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竞赛引领浙大学子在创新中成长

 3gzylon 2010-07-16

  本报讯(通讯员 高楚清 单泠 本报记者 陆 健)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教授近日在校学科竞赛颁奖会上宣布,他将从校长机动费中拿出23万元作为奖励金,奖励那些热爱学习、勇于创造的学生和悉心教导他们的老师。

  这次获奖的浙大小组3位成员分别来自机械系、控制系和高分子系。三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是在

上杨启帆教授的《数学建模》这门课时认识的。他们获得了2010年“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并荣膺最高奖——美国运筹与管理科学学会奖。获奖学生岳作功说,浙大学子在国际赛事中的竞争力来自学校独树一帜的培养模式。获奖并不全在个人能力,而是指导教师数十年的教学、研究积累和学校将学科竞赛中“问题式学习”的核心与教学工作完美结合的结果。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探索本科生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这是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十年来,浙大逐步形成了以综合性学科竞赛实践基地为大平台,探索学生自主化、研究化学习的培养模式。十余年来,学校投入学科竞赛基地的专项建设经费1300多万元,每年学校投入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经费150万元。目前已建立18个综合性学科竞赛实践基地,18个学科竞赛网站和综合性的《浙江大学本科生创新网》。其中,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等三大赛事已从浙大走向全国。

  同时,学校积极组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机器人、程序设计、工业设计等四大竞赛。近十年,浙大学子共获得国际赛事的3项特等奖、92项一等奖、56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在2009—2010学年,浙大学子除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1个特等奖外,还获得10个一等奖;在世界大学生德国红点设计概念竞赛中获得7个大奖;在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荣获银牌,实现奖牌零的突破……

  如今“问题式”学习和“问题式”教学,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浙大本科教学的主流。学校鼓励高年级本科学生积极参入到教授们的科研工作中去,全校已开设的实践类和研讨类课程100多门。已延续10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都有超过年级学生数年50%的学生参加。学校为此向每个获得立项的学生项目团队提供600元至1000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同时,杨启帆、熊蓉、陈越、顾大强、余世策……一批悉心指导学生学科创新实验的老师们都有一大批“粉丝”,他们已成为学生网络论坛上的“明星”。?宋翔是浙大建工学院三年级学生,他和其他两位同学在2009年的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颁奖会上,他专门向指导老师余世策博士献上了一束鲜花。他说,“我想对老师说的话很多,但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饮水思源,师恩难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