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之间厮杀会放毒吗
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为冷血动物。 身体细长,布满鳞片; 分为头、躯干以及尾三部分。成对的内脏( 肺、肾等等 )在体内前后排列、而非左右互对。以鼠、蛙、鸟、鱼、蛋、昆虫等为主食,是肉食性动物。 目前全世界约有3000余种蛇类。大部分为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
蛇在陆地的移动方式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曲折前进; 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蜿蜒式、侧行式、直蠕式和风琴式。虽然没有四肢,但是蛇凭借个体的结构、利用全身坚韧的肌肉缩放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在陆地迅速移动。
蛇以嗅觉追踪猎物,嗅觉器官位于舌头。 蛇的舌头又名蛇信,尖端分叉--可以使得舌头接触空气的表面积加大--便于收集空气中的飘浮粒子,并将之传递至位于嘴部的犁鼻器( 费洛蒙鼻嗅器 )以测试气味。 为了测试到更多空中、水里、土地上的不同粒子,蛇往往不停地吐着蛇信、让舌头长期保持运动状态,方便找出猎物的所在位置与及探知身处的环境状态。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亦大: 通常先咬死猎物,然后吞食。 蛇的颚骨是众多动物中最富韧力的--两颚的接合部位并不牢固,而下颚极具弹性,另在头骨四周众多关节的辅助、配合之下,两颚可以张开至足以把整头猎物吞进口中。 实际上它能够在不进行咀嚼的情况下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数倍的食物! 蛇的消化速度缓慢: 每进食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够消化完毕,而且消化高峰多在食后的22--50小时。如果进食较多,消化时间还要延长。
全世界的蛇类有毒性者约占20 %; 被其攻击的生物一般会受伤、疼痛以至死亡,蛇毒的主要目的并非自卫,而是具备侵略性、征服性。
蛇类毒素的种类较多,大体上分为三种: 神经毒素、血循环毒素、神经毒素和血循环混合毒素。
被神经毒素类的蛇咬伤,不会感觉太疼痛,但是意识逐渐迷糊,最后呼吸衰竭而亡。 代表蛇类: 金环蛇,银环蛇。
被血循环毒素类的蛇咬伤,会感觉疼痛,伤口溃烂厉害,身体内出血,最后多处器官衰竭而亡。 代表蛇类: 五步蛇,蝮蛇。
被神经毒素和血循环混合毒素类的蛇咬伤,两种症状都有,最为致命。 代表蛇类: 眼镜王蛇。
眼镜蛇含有剧毒,当为了维护自身的势力范围,抑或是为了选择配偶、繁殖后代往往要进行打斗;
那么, 提问: 毒蛇之间厮杀会放毒吗?
回答: 毒蛇的牙皆为空心,惯常的一种攻击模式是首先以身体卷住猎物,然后使用毒牙咬住对方,将毒汁注入猎物体内。 因为蛇毒多以蛋白质为主,根据各种蛇毒性质分别破坏猎物的神经系统或者其它生物系统,从而令其死亡。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控制自身进攻性的方法或者机制,进化的作用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对于某一动物个体来说,歼灭对手应该是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整个物种而言,如果大家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这可绝不是个好兆头。 其实除了我们人类,自然界的同类动物之间极少出现决斗到一方丧命才收手的局面。
是以同类的毒蛇之间厮杀不会用毒: 它们互相争斗时就不会露出毒牙,只是以身体彼此之间碰撞,期待压制对方; 对手不能动弹即为服输--可谓“君子之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