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精裂穴(BP-LE8)
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局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主治: 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 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 ,胸痛穴。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
精裂穴为腓中点,
左右交替胫神经。
开窍醒脑腰扭伤,
癔症精裂与癫痫。

9.肾病穴(BP-LE9)
定位: 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解: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 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 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 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为主。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
肾病穴于踝4寸,
左右交替取腓神。
泌尿系统常见病,
顽固失眠糖尿系。

10.腕痛穴(BP-LE10)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穴位踝外部,
交叉取穴能退热,
腕部病变与近视,
眼部疾病用指妥。

11.头痛穴(BP-LE11)
定位: 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局解: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原则: 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长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 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 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歌诀:
头痛穴为脚趾中,
趾背足底内神经。
交叉取穴来取穴,
头痛病变用之灵。

12.降压穴(BP-LE12)
定位: 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剖: 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 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 局部酸麻胀
功能: 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 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