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海战悲剧检讨:严重失误的战术运用.

 昭忠祠 2010-07-16
9月17日发生在黄海北部大鹿岛以南海域的黄海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展的军舰各是12艘,大致是势均力敌的。经过约5小时的鏖战,北洋舰队被击沉核击毁军舰5艘,被击伤军舰4艘;而日本联合舰队仅被击伤军舰5艘,未失一舰。这一结果,与双方的实力之间是大大不成比例的,非常值得探讨一番。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受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丁汝昌在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其严重失误之一是才月了措施的阵法和战法;二是造成了战场指挥的中断。海军舰队或舰艇编队进行海上的阵法和战法,就是其进行海战的战斗队型和战术;海战中的阵法和战法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关系到海战的成败。我们不妨对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情况,做深入一步的剖析和检讨。

  北洋舰队的击敌队形是略呈弧形的一字雁形阵,而丁汝昌发布的作战训令则是:“(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为敌,借保持其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之”。这第一条,是要求相邻的同型舰保持队形不散而互相照应。第三条是要求各舰视旗舰“定远”之运动而运动。
  这两条虽不很具体,但尚不失其可行性。关键是其第二“始终以舰首向敌”的“基本战术”,实在是带有致命的错误。
  过去出版的为数众多的甲午战争著作,都对丁汝昌的“始终以舰首向敌”战术持肯定的评价;理由是这一战术可使北洋舰队诸舰舰首的重炮火力多少充分发挥。但是,恰恰“始终以舰首向敌”的战术带有致命的错误而给全舰队招致了严重的恶果;因为这一战术违背了当时海军作战中舰队或舰艇编队行动的基本规律。
  在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海战时代,海军舰队或舰艇编队(单舰亦同)的海战中的战术,就是正确地实施和适时地集中火力相结合,即机动与火力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已方在交战中始终处于有利态势并占据有利阵位,充分发挥已方舰队的整体攻击力而克敌制胜。这是当时海战战术的规律。海战的实践多次反复证明:以舰炮为主要攻击武器的舰队和舰艇编队在实施攻击时,其最有效的阵法是鱼贯阵(现代海军军语称纵队);最有效的战法就是机动战术。这是由当时军舰的战术技术性能和海战的特点所决定的。
  军舰装备的舰炮,分有舰首炮、舰尾炮和舷炮;其主炮多数装在舰首,少数装在舰尾,其余是副炮(装在舷侧)。舰首炮的射击舷角左右各为0度—135度;舰尾炮的射击舷角左右各为45—180度。因此全舰所有主炮和副炮能同时发挥活力的射击舷角即全舰的最佳射击舷角为左右45度—135度,也就是说,全舰最佳射击舷角的最大射击扇面是以左、右舷正横中线为中心线的90度(该中心线为其分角线)之扇形区域.凡小于45度或大于135度的射击舷角,军舰就只能有一部分主炮可以射击,这无疑是不利于发扬全舰火力的。
  因此,在海战过程中,舰队或舰艇编队(单舰亦同)总是要针对敌方舰队的情况,不断地实施适时、正确的机动,迫使敌方舰只始终处于已方最佳射击舷角范围和最佳射程之内,以便充分发扬已经方火力,实施猛烈而有效的舰炮攻击以歼击敌方舰只。这就是以战列舰为主的舰队之所以认为实不行战列线战术和“T”字战法是最为有效的战术手段的由来。当然,在海上交战过程中,敌方舰队也总要采取相应的反机动,努力使自己处于上述那种有利的阵位之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海战就是交战之双方在最短时间内全力争夺各自最有利态势和阵位的对阵过程,也就是时间、激动、阵位和攻击力的竞赛过程。在交战双方实力接近的情况下,谁能在上述竞赛过程中高出对手一筹,谁就能操胜券;反之,就会失败。实施攻击时,以最有利的射击舷角对向敌舰(根本不是以舰首对向敌舰)。
  而不是像地面的步兵或陆战车辆那样以正面去对敌,这正是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舰队或舰艇编队(单舰亦同)的攻击战法。在海战史上,一些实力处于劣势的舰队能在海战中取胜的战例,其成功之要诀,乙多在于此。
  如前问所述,北洋舰队的击敌阵形是一字横队(尽管不是整齐划一的)。舰艇或舰艇编队采用横队阵法,这对于严格要求机动与火力有机结合的海战战法来讲,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就机动而言,横队在作转向机动时,全队的队列线路要以某舰(旗基准舰)为了基点,在运动中完成横移的方向变换,从内沿舰到外沿舰的各舰必须依次采取各自相应的航速和转向速度,从转向起始点到转向终了点,航驶各不相等的弧形距离。这对于保持战斗队形和采取协同动作,比较其他队形是最不方便的。而且,在战斗情况下,这种转向机动往往是难以完成的。
  其次,就火力而言,横队是最不利于充分发挥火力的。因舰的最佳射击舷角内(即正横方向)都是的另舰。而“始终以舰首向敌”的横队,必将使各舰的射击舷角几乎全部都被迫限制在0度正前方向,这样就只能发挥舰首炮的火力,全部的舰尾炮和大多数舰舷炮均无法射击。于是,全舰队的单位时间内所能发射的炮弹数必然大大减少,其攻击力势必大大降低。



之二


  致命的是,在黄海海战打响之后,日本联合舰队愈是接近北洋舰队队列线的右翼,北洋舰队左翼各舰势必逐渐向右转向(保证以舰首向敌),越是外沿舰,其转向的幅度就越大。这样,北洋舰队各舰的射击舷角就势必因受蔽于已方邻舰而更加缩小,其攻击力亦随之减弱;以致当日军舰队抵近北洋舰队列线之右翼时,处于横队中的各舰(惟右翼外沿舰除外)则因受蔽于已方邻舰而几乎无法射击,其整体攻击力势必降至最低程度。而最不幸的是,此时正是海战的关键时刻。战后日本出版的《近世海战史》一书,对北洋舰队在此战斗紧要关头 的这种严重不利之情状,作的专门评述:日军第一“游击队横过**舰队(支北洋舰队)之前面,二攻其右翼…,而斯时之阵形,**全队之半蔽于己舰,而不能放炮”。
  假设在准备迎战之际(10时30分),北洋舰队以单列鱼贯阵(单纵队)迎击;或在接战时(12时50分),丁汝昌针对当时战场的敌我阵势,能果断地指挥舰队向右齐转(或向左齐转),立即变换成单列鱼贯阵(其队列线为西北—东南),以舰队的一舷拦击敌方舰队,争取对敌实施“T”字战法的攻击;这样,日方的处置可能是!被迫处于完全不利态势而受攻击;或是被迫全队向左(或右)作大于90度的鱼贯转向,以致同北洋舰队形成同向异舷的舰炮对射战。如果是这样的话,黄海海战的过程和结局必将大为改观了。
  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不仅采用了错误的阵法和战法,而且还犯有一个不可被原谅的错误:他在海战前没有明令指定自己的代理人,特别是没有明令制定代理旗舰,在战斗中又没有或己来不及采取积极补救的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造成全舰队群龙无首的不良后果(直到海战即将结束时,“靖远”舰才大胆主动升旗为代为指挥)。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剖析和检讨,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受创,是一场不幸的悲剧。造成这场悲剧的关键原因是人为的,即是由一位陆军将将领指挥一支西式舰队,并在海战中采取了严重失误的阵法和战法;于是,两支势均力敌的舰队在战果上出现了几乎一边倒的结局,则为海战的规律所昭然判定的了。
其次,就火力而言,横队是最不利于充分发挥火力的。因舰的最佳射击舷角内(即正横方向)都是的另舰。而“始终以舰首向敌”的横队,必将使各舰的射击舷角几乎全部都被迫限制在0度正前方向,这样就只能发挥舰首炮的火力,全部的舰尾炮和大多数舰舷炮均无法射击。于是,全舰队的单位时间内所能发射的炮弹数必然大大减少,其攻击力势必大大降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