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可以养育多少人类
人类从很早便开始考虑人口问题了,其中不少人是忧心忡忡: 公元3世纪,城邦时期的罗马是典型的小国寡民--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社会生产者是土生土长的部落居民; 过着一种朴素、勤勉、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其时人口仅为现时的几十分之一。即有哲学家面对不断增长地人口担忧、哀叹-- 人口过剩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我们已经变成了大地的负担,大自然的果实几乎无法喂饱我们的肚子,物资稀少的压力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因此,当瘟疫、饥荒、战乱和地震竟然被看作是解决人口过多之道时,我们还需要惊讶吗? 千余年后,在西方,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学原理》; 在东方,大清翰林院编修洪亮吉则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问题专论--《治平篇》-- 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当然,亦有不少人对于人口的增长是满心欢喜、乐见其成: 例如孟德斯鸠、歌德; 而最著名的当然是伟大领袖的名言--“人多力量大”!
尽管有着马尔萨斯牧师(Thomas Malthus)所言地战争、瘟疫、饥饿、贫困、繁重劳动等种种减少人口的因素,人类的绝对数目仍然在不断增长; 那么,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地球,到底可以养育多少人类呢? !
四十五年之前,即公元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弗莱姆林(John Fremlin)曾经做过一番世界人口在下一个千年里如何增长的骇人听闻地研究: 当时的世界人口为30亿,增长率是1.9 %; 按照理想的状况(类似《非诚勿扰》里青年冷感车晓对着中年海龟葛优说地--是理想啊),以复利计算,千年里人口会以六个阶段来增加:
第一阶段 260年之后 4×10^11 第二阶段 370年之后 3×10^12 第三阶段 450年之后 15×10^12 第四阶段 680年之后 1×10^15 第五阶段 800年之后 12×10^15 第六阶段 890年之后 6×10^16
我们不妨看看这几个阶段的细节: 第一阶段,世界人口是公元1964年人口的130倍; 由于陆地上的动物会竞争食物,人类必须放弃食肉--根除动物,以捕食海鲜来代替。 第二阶段,世界人口是公元1964年人口的1000倍; 此时食物链毁坏、海洋物种灭绝,新的食物来源是用生化工程生产出来的海生植物。地表区域的面积约为5×10^14平方米,人均生活空间不会超过160平方米--约1 %公顷。 第三阶段,原有的能源已经不堪使用,必须寻找新型能量--巨大的卫星反射器被安放在了地球轨道之上,时刻接收着阳光。 第四阶段,世界人口密度达到陆地与海洋表面2人/平方米; 在极端拥挤与缺乏能源的状态下,任何运动或者舞蹈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犯罪。 第五与第六阶段,地表每平方米会有120人,人们全部居住在2000层高的摩天大楼里--大家全部天体,以液态食物维生。 按照弗莱姆林的推论--此时--人类已经走到了生存的最后极限: 仅仅是6×10^16人生存所产生的热量就足够导致我们绝种!
这种令人震惊的情形会不会发生呢? 弗莱姆林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他所提供的理由--我们国人耳熟能详--运用政府行为、实施“计划生育”。 但就目前而言,除了中国等少数几个人口压力较大的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对于人口的“集体计划”并不重视。
我们的目光还是回到世界人口的增长图表上去: 世界人口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6000年的史前时代,之后坐标线逐渐上升,到了公元19世纪,线条的上升率变陡,进入公元20世纪,线条变得更加陡峭,直刺天空,仿佛人类不久就会填满地球一般--恰与弗莱姆林的言论不谋而合。
但是、如果我们用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个图表: 人类的人口数目并非循序渐进,而是以跳跃的方式突然地增长--尤以两次人口跃增为显; 第一次是8000年前,农业与城市发端,人类的人口数目达到5000万至1亿。 第二次是300年前,工业时代的降临,人类的人口数目至今激增到数十亿之巨。 而这之间则是人口数目长期缓慢地增长。
从上述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如此结论: 人类人口数目的增长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每一次科技的重大突破,人类的生存空间便会急剧扩大,人口数目亦会倍数增长,继而稳定、巩固下来,等待着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来临。 当前世界的人口数目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容忍范围之内,并且会一定时期保持在100亿之内的状态。
至于未来的情况呢? 让我们展望太空移民吧! 套一句篮球场上的话: 只有天空才是极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