歌》和甄士隐解注《好了歌》是作者曹雪芹对整部《红楼梦》故事开头和结尾作出了简单的交代。而脂砚斋批语对研究《红楼梦》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但也不可尽信和迷信。脂批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一时,错讹之处很多,因此有取也要有弃,与《红楼梦》原书显然悖谬的地方;就不应该盲目信从。
  由于《红楼梦》充满了原作者宿命的因果报应思想。我们从《好了歌》中的“好”就是“了”和《食尽鸟投林》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等词句中可以看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是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红楼梦》的结尾相当悲惨,对封建社会的专制有较大的讽刺意义,由于不利于当时的封建统治。结果有学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后半部分是被脂砚斋删除的。
  添加:《石头记》后部分不管是30回还是28回,怎么不见的说不清楚,但肯定不是脂砚斋删除的。
  《好了歌注》中所说的种种荣枯悲欢,是有小说的具体情节为依据的。如歌的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还有一边送丧,一边寻欢之 类的丑事,书中也屡有不鲜。但要句句落实某人某事是困难的,因为有些话似乎带有普遍性,指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便是自然规律。它可能是对大观圆中一 些女儿的概括描写;倘说白首孀居,则有指宝钗、湘云的可能。此外,小说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难对其所指,下确切的断语。当然,线索还是有的。比如 甲戌本的批语(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指出,沦为乞丐的是“甄玉、贾玉一干人”。这与原燕京大学藏七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九回脂批说贾宝玉后来 “寒冬噎酸齑(JI基,腌菜),雪夜围破毡”是一致的。但由此我们又知道甄宝玉的命运也与之相似,可见贾(假)甄(真)密切相关。“蓬窗”换作“绿纱” 的,脂批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又说戴枷锁的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那么他们后来因贪财作恶而获罪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说是“贾 兰,贾菌一干人”,贾兰的官运可从后面李纨册子中的判词和曲子是得到印证;贾菌的腾达,则是他人后续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有两条脂批,乍看起来有点莫 名其妙,即批“两鬓又成霜”为“黛玉、晴雯一干人”,说“日后作强梁”是“柳湘莲一干人”。这些都是已知结局的。岂黛玉能够长寿,睛雯死而复生,湘莲又重 新还俗?当然不会。其实,前者是批语抄错了位置,应属下一句,指她们都成了“黄土陇头”的“白骨”;后者则是将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写在外浪迹萍踪的柳湘莲 所用的隐笔加以揭明。有这样一段文字:
  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于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动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性命。我谢他又不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弟兄。……
  这段话颇有含混之处。比如说“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我们终究不知柳是从何而来的;而且他一来,居然毋需挥拳动武,就能“把贼人赶散”,他的身份不是也有点 可疑吗?就算他这几年“惧祸走他乡”是在江湖行侠吧(书中对他在干什么行当,讳莫如深),侠又何尝不是“强梁”呢?(《庄子·山木》:“从其强梁。”吕 注:“多力也。”)可见,脂批在提示人物情节上都不是随便说的。
  有一条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节线索的价值。即批:“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草草读过,仿佛与“陋室空堂”两句同义,都说贾府 败落。细加推究,所指又不尽相同。否则,何不说“宁.荣二府”、“大观圆”,或者“蘅芜院、藕香榭等处”呢?原来,我们根据多方面线索得出的结论:贾府获 罪,宝玉离家(或为避祸)在外淹留不归,时在秋天。此后,他的居室绛芸轩当然是人去室空。林黛玉因经不起这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忧忿不已,病势加重,挨 到次年春残花落时节,她就泪尽“证前缘”了。潇湘馆于是也就成了空馆。“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到大观圆时,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凤尾森森,龙 呤细细”的潇湘馆,如今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指出佚稿中文字),怡红院也是满目“红稀绿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惨 景象,而两处室内则是“蛛丝儿结满雕梁”。这就难怪宝玉要“对境悼颦儿”(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了。
  此外,也有歌中虽无脂批,但我们仍能从别处提示中情节,如择佳婿而流落烟花巷的,当是贾巧姐。至于既无脂批,又难寻线索的话,如“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 己归来丧”之类,那就不必勉强去坐实了。因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两首歌的精神实质和理解。

 
作品意义: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了清末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在这里,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虚伪、败坏的形式,政治风支的动荡、变幻,以及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等等,都表现的十分清楚。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传统社会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已大为加速的反映;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它的上层建筑也发生动摇,正趋向崩溃的反映。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 型性。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清朝末期社会的讽刺画。当他企图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企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则借助于机智的语言去凸现出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古圣先贤们的智慧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以及在经历了沧桑人生之后,对于人生真相的领悟与解脱的快乐。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生卒年难以确定,大约生活在康熙末至乾隆中叶,满族正白旗人。清代小说家,名沾(音同“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祖籍是河北丰润县,后移居辽宁铁岭,大约在明末被编入满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一般认为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