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发现《孔方春秋》解说词

 灯下听雨 2010-07-17
    古货币泛指历史上曾经使用过而现在已退出流通领域的各种货币实物,也称古钱或古钱币。中国古钱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绚丽多彩,有70多项世界之最,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每一时期的钱币都承载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信息,被喻为“社会化石”。同时,古钱币以其独特的形制工艺和钱文艺术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挖掘工作进入重要阶段,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还有最早的造型瑰丽、工艺精致的青铜礼器群。专家推断,它极可能就是三四千年前的夏代都城——斟寻。 

    1975年,在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遗存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十余枚海贝。这是夏代的海贝!围绕它们,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至今未息的争论。 

    它们深埋地下,历经数千年,它们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吗? 

    史料记载:我国夏代使用贝作为货币。 

    司马迁《史记》曾说夏代以“龟贝”为币;西汉人桓宽在《盐铁论•错币》中写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币。”夏代使用一种黑色的贝,后世才使用金钱货币。由于这些记载距离夏年代很远,而且谁也没有看见夏代有贝的实物,所以许多学者始终表示怀疑。1975年的这次发现,使人们终于真切地领略到夏贝的模样。这些黑色的贝上面有人工穿孔的痕迹,是否意味着某种用途?海贝产自遥远的南海之滨,新鲜的海贝色泽莹白美丽,它们如何辗转千里流入中原,受到夏人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夏贝的出现能否说明,它们就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呢? 

    传说神农氏时,我国已经有了原始的商业。看到太阳升到正中,四方百姓便集市交易。最初,人们是以物易物。随着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人们需要把手中的货物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中介商品,才能换回自己的需要物。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混沌之初,人们也许尝试过许多的交换中介。当时,谷物、牲畜都曾被当作交换的中介,但它们易于消耗。还有珠玉,作为礼器和王权的象征,珠玉价值过大,而且易于破碎。与各种原始实物相比,海贝更具货币条件而理应成为普遍接受的货币。作为一种珍贵的装饰品,它为人们普遍接受;它质地坚硬,易于收藏,且是天然计量单位。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使用过贝币。在我国云南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中,贝币的使用甚至延续到清初。

     夏代以后数百年的商周时期,海贝的行使范围已十分普遍。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大都有海贝的出土,甚至零星出现在一些平民的墓葬中。而在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殷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中,发现里面竟藏有海贝近7000枚。殉贝的多少标志着贫富的悬殊。

    春秋战国诞生了四大货币体系,它们折射出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春秋战国,是我国第一次商业大潮掀起的时代,这时社会经济繁荣,商品交换的范围空前扩大,东海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皆流通于中原。在货币方面,这时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早期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称量货币、金属铸币和逐步符号化的过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为何选择了方孔圆钱?小小铜钱为何有这么持久的生命力? 

    战国末期,西方秦国迅速强大了起来,这与它实施变法建立起来的一套先进的政治、  军事、经济包括货币制度是分不开的。秦国的货币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货币发展的精华,并有着自己的独创。
 
    起初,秦国规定以“两”作为秦币的单位。数年后,外圆内方的重半两的圜钱问世,史称“秦半两”。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与体现自由的时代精神的各国货币相比,秦半两更注重于实用、简约。它的方孔穿以绳索,携带便利;它上面镌刻的“半两”钱文明示了币值,代表着一种无可置疑的王权。

    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半两沿着武力征伐的路线逐渐传布全国。 

    秦始皇虽然没有实现他千秋帝业的梦想,但他一手推行的方孔圆钱,却一直沿用了两千年。
 
    统一的货币对消除当时长期的诸侯割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秦半两反映出古代“天圆地方”的重要哲学观念,古人认为“天道圜、地道方”,这样构成的宇宙是稳定不变和天经地义的。小小的半两钱凝聚了古人思想中这样的宇宙观,同时也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另外,从这种钱币的实用性看,比起多角的铲币,易断的刀币,过小的蚁鼻钱,圆形钱是最易携带和最实用的。考据中外钱币发展史也证明了这种必然性,最早的西方钱币也有多种形态,但最后都呈圆形。 

    我国秦汉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崇尚法家“官商之学”,其核心主张是“官山海,壹山泽”,就是主张国家完全掌握整个社会经济的命脉。提出过著名的轻重理论的《管子》一书,更是要求国家要垄断铸币权,西汉贾谊、贾山、桑弘羊等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观点,可以说,此时我国古代货币思想基本成形。这对汉朝的货币政策的制订起着直接的影响。
 
    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吴王濞之乱。吴王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儿,被分封到吴和豫章两地。豫章古有铜山,吴王濞很快富可敌国,便串通六国发动叛乱。尽管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但这事给汉王朝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吴王濞利用封地内的铜山,招天下亡命者大量铸钱,积累了叛乱的雄厚资本,这说明,任民私铸钱币的政策是利少弊多。

    就在这次平叛12年后,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刘彻登基。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五铢,相当于现在的3.5到4克,它外端铸有轮廓,这是为杜绝不法之徒凿边盗取铜料之风而想出的一个绝妙的办法,今天的硬币仍保留有这种外廓以防止盗铸。这是继秦半两以来,我国出现的又一种重要的货币。与过去不修边幅的钱币相比,五铢钱呈现出一种规范之美,反映出大汉鼎盛时代精细严谨的作风和沉稳大方的气派。 

    汉武帝专令上林苑三个官署铸造五铢钱,他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5年内,犯盗铸金钱罪者达数十万人,杀掉的人不可胜数。经过这些铁腕措施,铸币权终于被收归朝廷。

    如果说,秦始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中国古钱圆形方孔的形制,那么,汉武帝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对古代货币史和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肯定了封建王朝必须实施货币铸造发行的中央集中统一,明确了货币稳定与否对国家社会都有重大关系。他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大小适合、百姓乐于接受的五铢钱形制,促进了汉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研究表明,一枚五铢钱的重量是最适合充当货币的单位重量的。它重约四克,既不因体重价高而不易携带找零,又不因质轻价贱,而导致交易中货币需求量过大。这是与古代百姓日常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与之相佐证的是西方货币经过长期实际使用的也趋近4克重量。 

    钱币越精美越有生命力吗?成也铜钱,败也铜钱。 

    五铢钱一直流通到唐初,但中间并不是没有波折。历史,有时总以出人意料的面貌出现。这枚货币叫“金错刀”,它上面有“一刀平五千”五个字,其中“一刀”两字由黄金错成。这种铜中嵌金的错金技术,后世都已失传。作为一种工艺品,它深受古代诗人喜爱吟咏:“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这枚形状奇特的钱币叫“国宝金匮值万”。据说,目前存世的只有两枚半,是真正国宝级的收藏珍品。 

    然而,这些外观奇特,工艺精美的钱币的出现,竟带来了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从而导致了一位皇帝的垮台和中国货币史上的第一次衰落!

    新朝王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短命皇帝。他因夺刘家天下而刻意清除汉家的痕迹。他改置量器,变革币制,将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龟贝刀布等又恢复作货币流通,借以发行虚额大钱。这些动辄当千值万的大钱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价值,发行的目的主要是敛财。

    王莽改革货币十分随意,其中不乏荒唐之举,比如六泉十布,从一,、十,二十,一百、两百到一千,每逢整数便发行一种钱,比价繁琐,而彼此区别不大,实际使用中很容易造成混乱。 

    最多的时候,王莽曾同时推出28种钱币。王莽还十分迷信,他忌讳“刘”字,繁体“刘”含有“金”字,钱也有金字,他便废钱而改行货布、货泉。后世泉水的泉代指钱便滥觞于此。 

    因为货币改革的失败而直接导致政权的败亡,王莽是历史上突出的一个范例。但他的钱制作得十分精良,像金错刀,在钱币错金绝无仅有,但他错了一点黄金后,就当一万个钱用,目的就是敛财。由于王莽钱币采取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且发行时间很短,在钱币收藏界便显得弥足珍贵。 

    大分裂、大动乱,钱折射世道人心,“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神吗?

    上世纪末,洛阳烧沟东汉晚期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一种奇怪的钱币。它们的外廓被冲凿掉了。这就是所谓“剪廓钱”。剪去的部分用作什么去了呢?又被拿去铸钱。也有被剪下的环形外圈同样流通的,叫“环钱”。真是“一个钱掰作两个花”。

    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这种钱能够流行呢?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内战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走马灯似地更换统治者。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国库空虚和满足挥霍,他们把发行货币当作一个巧取豪夺、聚敛财富的手段。劣币泛滥正是这种乱世在货币上的反映。 

    战乱的年代,统治者千方百计搜刮钱铜。三国时董卓把洛阳和长安的铜人铜马都销熔铸军饷,其中包括秦始皇为销天下兵器而铸的九个金人。董卓铸造的钱偷工减料,没有钱文,是有名的劣币。
 
    这时的劣币名目繁多,史料记载,当时一千钱长不过三寸,十万钱不满一捧;还有的钱质量轻、薄、次到极点,放在水面上竟然飘浮不沉。

    与货币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个时期货币思想上却因为一篇奇文而可圈可点,那就是闪耀着批判现实主义思想之光的《钱神论》。 

    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居前,钱少者居后;……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而入紫闼。钱之所在,危而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幽滞孤弱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时,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凑,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曰:钱可使鬼,而况人乎! 

    这篇奇文的作者叫鲁褒,晋代南阳人,博学多闻,家境清贫而自立于世。魏晋时期,流行爱钱风尚。即使是以名士风度自诩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积累的钱无法计算,却经常手持算具,昼夜计算。权臣王恺、石崇斗富,用香料和泥装饰房子,作织锦屏风数十里。何曾父子每天膳食万钱,仍叹息无下筷处。朝廷上下公开贿赂,贪赃枉法,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可谓“有钱能使鬼推磨”。 

    时人追逐金钱无度,导致社会弊端百生;然而,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的统治者,是否意识到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正在逼近呢? 

    公元221年,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相对照,三国鼎立时的魏文帝颁令停止使用铜钱,让百姓以稻谷、布帛为流通物。尽管为时不长,但这似乎标志着青铜货币一度衰落到最低点。 

    公元纪年转入七世纪,唐朝崛起!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取代隋朝的五铢钱。“开元通宝”,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我国古代货币史经过长期的衰落沉寂之后,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新纪元。 

    公元621年七月,一场新旧势力之间的恶战刚刚结束,可经济领域内的战役却方兴未艾。南北朝以来,劣币泛滥,扰乱流通。唐高祖李渊果断地废除旧钱,铸行新的全国统一货币———这就是开元通宝,寓意“开创新纪元的流通宝货”。它能否摆脱南北朝以来历代货币“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命运?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数量激增,中外交流广泛。当时,长安城里有著名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各地商人货物云集。我国商业和货币经济空前的繁荣必然要求一种稳定和规范的“硬通货”与它相适应。

    开元通宝制作精良,1000文的材料成本就有750文,加上人员劳务便几乎等同于面值。可以说,统治者采取了符合货币规律的措施来推行开元通宝,整个贞观之世,此钱币值稳定,购买力也较高,深受老百姓欢迎。贞观初期,一斗米从隋末的一千钱降为三五钱。 

    人们从过去钱币时轻时重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一枚铜钱的重量以4克左右最为合适,这正是开元通宝的重量。开元钱不再像半两、五铢那样以重量命名。这标志着独立的“钱”的概念终于诞生了。
 
    唐初开元通宝的铸行,是秦汉以来货币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不再以重量命名,从古代称量货币发展到脱离了自身价格,作为纯粹价值尺度投入流通的抽象的货币,这是一种单纯的“钱”的概念,已达到自身发展的高级阶段。历史上钱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契约,最初人们一直是选择某种等价物充当交易中介,但人们如果普遍接受某种中介的话,它是否等值并非关键,比如纸币的产生。而开元通宝正是在这一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终唐之世,开元通宝铸造发行了近300年。这种历朝盛行一种钱币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在唐以后的1000多年中,通宝的名称和形制仍始终不灭。

    关于唐朝的钱币,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唐太宗时,工匠将先做好的钱的蜡模,呈请皇帝审阅,正好当时文德皇后在场,皇后拿蜡模的时候纤纤玉指在上面掐了一个月牙痕。结果铸的这一炉钱背面都带有了甲痕。 

    这个传说,提及了我国古代铸币都要制作范、模的历史。 

    悠久独特的钱币文化 

    继唐、五代十国而起的宋朝是一个政治、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但社会经济、文化却十分繁荣,像当时汴京、洛阳都是近百万人口的经济中心。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必须局限在“市”中进行的禁令,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清明上河图》中鳞次栉比的商店,熙熙攘攘的市民,显示出当时货币经济的活跃。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铜钱铸行量最大的时期。宋神宗时,每年铸行的铜钱达到500万贯以上,据估算,这些钱连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周。 

    宋代铜钱上流行纪皇帝年号。宋太宗淳化年初,发行淳化元宝。此后,往往一个皇帝改过几次元,就铸造不同的年号钱。钱币上纪元纪年,这比欧洲要早300余年。 

    唐宋宫廷中,每逢节日喜庆常常当众撒钱,让大家争抢,以显热闹。还给新生儿发洗儿钱,除了表示贺喜外,还有长者给新生儿护生符保佑平安的心意。经宫廷流传到民间,它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压岁钱风俗。 

    唐宋时,人们还经常佩戴一种钱以求避邪消灾和吉祥如意,这种钱叫厌胜钱。由于上面多刻有祝福语和吉祥的花纹,所以又统称花钱。千姿百态的花钱,从另一个角度浓缩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在的各种纪念币就是古代花钱的演变。 

    我国古代名士中流行用古钱编织成宝剑,名为青蚨剑。青蚨是一种昆虫,传说将青蚨的血涂到钱上,花掉的钱就会自己飞回来,永远花不完。将这种剑悬挂于堂中,可以护财、消灾。 

    钱上刻字是中国钱币的一大传统。可以说,古钱上保存着一部从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史的缩影。 

    早期的钱文,主要是铸造地、吉祥语和重量单位,写法无拘无束、率意天成,具有一种古朴、神秘的美感。 

    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小篆”成了官方的标准书体。从“半两”及其后的“五铢”来看,笔画均匀遒劲,显示出规范的特征。 

 
    新莽时期的钱文,飘逸洒脱,收笔时露锋,呈垂针状,号称“垂针篆”。 

    北朝有几种钱笔法庄重流利,结构疏密妥贴,刚中有柔,柔中有骨,史称“玉著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开元通宝”四字端庄沉稳,时称其工,为著名法家欧阳询手书。它掀开了名人在钱上题字的先河。 

    宋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期,集篆、隶、行、草、楷几种书体之大成。从小小的铜钱窥去,有时一枚钱中竟有几种书体,汇聚在方寸之间争奇斗研。这几枚宋钱,大小形状一样,变化的只是钱上字体,或篆或楷,或隶或草,饶有趣味,时称对钱。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也喜欢在钱上作书。他曾亲自题写的御书钱,书法与铸钱工艺精妙结合,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古钱中罕有与其相匹者。
    铜钱盛极而衰,纸币横空出世 

    金属铜币,发展到宋朝,已经到它的极盛期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宋代人们运钱的一个场景。当时人用马车驮钱。从目前仅存的画面资料中我们似乎即可理解铜钱衰落的这段历史。 

    宋朝是我国经济贸易较为繁荣的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大宗交易的增多,价贱体重的铜钱显得越来越不方便。宋朝皇帝曾让他手下一员大将潘仁美到国库里任意取钱,潘夸下海口要背80贯钱走,但他只背了不到40贯,因为80贯钱要上两百斤重。80贯钱尚如此,成千上万的交易需要的铜钱就更不可想象了。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自古缺铜,很早人们便用铁来铸钱,形成一个独特的铁钱流通区。然而,钱比铜还价贱体重,商人们背上成百上千斤重的铁,跋涉于蜀道,苦不堪言。历史选择了四川,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的发源地。 

    宋太宗初年,成都16家富商集资联合兴办“交子铺”,发行“交子”,可以在外地兑取现钱使用。中国第一张纸币在民间诞生了! 

    宋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伪造纸币案件。由于纸币的天生缺陷,伪造纸币的事情在元代屡禁不绝。元甚至有官奸勾结的造假集团、宰相造假币的事情。通过现存的一些假币实物可以看到,假纸币的印制十分粗糙。为了防伪,古代纸币从一开始就设计了许多复杂的图案,并逐步改进,出现了暗记。 

    元统一全国后,长期禁止金属货币,运用政治手段来推行纸币,从而成为世界最早采取单一纸币流通的朝代。1983年,在对内蒙古黑城元代遗址的挖掘中,发现元代纸币200多张。元代初期的中统宝钞是有强大的后备金的,是按照纸币流通规律办事的。不管当时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作法在当时世界各国遥遥领先。另外,元代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纸币条例,许多作法类似于今天。比如,纸币污损后可以在专门部门以旧换新,政府回收的纸币上还要盖上类似今天“作废”的章子。 

    然而,好景不长,蒙古统治者穷兵黩武,耗费大量军费,统治者无节制地发行纸币。元代末期的“至正钞”一天间印数都无法统计。钞法变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史载米价上涨六七万倍,纸币形同废纸。一首元曲将元末黄河决口与钞法多变列入祸害的根源: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明清偶尔发行纸币,明朝甚至发行过高一尺宽六寸、古代纸幅最大的纸币,清代发行过形成现代“钞票”一词的纸币,但它们都不能摆脱短暂的宿命。
 
    令人感慨万分的是,中国古代曾一度让人骄傲的纸币时代犹如“昙花一现”。 

    其实,分析起来这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西方最早的纸币往往是由银行发行的信用券,是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而中国元明清的纸币在诞生不久即由政府控制起来,是为政府的财政服务的,当政府财政出现危机时,它的货币功能便遭到扭曲。另外,从西方纸币诞生的经济基础来看,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仍处于低水平。贱金属铜作为货币的缺陷暴露出来,但金属货币的发展过程远未结束,金银贵金属还未登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纸币早于金银正式成为主要货币,这是历史的早产儿。历史仍需要回过头去,按照货币发展的客观规律重新开始。 

    金银货币化曲曲折折,中国银两制度何谓成毁于西方 

    明清时代,我国封建社会迎来夕阳最后一抹辉煌。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便开始打造使用金银币。据说,西方MONEY一词就来源于这枚古罗马钱币。西方长期沿用金银币,但在中国,金银货币化的历程却十分曲折。

    两千多年前,当时的楚国曾出现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至少在春秋中叶,我国就曾出现银铸币。 

    西汉,黄金在社会上层也曾广泛使用;王莽时期,金银是6大法定货币之一。然而,自东汉以后1000多年中,这种天然优越的贵金属却突然沉寂下来,基本退出了流通,它们有时只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而馈赠或库藏。 

    直到公元1436年,明英宗正式解禁,允许将税粮折成白银征收,才标志着白银终于冲破历史长期的禁锢,而绽放出它应有的璀璨。中国自秦汉以下基本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长期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上盛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老百姓日常交易量并不很大,贱金属铜基本可以满足人们日常所需。 

    我国不是金银的丰产国,这也是制约我国金银货币化的重要因素。货币发展史告诉我们,一种货币形式的产生,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现实。明中叶以后,我国人口、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商业化程度加深,海外大宗贸易活跃。江南一带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历史呼唤更高价值、更加活跃的货币角色。纸币退出历史舞台为金银货币化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明清实行银两制,靠金属的重量和成色来确定其价格。其中,成色最为重要。古代铸银工匠都要在银锭面刻上名字,砸钱银炉来担保成色,另外,还须借助公估组织和钱庄来兑换流通,大大小小经营兑换业的钱铺钱庄随之兴起。由于明清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人们往往要到钱庄兑零换整。钱庄另一个主要业务是兑换外地的银锭。

    由于铸造、发行机构的不统一,各地用银的成色标准和形状都不一样。清代,中国银锭器形最为丰富,有元宝银、束腰银、圆槽银、圆形银、元丝银、螺丝银、茶花银等等,形成颇具特色的风格。 

    在各种银锭中,船形的银元宝最为著名。这种造型美观大方,流通很广。有意思的是,后人就是以此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所谓“招财进宝”的象征。 

    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清朝,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顺口溜,著名的奸臣和珅被抄家时,抄出的金银几乎超出了国库。 

    明清流通用银,然而,我国并不盛产白银。那么,大量的白银从何而来呢?今人也许没有想到,哥伦布发现美洲竟然对中国的货币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6世纪至18世纪,西班牙、英国、荷兰、美国等殖民主义国家和中国贸易,带来大量银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茶叶,从而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据历史学家估算,到19世纪30年代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5亿两,是中国自产的1.5倍。试想,如果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输入,明清恐怕不能顺利地采取银本位的货币制度。然而,西方列强觊觎中国日久,他们决不会坐视巨额的贸易逆差,这时,鸦片出现了。

    西方列强白银资源逐渐枯竭,适逢19世纪初拉美爆发革命,白银来源更加紧缺。西方列强要维持具有高额利润的对华贸易,于是便强迫中国接受鸦片。鸦片不仅毒害了中国军民,而且反过来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政府的金融基础。因此中国政府禁烟。英帝国主义将军舰开到中国沿海挑起了鸦片战争。可以说,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场争夺白银的战争。
 
    现在,我们考察16到19世纪上半叶这段历史,心情是复杂的。我们曾在数百年间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这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成了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然而,西方列强为扭转对华贸易中的劣势而发动的鸦片战争,又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而辉煌史的古代货币敲响了丧钟。 

    1887年,广东铸“光绪元宝”,俗称“龙洋”。中国近代机制银元问世。
 
    1914年,天津造币厂铸袁世凯银币,俗称“袁大头”,广泛发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从此,中国进入纸币流通时期。 

    1948年,国民党政府废法币,发行金圆券,危机益深。1948年,解放区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 

    20世纪90年代,人民币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币值稳定。

    进入21世纪,电子货币前景广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