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订应救救援预案的目的 (二)应急救援预案原则 (三)应急救援方针 (四)主要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重大事故及后果。 1、(乙炔)气体泄漏。 1.1 由于阀门泄漏或操作不当,公司日常使用的切割热源--乙炔可能泄漏。 1.2 乙炔气体泄漏量为1瓶/次,约2Nm3/次。 1.3 乙炔气体泄漏可能扩散和影响的范围约为1000㎡,主要为下风方向。 1.4 直接呼吸乙炔气体的人员将导致中毒、窒息或死亡。 1.5 因乙炔气体泄漏,在有火源或火花存在时,当达到爆炸极限,可能导致的二次事故是局部爆炸或火灾。 1.6 由于二次事故,可能导致电气线路及控制系统损坏。 2、(乙炔)气体着火或爆炸: 2.1 乙炔气体属易燃易爆物品,在空气中极易被引燃。 2.2 因操作不当,在气瓶或气管泄漏时,焊接、冲击、静电火花都可能导致乙炔气体着火。 2.3 乙炔气体着火如不被及时扑灭,可能导致气瓶爆炸。 2.4 气体着火的二次事故可能导致临近气瓶着火、爆炸、油料及其它可燃物体的着火大,从而酿成火灾。 2.5 由于二次事故,可能导致部分机械和电气及设备损坏。 2.6 气体着火的直接影响范围为10㎡,二次事故影响的范围约800㎡。 3、油料着火。 3.1 公司生产所用液压设备压装校正液压机、折弯机使用较多机械油,属可燃物品。 3.2 公司一般通风机械,如车床、刨床、冲床使用一定的润滑油,属可燃物品。 3.3 油料着火,可能导致机械设备损毁。 3.4 油料着火,可能导致的二次事故是引燃引爆临近的电气线路、乙炔气瓶和其它可燃物体。 3.5 油料着火,可能影响的范围为厂区内约600㎡范围。 4、电气着火。 4.1 因电气线路和设施短路、击穿、过热、过载、保护装置失效,可能导致着火。 4.2、 电气着火的二次事故可能引燃乙炔气体、油料和其它可燃物。 4.3 电气着火,可能导致相关机械、电气设施损毁或部分损毁。 4.4 电气设施着火的影响范围约400㎡。 (五)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设置和职责 (六)救援装置布置 (七)救援机构通讯联络方式 (八)事故控制与抢险的程序及措施 1、气体泄漏的救援。 ① 操作者在保证不吸入乙炔的情况下,屏住呼吸从上风方向接近气瓶,关闭阀门。但应确保不应踩踏铁板等造成碰撞火花引燃引爆气体。 ② 在不能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发现者应大声呼喊现场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并报告总指挥或抢险指挥长。 ③ 现场作业人员停止一切作业,关闭任何火源和气源,朝上风或侧向撤离现场,在没有把握和情况下,不得操作现场电气及开关。 ④ 班组长通知电器组切断现场总电源,通知门卫开启前后大门。 ⑤ 消防组打开消防栓,向泄漏现场地面及可移动金属物洒水。 ⑥ 抢险者佩戴防毒面具,至现场搜救工伤人员,关闭阀门,移出漏气瓶。 ⑦ 如出现工伤人员,应将其移至荫凉通风处,由医疗救援组通知运输组或救护车送医院抢救。 ⑧ 如出现着火、爆炸的二次事故,应按“气体着火的救援”进行处置。 ⑨ 事态平息后,公司人员全部到后门外集合,清点人数,布置注意事项。 2、气体着火爆炸的救援。 ① 在可能情况下,发现者应当即关闭事故气源。 ② 发现者高声喊话,通知临近的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火焰。 ③ 通知总指挥或抢险指挥长现场指挥。 ④ 消防组现场灭火,门卫开启前后大门。 ⑤ 抢险组组织人员关闭现场所有气瓶阀门,将气瓶移至公司后门外。 ⑥ 如火焰扑灭,应按“气体泄漏的救护”②~⑦程序进行救护。 如火灾未有效控制,救援指挥长应通知公安、消防、保卫、医疗部门支援。后勤服务组通知周边店铺群众向学校撤离。 ⑦ 交通疏导组急赴南北路口,阻止非救援车辆进入,在交警或保卫部门接管后,回公司集合。 ⑧ 事态平息后,公司全体人员到后门外集合,清点人数,布置注意事项。 3、油料着火的救援 ① 发现者高声喊话,通知临近作业人员。 ② 临近作业人员停止一切作业,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③ 通知总指挥或抢险指挥长。 ④ 消防组调集灭火器灭火。门卫开启前后大门。 ⑤ 抢险组组织人员关闭气阀,将气瓶及其它易燃物体移至后门外。 ⑥ 电器组切断事故现场电源。 ⑦ 如火势未扑灭或控制,救援指挥长应按“气体着火或爆炸的救援”进入⑦~ ⑨程序。 4、电器着火的救援。 ① 发现者高声喊话,通知临近作业人员。 ② 熟悉者切断事故电器或电路电源。 ③ 临近作业人员用灭火器灭火。 ④ 通知总指挥或抢险指挥长。 ⑤ 电器组切断总电源,消防组调集灭火器灭火。 ⑥ 门卫全开前后大门。 ⑦ 抢险组组织各组人员关闭气阀,将气瓶及其它易燃物移至后门外。 ⑧ 如火势未扑灭或控制,救援指挥长应按“气体着火或爆炸的救援”进入⑦~⑨程序。 (九)新闻发布(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