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探讨企业人才管理

 飞虎雄心 2010-07-25
(2009-11-17 23:16:36)

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

探讨企业人才管理

——兼为魏延正名

    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古人之一。未出茅庐而定三分之策,鞠躬尽瘁而报知遇之恩;奇谋妙计,鬼神莫测;呕心沥血,抚国安民。论军事,运筹帷幄,可谓百战百胜;论治国,因材施教,遂成鼎足三分;论文才,出师一表,千载谁堪伯仲;论贤德,忠肝义胆,万古天下同钦。诚乃数百年一现之俊杰。后人有一对联概括其生平: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方,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然而即使贤能如孔明,用人也会出现重大失误。众所周知的就是一出祁山时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而全局失败。然而细考之下,我发现还有另一个比这还要严重得多的用人失误,就是对魏延的使用,下文我将细细分析。由于孔明所处的绝对权威的特殊地位,一旦出现失误,往往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今天我们探讨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对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人才管理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以身作则,宽以待人

   诸葛亮对魏延的第一印象就特别不好。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场。那时曹操率83万大军挥师南下,直取荆州。刘备驻守樊城,兵微将寡,根本难以对抗。这时孔明献计:“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行至襄阳东门,只见城上遍插旌旗,壕边密布鹿角,玄德勒马大叫曰:“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快开门。”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枪跃马,便来交战。两下军兵在城边混杀,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巳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我们可以看到,魏延一出场就是认定了刘备是保国安民的仁者,铁心要投奔的。在刘备仓皇逃窜时,魏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打开城门接纳他,还未归顺就立下一件奇功。可是刘备为了不连累百姓,没有进城,自己走了,也不想想魏延为了他,不惜跟领导闹翻怎么办。这不是魏延负刘备,是刘备负魏延也。结果魏延独自厮杀了4个小时,好在逃了出来,找刘备早找不到了,只好先到长沙太守韩玄那里落脚。

   魏延再一次出场就到了赤壁之战后。当时孙刘联军大胜,诸葛亮派军抢夺胜利果实,关羽打到长沙,遇老将黄忠抵抗,二人惺惺相惜,都不忍害对方性命。韩玄看了,就喝令刀斧手把黄忠捆起来要问斩。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云长大喜,遂入城。

   从这里可以看到,魏延还没有归顺刘备,就又立下了第二件奇功。不仅帮助关羽兵不血刃拿下长沙,还救下了后来成为西蜀五虎上将之一的老将黄忠的性命,黄忠日后为刘备立下许多大功。

   按说魏延一心要投奔刘备,还没有见面就立下这么多功劳,刘备该大大奖赏吧?不是。故事的发展特别出人意料:

    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我们可以看到,孔明这些话有点强词夺理。首先,说魏延不忠不义是错的。相反,魏延一开始就冒着生命危险铁心要投奔刘备,所作所为都是忠诚于刘备的。再看看韩玄这个人,《三国演义》里有交待: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所以魏延才能“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可见韩玄是很不得人心的,魏延也是顺应民意,归顺刘备这个仁者。实际上,让人可笑的是,按照诸葛亮这个 “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的标准,三国里最不忠不义的人应该非诸葛亮的顶头上司——刘备莫属。刘备先后投靠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每次都反而叛之。听听别人是怎么评价刘备的——

   刘备去投靠刘表的时候,刘表很高兴。表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今肯惠顾,实为幸甚!”蔡瑁谮曰:“不可。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

   后来刘璋的部下张松蛊惑刘璋,让迎接刘备以阻张鲁,实是跟刘备密谋好了,欲把西川献给刘备。刘璋暗弱,不知厉害,可是他的手下有明白人,就是帐前从事官王累。累顿首言曰:“主公今听张松之说,自取其祸。”璋曰:“不然。吾结好刘玄德,实欲拒张鲁也。”累曰:“张鲁犯界,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乃心腹之大患。况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乎?”今若召来,西川休矣!”

   可见刘备的不忠不义是誉满全国,尽人皆知的。作为最高领导的刘备做不到的,却偏偏拿来要求一个忠心归顺的魏延,是不符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用人之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看看诸葛亮说的“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个说法就更没道理了。首先这是以貌取人,实是用人大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嘛。要说诸葛亮天文地理、星相命理无不精通,那后来还不是看走了马谡,犯下大错?还有,后来要北伐魏国时,实际上当时蜀国已经过了鼎盛时期,魏国国力比蜀国还要雄厚,此时并不是伐魏的好时机。蜀国负责观察星相的官员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乃顾孔明曰:“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孔明曰:“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吾今且驻军马于汉中,观其动静而后行。”谯周苦谏不从。诸葛亮在这里又说天道变异不常,不可拘执,既如此,为什么魏延脑后有所谓的“反骨”,就会“久后必反”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有人说,魏延后来果然反了,正合诸葛亮的预料,我们后面再研究这个问题,就会清楚,魏延最后的反叛也是被逼的。甚至按《三国志》的说法,魏延并没有想反叛,是被冤枉的。再说,脑后没有反骨的人多了,那反叛的人还不是难以胜数?刘备没有反骨吧,还不是反了一次又一次?所以说,这是诸葛亮犯的第一个错误。对魏延的成见伴随诸葛亮终身,一直对魏延怀着猜疑,魏延也终身战战兢兢,郁郁而终。

   这里我们得到企业使用人才的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就是不能以貌取人,以领导个人的好恶来选拔取舍;一个就是领导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能用自己做不到的来要求下属。

二、高度重视合理化建议

   在诸葛亮准备出祁山伐魏前,魏延曾经献过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合理化建议——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就是说,魏延建议自己带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小道偷袭,不到十天就可到长安。守长安的夏侯楙懦弱无谋,一下看到蜀兵从天而降,必然惊慌逃窜。诸葛亮带大兵从大道汇合,二军东西夹击,则长安以西就全部扫平了。那么这个建议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可操作性呢?让我们先来做个运行分析。

   当时战前的情况是这样的:

   蜀国,已经过了鼎盛时期。经过夷陵之战,七十万大军被陆逊火烧连营,消灭殆尽。到南征孟获时,兵力只有四十万。而到伐魏前,只有三十余万了。五虎上将只剩赵云。最高领导人是扶不起的阿斗。连年作战,国弱民疲,军民急需休养生息。经过夷陵之战,吴蜀的联盟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魏国,曹丕的儿子曹睿刚当皇帝。赤壁之战后,20年间没有打过大战,兵强马壮,国力远在蜀国之上。

   按这个对比形势,是不支持偏弱的蜀国打一场大战的。最好的策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依靠深沟高垒、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给人民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倚仗两川险峻的山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防守是比较容易的。凭借天府之国的富庶,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国力就会恢复强盛。偏安一隅,坐观天下,等待吴魏发生变乱,再趁势出兵,则事半功倍。实际上吴魏两国一直都是这种策略。先看魏国尚书孙姿的谋划“今若尽起天下之兵伐蜀,则东吴又将入寇。不如以现在之兵,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不过数年,中国日盛,吴、蜀二国必自相残害:那时图之,岂非胜算?”再看蜀国伐魏时,写信联合吴国一起行动:权召陆逊入,告以西蜀约会兴兵伐魏之事。逊曰:“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可见此时最好的策略就是防守观望。然而孔明一心要“庶竭弩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顾别人的反对,那这场战是非打不可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打。

   如果按照正规打法,步步为营,那势必就打成阵地战、持久战、消耗战。这对国力较弱的蜀国是不利的,而且战线拉得那么远,对蜀国的粮草供应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虽然魏国最有军事才能的司马懿被诸葛亮用反间计而赋闲在家,魏国目前的主将无能,但一旦魏兵连战皆败,面临危急时,必然还会重新启用司马懿。所以最好是采用出其不意的超常规打法速战速决。所以魏延就献了这个计策。可是诸葛亮听了以后,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魏延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建议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魏国也没有料到蜀国在这个时候还会来进攻,所以第一次出祁山还是有一定的突然性。而且守将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不学无术,纯粹靠和曹丕关系不错才占据高位。如果蜀国奇兵突然出现在长安城前,魏兵很可能猝不及防,仓皇逃窜。诸葛亮和魏延再东西夹击,长安以西可一鼓而定。再以长安为基地,补充给养,进攻洛阳。应该说这个建议是非常有创意的,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即使失败了,也不过损失五千人,对于三十余万的兵力影响很小,损益比是相当高的。实际上,后来魏国攻打蜀国时,邓艾就使用了和魏延相似的策略,率二千人从阴平小道偷袭,突然杀到江油,蜀军毫无防范,马上出降。次袭涪城,城内官吏军民疑从天降,尽皆投降。”绵竹、成都遂土崩瓦解,可叹阿斗尚有十万军队竟不战而降,使邓艾立下奇功。再听听敌方的最高统帅是如何说的。诸葛亮出祁山后,连战皆胜,取了几个小城,魏帝大恐,不得已又重新启用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可见敌方统帅与魏延的谋划不谋而合。如果当时魏延的建议得到采纳,则当年蜀国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非魏延莫属。可惜诸葛一生唯谨慎,没有听取这个宝贵的建议,致使错失了最好的战机。此后司马懿充分发挥兵贵神速的道理,重兵直取蜀国的运粮要地——街亭,刚好诸葛亮在街亭错用了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的马谡,街亭一失,粮草被断,蜀国只能无奈撤兵,头一次出祁山伐魏,还是以三十万对二十万的优势兵力,就这样失败了。此后又五次伐魏,街亭一直被魏国把守,导致蜀国的粮草运输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终至劳而无功,再也没有取得像第一次那样的胜利。

   魏延长期担任汉中太守,身处第一线,对当时的敌我态势、地形、将领都做过详尽的调查分析,他的建议是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晶,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可惜这条来自基层的宝贵建议没有得到诸葛亮这个领导的采纳。如果采纳了,也就不会有后来错用马谡的失败,长安也可能攻克了。可惜。

    这里我们得到企业使用人才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高度重视来自基层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提出运行分析。基层人员由于长期直接和设备打交道,有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设备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想法,值得高度重视,认真听取,及时采纳。企业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三、用人不疑、以诚服人

   魏延从壮年矢志投靠刘备,鞍马驱驰二十多年,可谓战功累累。开襄阳,取长沙,刘备初进川时也是由魏延和庞统辅佐。刘备取汉中后,因为汉中是西川门户,地理位置和荆州一样极其重要(汉中失守则西川将一马平川,难以防守),需要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镇守。因为关羽镇守荆州不能调离,众人都以为这个重任非张飞莫属,结果刘备却选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刘备问魏延怎么守护,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就是说,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力来攻打,我就依靠有利地形坚守;如果只是偏将领十来万人攻打,我就把他消灭。“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魏国的守将郭淮也是当时的名将,先主八年,被魏延大败,魏延也因此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可见刘备知人之明。刘备死后,魏延随诸葛亮南征孟获,平定叛乱;北伐曹魏,欲复汉室。此时五虎上将已死,魏延成了蜀汉后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将军。可惜诸葛亮对魏延始终抱有成见,既要用他的勇猛,又心怀猜疑。——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这就很明白地说出诸葛亮对魏延只是利用而已。在当时蜀中无大将的情况下,魏延作为最有才能的将领,诸葛亮不能不用,却又处处猜疑。将帅不和,怎能成功?魏延活在这种“好歹取汝首级”的阴影里,却并没有消沉,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身为前锋,不避危难,力经百战,摧城拔寨,年到花甲,依然壮心不已,甘冒矢石,奋勇杀敌,亦可谓耿耿忠心。然而魏延并不是一个没有缺点、任劳任怨的下属,他在那个著名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后,也在私下发过不少牢骚,常常说诸葛亮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重用。另外,魏延善于养兵,勇猛过人,而性格又矜高,不知道深藏不露,当时人都觉得才能不如他,所以都“避下之”,只有长史杨仪不给他面子,两人关系势同水火,这也为魏延后来的所谓反叛埋下了矛盾。

   六出祁山时,魏延已经61岁了。要说反叛,他之前担任汉中太守十几年,长期与魏国相邻,那时归顺魏国,年轻勇猛,曹操又是特别爱才的人,高官厚禄自不待说,何必要等到暮年?当时魏国也不是没有招降过他。就是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争斗的时候,曹操连月不胜,把怒火发泄到杨修头上,斩了杨修。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这就是魏延对曹操招降的回答——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曹操经此一战,锐气堕尽,急急班师,汉中遂为刘备所得。

   那么《三国演义》里叙述的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是怎么个经过呢?当时诸葛亮临终前,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把魏延这个第二号人物排除在外,没有让他参加——商议去世后退军的安排。诸葛亮把军队交由杨仪指挥退回汉中。按说杨仪只是一个长史,一介文官,在《三国演义》里之前只是出现过两三次,都是一笔带过,未见过此人有何功劳才干,孔明却把这样的重任交付给他。而魏延当时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职位都远超过他,几十年的作战经验,一出祁山时已经是“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职位仅次于诸葛亮,理应是诸葛亮之后的最佳继任人选,没想到诸葛亮却把这个重任莫名其妙地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杨仪,而且魏延和杨仪一向势同水火,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非常时刻,这样的安排,必然不利于军队的安定。果然,当费祎来告诉魏延孔明已经去世,令魏延断后退军,而兵权交给杨仪时,以魏延矜高的性格,当时就火了,说:“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魏延本来想诸葛亮去世了,自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继任人,以前不被采纳的奇谋终于有机会付诸实践,可以一展平生抱负、报效国家了,准备亲率大军伐魏,却没想到还要居于一个素有嫌隙的长史之下,怒道: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与费祎写了联名信,告知诸将,费祎骗他说:“将军之言虽是,然不可轻动,令敌人耻笑。待吾往见杨仪,以利害说之,令彼将兵权让与将军,何如?”费祎走了之后,魏延看大军开始退却,知道受了杨仪、费祎的骗,大怒之下,犯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就是抄小路赶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想阻住杨仪归路,跟他理论一番。魏、杨二人各上表朝廷告对方谋反。此时魏延手下只有几千人,而杨仪有十万之众。对阵时,魏延手下的兵知道魏延犯下大错,跑光了,魏延势单力孤,遂被马岱所杀,夷三族。杨仪用脚踏着魏延的头,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公报私仇,小人之心,清晰可见。一代英雄,毕生为国,百战扬威,没有死在敌人剑下,却死在奸臣手里,还背着反叛的千古罪名,竟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三国志》里对魏延的动机有更清楚的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就是说,魏延如果想投降魏国,应该是往北去,而不是往南还,探究他当时的意思,只是想杀掉杨仪。平日里诸将看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大家是共同认定的,就是诸葛亮死后,取代他的肯定非魏延莫属。大家都不认为魏延是要反叛。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委付重任的杨仪后来是怎样行事的。回到成都后,按照诸葛亮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诸葛亮临终安排这些时,杨仪也在场,是清楚的。可是杨仪却不高兴了——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看看,脑后没有反骨的杨仪却口出如此反言,不知孔明如果地下有知,会不会气得吐血?——费祎乃将此言具表密奏后主。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仪羞惭自刎而死。这就是杨仪的下场。而蒋琬心里也清楚魏延很冤枉,所以给魏延在汉中封墓立碑。

   孔明错用马谡,错压魏延,错看杨仪,造成了严重后果,导致本来就弱小的蜀国将帅自相残杀,痛失栋梁。从此而后,蜀国一蹶不振,三十年后就灭亡了。这一点上,刘备跟诸葛亮正好有一对比,刘备看人方面还是很有独到之处的。刘备临终前,特意对诸葛亮提到马谡: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后来街亭失后,孔明挥泪斩马谡,追悔未听刘备之言。而魏延备受刘备赏识,却被孔明一直猜疑。究其原因,刘备虽然谋略远不如诸葛亮,但是能够对部下推心置腹,以诚相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关羽、张飞就不用说了,食则同桌,卧则同榻。为了给关羽报仇,一意孤行,举倾国之兵攻打东吴,可谓不爱江山爱兄弟,充分体现了桃园结义的深情。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结果刘备接过阿斗,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对诸葛亮也是三顾茅庐,言听计从,临终托孤,甚至说如果阿斗不行就让诸葛亮代之。夷陵之战刘备大败,黄权被迫投降曹操,有人对刘备说要将他的家属下狱,刘备说:“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对部下这么体贴、信任,部下能不死心塌地以报厚恩?诸葛亮后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伐魏,也正是因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欲报刘备知遇之恩。

   正所谓:

   能攻心则反侧自销,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从这里,我们得到企业使用人才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要以诚相待,充分相信人才,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友爱的工作环境,用企业的诚意感动员工,让每个人都自觉自愿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家,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与企业休戚与共。而不是看到人才纷纷离去,埋怨人才没有职业道德和忠诚精神。要以企业的爱心换来员工的忠心,心心相印,共创伟业。

   结束语:象诸葛亮那样的聪明,尚且在人才的使用上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造成严重后果,何况我们智慧远不如他,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吸取这些历史教训。能源集团可谓人才济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能量,使大家都能安居乐业,敬业爱岗,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把我们这成百上千个臭皮匠都调动起来,集思广益,可能会赛过诸葛亮吧?

   另:附小诗一首,表达对魏延蒙冤的同情:

起义长沙部曲中

南征北伐立功重

三生有幸投明主

百战归来一场空

骂名千载无从辩

忠魂何处向人呈

蜀道无言终落寞

谁为长歌唱大风

                                               2008.9.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