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45. 诸葛北伐: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讲诸葛北伐。从公元228年一出岐山,到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七年时间,诸葛亮五度北伐,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形象,可以说一大半是从这一阶段得来的。


为方便讲述,我们有必要把当时从汉中到关中的可行出军路线摆一下,一共有六条:一故道,二褒斜道,三傥骆道,四子午道,五渭川道,六关山道。
故道,出故道县(陕西省凤县东北)即到散关,过散关北望陈仓(陕西省宝鸡市南),为古来之大道。但已经被曹操所阻塞及烧毁,不曾修复,难以通行。
褒斜道,南口为褒谷,在褒城北十里,北口为斜谷,在郿县西南三十里。谷长四百七十里,曹操所谓“五百里石穴就是说的这里。中途须爬越太白岭西坡。因此段中有斜谷水西南流,经散关东南流入故道,伏兵来去相对容易,因此,适于设伏。
傥骆道,南口为傥谷,北口为骆谷,谷长四百二十里,道路曲折难行,须爬越沈岭衙岭分水岭三峰,行军不易,且易受阻塞。

【大概这个意思】


子午道,南口为午谷,北口为子谷,在长安南百里,谷长六百六十里。楚汉争霸期间,汉王刘邦入蜀,一把火烧掉了栈道,说的就是这条道。后来,王莽曾疏通子午道,汉顺帝时期,曾下诏废弃子午道而通褒斜道,至三国时,子午道荒弃已久,不能使用。
渭川通道,即渭水河道。渭水经甘肃清水县南笔架山麦磊山之间处为西口,至宝鸡西北三十里故川城南为东口,谷道长三百余里,两岸皆山,其形如箕,也称箕谷,山势多可攀登,故可以作为进兵通道,且可以利用水道运输。
关山道,为陇山东西之间要道,西口为街亭,自街亭东越盘龙山、亭乐山,渡秦水始登陇山,东口在陇城(陕西省陇县),山势险峻。山路约二百里,登巅东望,可见秦川四五百里远。
公元227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各路军队北上,驻军汉中郡(陕西省汉中市),以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处理丞相府的各项政务。出发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辞行,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出师表》的内容,大家太熟悉了,这里不再啰嗦。
诸葛亮大军驻屯于沔水(汉水上游)北岸的阳平关(陕西省勉县西)石马城。
魏国听闻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消息,朝中大臣多建议出兵讨伐,魏明帝曹叡征询散骑常侍孙资的意见,孙资说:
以前武皇帝(曹操)攻打南郑(汉中郡治所,陕西省汉中市),征讨张鲁;阳平关战役,打得极为凶险,靠运气才取胜。后来又亲自率军救出夏侯渊的军队,他曾多次感叹“南郑不啻人间地狱,褒斜谷简直是五百里石窟五百里石穴”!那地方地形险恶,武皇帝是在把夏侯渊的军队救出来后,才说的这话。而且,武皇帝用兵如神,深知蜀贼隐藏在崇山峻岭之间,吴匪流窜于江河大湖之上,因而暂时对他们容忍,没有强迫将士们死打硬拼,不争一朝一夕之得失,这就是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的用兵法则。如果现在进兵南郑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艰险,还要调集精兵,转运物资,此外,荆、徐、扬、豫四州,也得加强镇守,以防吴国来犯,这么算下来,至少需要十五六万人马,那就得征发更多的兵役,调集更多的物资,势必导致天下骚动,这是陛下必须深入考虑的。防守之于进攻,只需要一半的力量。以我们现在的兵力,派大将据守于各个险关要隘,威力足以震慑强敌,确保边境安然无事,将士们得以养精蓄锐,百姓也不受劳役之苦。数年之后,我们的国力日强,吴、蜀二敌则会被自己拖垮。

【魏明帝曹叡,年轻而老辣】


曹叡于是停止了攻击计划。
衣赐履说:大家要记住一个名字——孙资。这是个左右了历史走向的非著名历史人物。曹叡托孤时,此人扮演了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此时,魏国驻守长安的将领是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读如毛)。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介绍人是时任五官中郎将的魏文帝曹丕。曹丕和夏侯楙从小就在一起耍,关系特别好。曹丕称帝之后,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都督关中,镇守长安,承接前征西将军夏侯渊的防区。
衣赐履说:《通鉴》上说,夏侯楙是夏侯渊的儿子,有误。
诸葛亮北伐前夕,在南郑和大家伙儿商量出兵计策,丞相司马魏延突然蹦出来,向诸葛亮提出了史上最有名的未实施作战方案——子午谷奇谋。魏延说:
我听说夏侯楙就是个混子,他能担任重要职务,不过是因为他是曹家的驸马爷而已。夏侯楙要胆子没胆子,要脑子没脑子。如果给我五千精兵,再配五千后勤保障人员,我从褒中(陕西省汉中市西北褒河镇)出发,沿着秦岭南麓东行,到子午谷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即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见我突然杀到,一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那时,长安城中就只剩御史、京兆太守了。魏国政府的粮仓,以及百姓逃离时剩下的粮食,足以供应军粮。等到魏国集结军队反攻长安,至少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丞相您从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北上,也完全可以抵达长安。这样,咸阳以西,就可一举收复了。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策太过冒险,不如顺着平坦的大道北上,可以稳稳当当地取得陇右地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胜,而不会有任何损失,所以没有采用魏延之计。


魏延我们太熟悉了,但还是简单看一下他的简历。魏延字文长,义阳(河南省桐柏县东)人,是刘备在荆州的老人儿,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治所设在成都,得派一个大咖镇守汉川,所有人都认为,一定是张飞,连张飞自己也以为他也可以像云长哥哥镇守荆州一样,镇一下汉中。没想到,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并领汉中太守。这道命令一出,史称“一军尽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如今委你以重任,你打算怎么做?
魏延说:
如果曹操举天下之兵而来,我为大王挡住他;如果其他人率十万之众而来,我为大王干掉他。
刘备哈哈大笑,甚为快慰,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感受到魏延的豪壮之气。刘备称帝后,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封魏延为都亭侯。公元227年,诸葛亮驻汉中,改任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衣赐履说:这里有意思了哈。公元219年,刘备斩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拿下汉中,封魏延为汉中太守,这个职务可以说是蜀汉集团仅次于关二爷的地方大员。而公元227年,诸葛亮一到汉中,就把魏延的汉中太守拿下了,改任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变成了诸葛亮直属干部,然而又领凉州刺史,似乎地位高过汉中太守。但凉州是魏国的地盘,魏延这个凉州刺史是虚领的,其实际权力,远远不及汉中太守。也即是说,魏延明升暗降
公元220年,夏侯楙接管了夏侯渊的防区。那么,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27年,魏延和夏侯楙实际上已经做了七八年邻居了。双方虽然没有交过火,但汉中与长安之间,商队的往来,斥候的互派,应该并不鲜见。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如果他对老邻居夏侯楙,以及长安城内的情况全不了解,对子午谷没有进行过实地考察,那刘备让他当汉中太守,当真是瞎了眼睛。而刘备看人之准高于孔明,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质疑。孔明也未必不知道魏延能干,只不过,也许他觉得魏延这样的人,不可重用罢了。
魏延请精兵五千,后勤运输队五千,拍着胸脯保证拿下长安。孔明没有接受,表示子午道过于凶险,还是走岐山平坦安全,万无一失。很多人认为孔明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失去了蜀国统一天下的唯一一次机会。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孔明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子午道早已废弃,根本过不去,即使能过得去,如果魏国设有埋伏,则魏延必然全军覆没,云云。
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不过呢,打仗这个东西,尤其是弱的对强的一方,我不知道什么叫万全之策。这么说,人家肯定不服,我们用例子说话。子午道太难走,过不去,是个伪命题。如果过不去,是因为魏国有军队把守,那真是过不去。如果没有把守,凭什么过不去?
实际上,子午谷是凶险,但不是不可以通过。举两个例子:
1.《三国志·刘禅传》载,八年秋(公元330年),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
2.《三国志·张鲁传》载,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第一个例子,因为连降一个月大雨,曹魏退兵了,子午谷是没过去。但是,司马懿走西城,曹真走斜谷,也没过去,难不成这三条道都过不去吗?当时,曹魏决定走子午,就证明子午不是不可以走。人家当事人都认为可以走,我们两千年后的嘴炮儿说人家不能走,想想也是搞笑。
第二个例子,数万家老百姓,从子午谷跑到了汉中郡。老百姓拖家带口可以走,魏延的军队走不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既然子午谷可以走,而且曹魏没有派兵防守(这个就不争执了,史书记载很清楚,曹魏就没把蜀汉当根儿葱,不但子午谷没守,哪儿哪儿都没守,再不济,魏延出发之前,派侦察兵探个路,也不是不可以),由子午谷而奇袭长安,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打不下来,回军就是了,究竟冒了多大的险呢?实际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不都是打不下来就回军了吗?何况,魏延不过就请兵五千,外加五千送快递的,这个险怎么就不能冒呢?
于是,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孔明不接受魏延的建议
我以为主要原因可能有这么几条:
第一,确实有一定风险,这个毫无疑问。
第二,孔明大约是不喜欢魏延这个人的。魏延有某种“军事冒进”思想,而且,史称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也即,此人带兵有一套,打仗特别猛,性格和关二爷有点像,谁他都瞧不上,牛逼闪蛋的,其他干部都害怕他,躲着他。如果魏延真的拿下长安,搁刘备,完全可以接受,但孔明就不好说了。因为以魏延的性格,万一立此大功,你可以想像他的尾巴得翘到天花板上去了,可能诸葛亮都摁不住他。所以,诸葛亮对待魏延的策略就是,你提什么建议,都必须给你否了。我要打岐山,你小子要打长安,你不是抬杠吗?


第三,魏延的名字恐怕起得不好。魏延魏延,魏国绵延。我有时候都想,诸葛亮可能一想到“魏延”这个名字就烦,呵呵。大家别觉得我满嘴跑火车哈,以前我们讲过很多谶语,都是类似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帮助刘秀取得天下;“八厶(读如丝)子系,十二为期”,让公孙述当了十二年成家皇帝。更有意思的是,蜀国当时就有人把刘备、刘禅的名字拿出来说事儿,”就是准备好了,”就是给别人,合起来就是刘家的天下已经准备好给别人了。所以,我这条儿,看着无厘头,实际未必那么无厘头。
第四,孔明可能根本就不想拿下长安。这一条,可能是放弃子午谷奇谋的根本原因所在。孔明当前的战略,是吴国从东边打,蜀国从西边打,双方共同对付魏国。但魏国对吴蜀两国,则视吴国为主要对手,蜀国只是次要对手。而假如魏延真拿下了长安,诸葛亮就必须跟进,也即是说,关中地区,甚至陇右地区,基本上就被蜀国拿下了。如果蜀国仅仅拿下陇右几个郡,曹魏都未必太放在心上,但如果拿下了长安,曹魏不可能坐视不管,势必调整战略方向,举重兵直击长安。蜀国也就从魏国的次要对手,变成了主要对手。而诸葛要保住长安,就要从蜀国调入大批兵将,运输大量资源。这样,蜀国的战争模式,就从出岐山那样的小打小闹的骚扰型磕碰,变成保卫长安、保卫关中的资源消耗型正面死磕。从蜀国的国力看,长安失守,兵败关中,只是时间问题。而一旦败绩,蜀国资源已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刘备担得起夷陵之败,诸葛却担不起长安之败。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对诸葛而言,子午谷奇谋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他并不愿意取得关中地区,这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号召是矛盾的,所以,只能告诉大家,子午谷太险,走不得。

【文长啊,如果你不叫魏延,而叫刘延,孤一定重用你啊!】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个机会,诸葛既然没有采纳,就永远没有再试一次的机会了。

【觉得有点道理,就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