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作为强势帝国,为何宁可跟大唐打200年,也不去征服印度?

 袁载誉 2020-06-08

 已经专业科普历史10年了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徐茂娜

公元670年,异势崛起的吐蕃灭吐谷浑,四月入侵西域,攻陷十八个羁縻州,攻占安西四镇,歼薛仁贵率领的数万唐军。

这一战唐惨败,不仅动摇了在西域的统治,还不得已废去安西四镇,甚至损失了十余万士兵。很容易看出,吐蕃是个强国,可它为何宁可和同是强国的唐朝打这么久,却不愿意去征服南边的印度?

历史中的唐朝与吐蕃

历史中吐蕃与大唐的斗争长达200多年。这两百多年里,从松赞干布到达摩诸位领导者中,只有松赞干布与唐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关系,往后,则是漫长的战争。

唐太宗时,唐与吐蕃发生过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唐胜。

高宗时期,吐蕃兴盛,一连几胜,逼得大唐废了安西四镇。

李唐时期,斗争不断,但总归唐收回了西域,但这两朝,吐蕃都较为强势。

玄宗时期,特别是天宝初年,国力鼎盛,疆域达到了大唐的顶峰,在与吐蕃的战争中,也处于优胜地位。

安史之乱时,吐蕃强盛,趁着唐内乱,民生衰弱,政治腐败之际,大举进攻,长驱直入,一度攻陷都城长安,成为唐与吐蕃两百年战争中吐蕃的最好记录。

贞元年间,吐蕃由盛转衰,加上内乱,唐联合南诏、大食等出兵吐蕃,吐蕃四面楚歌,内忧外患,最终一蹶不振,再无还手之力,至此,唐与吐蕃的战争基本结束。

吐蕃政权是建立在天险青藏高原上的,比不上大唐的富饶广袤,沃土千里,民生优渥,但这就是两百多年里一直与唐纠缠的原因吗?向南看,青藏高原以南,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在当时称为天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甚至连宗教都有一定的联系。相比大唐,天竺似乎更容易侵略,那为何吐蕃只和大唐有长达两百年的战争呢?

吐蕃两次攻打天竺直逼恒河

吐蕃天性野蛮,攻城掠地,致力于扩张国土,一直以来都以侵略为主。在与唐发生大规模战争前,就已经攻陷了吐谷浑。所以,并不是吐蕃只和大唐战争,实际上,吐蕃曾两次攻打印度,一度逼近恒河。

公元648年,松赞干布在位时,吐蕃第一次攻打印度。起因是大唐使者王玄策受圣命出使西域。这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于唐而言,有利于宣扬国威,拉拢附属国;于印度而言,有利于巩固加强与唐的友好关系,增强两国联系。

但不幸的是,当王玄策到达中印度时,就被当地国王劫掠了,财宝尽失,损失惨重。逃走后的王玄策,求助吐蕃的当政者松赞干布。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唐保持友好关系的吐蕃统治者,面对已经入藏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很愿意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唐的友好关系。

因此他立即联合尼泊尔,一同出兵,攻打印度,精兵与骑兵并进,声势浩大,战斗力也一样惊人。在突如其来的攻击下,印军惨败,被占城池几百个,死伤众多。只此一战,吐蕃不但在印度树立了威信,还与唐的关系更加密切,可谓是一举两得。

吐蕃与印度的第二次战争,是在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是当时的吐蕃当政者。骁勇的吐蕃军队一连占领了多个城池,印度无力反抗,不得不向吐蕃臣服,甚至答应了每年纳贡的霸道要求。而吐蕃并不满足,在恒河边树立石碑,宣誓主权,直接占领了印度大片地区,往后的五十年,印度恒河流域都在吐蕃的管辖范围之内。

这两次战役,足以看出吐蕃是何等的剽悍,无怪乎,能与国力强盛的大唐僵持200多年,还时占上风。

论吐蕃的侵略意图

我们可以解释,作为一个相当强势的国家,吐蕃并不只是和大唐持久战争,为了开疆辟土,周围的国家都会成为他的目标。

征服周边的小国家,有利于扩大疆域,兵力损失也相对较少,但它更青睐于唐与印度这样的国家,大概是看中了辽阔的疆域的同时,亦有较为发达的经济,丰富的资源,辽阔的土地等一系列国家绵长所不能缺少的必要因素,一旦成功,说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

但是,有利就有弊,国土辽阔,经济发达,就意味着兵力不弱。利益越大,风险就越大。这些对于吐蕃这个刚从奴隶社会脱离不久的国家来说,不陌生,也不可怕,所以,它才会毫无顾忌地,三番五次去攻打。

而相对于大唐,印度实力稍逊,加上吐蕃处于有利的地势,所以只有两次战争。这对于与之对持了200多年的唐王朝来说,这实在微乎其微。

参考资料:百科词条“吐蕃”、“唐与吐蕃之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