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印战争中的吐蕃援军

 昭忠祠 2010-07-19
公元647年之唐朝与古印度中天竺之战事终以唐灭中天竺,东天竺出降结束.其中记载所提及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史料中看到:吐蕃作为大唐的秦晋盟友,从征印度作为有实力的一方领主所派援军不以倾国之师为平印主力却只与区区千余人从征实在令人费解.究其原因似乎有:
  
  1.路途遥远一路环境恶略,所派援军到达时仅余千把人。可吐蕃与印度诸邦文化地理源源已久,行军路线上不应有太大的军力耗损。显然此理由站不住脚。
  
  2.精兵简从以图快速。毕竟轻装上路利于快速移动及时到达前线位置,可这在初期可以解释:现抓驰援,来不及进行动员,赞普的近卫军临时上阵。可战争毕竟持续一年之久,记载上也不见吐蕃的后续部队。
  
  3.似乎可以这样联想:吐蕃与天竺诸邦也是素有“渊源”无论是开埠通商还是互有攻伐也是交过手的"老邻居",例任赞普都深知对手强弱较对唐之了解更为甚之,自然对天竺开启战端向来也是慎之又慎。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遭遇兵乱,大国使者自是初生牛犊血气方刚豪情盖天之时,遇此屈辱必不可忍气吞声。就有了后来的“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之事。吐蕃本与天竺相安无事再者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使臣在没有大唐本部军马的情况下联合诸邦小国群起而伐之实在是“不靠谱”,可毕竟是大唐姻亲需要帮助回绝定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干脆形式上派些人马站脚助威,胜利了既完成圣命又驰援有功且假唐之力以拓疆土,失利也无大损失仍有实力与天竺的反击部队周旋.是胜是败都对岳丈大人以及长安方面都能有所“交代”,代价却是很小两下较之卓实"合算"。而对唐之两位主帅而言凭借来自吐蕃对西域较大政治影响凝聚力以号令诸国以"投鞭断流"之势"饮马恒河会师天竺"才是更大的目的,而对从援的军队质量并无过多奢求。
  
  此番推论虽属臆断,但从吐蕃从援之章节的“轻描淡写”与派兵规模看吐蕃在开战前对双方力量以及王蒋二将的指挥才能的信心不足确是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