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锐意改革绘蓝图 饱蘸农墨写华章(河北省五年宣传)

 大龙腾虎跃 2010-07-28
2005728日,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农信联社)正式挂牌成立,从此翻开了湖北农信社改革发展新的一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信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走过了充满挑战、催人奋进的五年征程。

这五年,湖北农信人立足三农,脚踏实地,步履铿锵!

这五年,湖北农信人锐意改革,踌躇满志,豪情满怀!

这五年,湖北农信社吐故纳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五年变革,成绩斐然

——支农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6月底,全省农信社三农贷款余额812.7亿元,比2004年底增加538.6亿元,增长196.5%。县域金融机构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联社(农合行)贷款市场份额跃居第一位。全省农信社机构网点实现了乡镇全覆盖。

——发展速度快于全国。6月底,存款余额2110亿元,比2004年底增加1423亿元,增长207.1%,累计增幅高于全国同业21.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273亿元,比2004年增加868亿元,增长214.3%,累计增幅高于全国同业36.1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明显好转。5年累计清收不良贷款190.7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净下降87.9亿元,不良贷款占比8.6%,比2004年底下降35.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6.1%,比2004年底提高34.4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47.6%,比2004年底提高41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大幅增长。5年累计盈利47.8亿元,消化历年亏损36.8亿元。全省77家县联社(农合行)全部实现盈利,比2004年底提高93个百分点。

——产权改革加速推进。6月末,全省已组建农商行1家,农合行5家,4 家联社组建农合行请示获银监会批复,7家联社获省政府批准。

——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全省农信社拥有独立的综合业务系统,发行了银联卡——福卡,实现了全国跨行通存通兑和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今天,当我们站在5周年这个时间的节点上回望,一个资产优良、实力雄厚、运行安全、服务快捷、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已经耸立在荆楚大地上。

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

省农信联社成立之初,全省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下、员工队伍庞杂、经营管理不规范,改革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严重制约了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省委、省政府对农信社改革与发展高度重视,把农信社的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一并部署。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会,研究部署农信社工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为农信社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银监等部门的有效监管下,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湖北农信社改革快速推进,多项措施及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第一个由省级政府将农信社上缴的营业税返还,成立风险防范金,帮助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五年来返还风险防范金4.75亿元。

第一个由省级政府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信社贷款,清收拖欠贷款近10亿元。

第一个由省级政府用风险防范金支持组建银行改革。按每个联社不低于500万元、困难联社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

同时,协调财政、税务等部门,加大对农信社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减免农信社相关税费等优惠政策,帮助农信社开展农补资金的代理发放、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存款等业务;协调政法、监察等部门帮助农信社追逃债务,为农信社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00511月,全省第一家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武汉江夏区农信联社诞生。

2007年底,全省完成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共组建统一法人联社84家。

2006年底,84家联社全部完成央行票据申请发行工作。2008年底,76亿元央行票据全部兑付,票据兑付进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和央行票据兑付完成后,全省农信社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银行,开始了羽化成蝶的升华历程。

2007928,全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黄石滨江农村合作银行成立。随后,夷陵农合行、宜都农合行、郢都农合行、公安农合行相继成立。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全省农信社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未来两年,全省农信社将至少组建33家农村银行机构,全省农信社正朝着现代金融企业阔步迈进。

   倾力支农 践行责任

农信社因农而生、为农而改、靠农发展。省农信联社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立足三面向的市场定位: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大力实施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两大信贷支农工程,大力支持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英山农信社大力支持优质茶叶基地生产)

做农民致富的靠山。挣金山,挣银山,农信社,是靠山。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被广大农民亲切称为身边的银行自己的银行,全省农信社把解决广大农民资金需求作为首要责任和任务。在全省范围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调查评级工作,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773万多份,评定信用户575万多户。建立了包村信贷员制度和四个一信贷服务制度,一村一张公示牌,一户一张联系卡,一人一本工作日志,一月一张监测表,实现了信贷服务的全覆盖。推出了农贷“110”服务,农户只须打个电话,信贷人员就上门服务。针对农村经营大户贷款难,农信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等财产纳入抵押范围,推出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村经营大户保证贷款、联保贷款等一系列贷款品种,从根本上缓解了经营大户的资金需求。2006年,全省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在襄樊南漳县联社诞生。2009年,全省第一笔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天门农信社试水。与此同时,农机具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品种被广泛运用。如今,全省6400多个信贷员常年奔波在26000多个行政村,为农民传送宝。五年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1185亿元。

(在建始县农信社5万元的小额信贷的支持下,该县长梁乡玉红村三组农民周碧书山羊饲养量达到了500只)

做合作组织发展的桥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导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解决专业组织成员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全省农信社及时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构建专业组织+成员+农信社的联合支农模式,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协会联保贷款由协会会员交纳少量保证金,组成联保基金,存入农信社,为会员提供担保,农信社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无需其他任何抵押,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深受广大合作组织成员的欢迎。自从2006年,宜城农信社在全国率先推出粮油协会联保贷款以来,全省相继推出了养殖协会联保贷款、牲猪协会联保贷款、花生协会联保贷款、板栗协会联保贷款、柑橘协会联保贷款等各类专业组织联保贷款,全面支持专业组织及会员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农副产品。近年来,全省农信社共向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贷款22亿多元。

(全省农信社“顶天立地”工程支持中小企业)

做中小企业的天然盟友。农信社与中小企业是天生的战略伙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寒冬,考验了中小企业适者生存的能力,也考验了全省农信社的社会责任意识。面对危机,全省农信社以支持企业发展为己任,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与中小企业同舟共济。农信社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市、县联社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700多亿元。全省农信社全面开展了中小企业调查建档,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关注企业资金需求,共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档案39800多份。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全省农信社扩大抵押范围,创新了仓储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等一系列贷款品种。同时,积极与担保公司协调,召开三方联席会议,采取担保公司+农信社+企业联合贷款模式,及时破解企业担保难,共同抵御金融风险。五年来,全省农信社累计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840多亿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生农信社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把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措施,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小的产业。在该联社宜昌办事处的支持下,该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油种苗育种基地)

做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的后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不仅需要资金发展壮大,而且需要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全省农信社采取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信社支农模式,针对龙头企业,推出了生产设备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等系列产品,支持企业改进生产水平,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难题。对基地农户,由龙头企业担保,推出了订单农户贷款、订单企业贷款等系列产品,支持原料基地发展,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的、高质量的原材料。五年来,全省农信社共向稻花香集团、福娃集团、土老憨食品、萧氏茶叶、科力生集团、天峡鲟业等100多家龙头企业贷款55亿元。

(十堰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2000多万元,支持了该县柳陂镇250多个农户种植日本“金太阳”、“凯泰”等名优早熟杏子10000亩,市场价每公斤可卖10至12元,比常规品种高出6至8元)

仙洪试验区建设的助推器。省委、省政府号召创办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之后,省农信联社高度重视,积极深入试验区调查研究,及时出台了《农信社支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发展的三年规划》,全省农信社产品创新在试验区先行先试,努力为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在信贷投向上,重点支持优质有机稻基地、名特优水产和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支持观光旅游农业;大力支持优质中小企业,重点支持区域内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市场前景的涉农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优势品牌。近年来,累计为仙洪试验区的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1亿多元,支持试验区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规模,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转换机制 激发活力

机制出活力,机制出效益。省农信联社成立伊始,就明确了先修路、打基础、管长远的发展思路,打破过去僵化的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领导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全新的管理机制。

着力改革人事制度。针对过去领导班子臃肿、干部老龄化等问题,通过公开竞聘、异地交流,择优选拔领导人员,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现领导班子的专业化、年轻化。

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省农信联社牢固树立有人才就有发展的用人观念,努力吸纳和留住人才。实行全员合同制,清退违规用工7300多人。在员工招录上,变近亲繁殖为公开招录,省农信联社成立后共向社会公开招录员工4076人。过去,农信社亏损严重,留不住人才,现在,全省农信社建立了一整套爱才、惜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用人机制,营造在湖北农信社工作一定能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才生态环境,农信社成了优秀人才加盟汇集的洼地

改革分配制度,打破铁饭碗。全省农信社牢牢抓住绩效考核这个牛鼻子,改变过去长期沿用的平均分配体制,建立了新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人均利润水平控制工资总额,根据个人业绩实行按劳分配,业绩考核到人,拉开分配档次,实行能者多得,鼓励岗位致富,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实现了个人收入与单位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强化管理 合规经营

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管理上严了,机制上活了,各方面规范了。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代表了基层员工对农信社改革的感受。

    过去,由于全省农信社管理体制多变,每一次转变的交接期,都不同程度出现监管失控现象,导致违规问题多,案件多,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给经营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新一轮改革试点启动之初,全省农信社不良贷款占比高达50.1%,历年亏损96亿元。

省农信联社成立以后,坚持从严治社,加强自律机制、防范机制和惩戒机制建设,全面构建教育、监督、防范、惩治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共修订、补充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1700多项,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大力开展了冒名贷款、虚假按揭贷款、违规转据、累大户贷款等行为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信贷违规行为。成立了稽查大队,加大了审计频率和覆盖率。用3年时间对所有县级联社进行全面审计,摸清家底,彻查隐患,加强风险控制。制定了领导人员五严禁、员工六不准,实行案件上追两级、双线追责制度和引咎辞职制度,各类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加强到期贷款回收率考核,及时处理回收率不达标责任人;加大清收盘活力度,化解历史包袱,不良贷款占比从50.1%降到8.6%,资产质量不断改善,全省农信社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创新科技 增强实力

省农信联社自成立以来,把解决农村地区资金结算难的问题作为服务的首要工作,成立网络信息中心,加快科技开发,多项成果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

2005年,全省农信社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了省域范围内通存通兑。

200612月,正式发行人民币借记卡——福卡。如今全省1000多万张银联福卡,让广大城乡居民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全省福卡发行量突破一千万张)

 20072月,在全国首批开通个人卡折通存通兑业务,同年11月,在全国首批实现全国跨行通存通兑,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农信社发展的结算瓶颈。

    为了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2007年,全省农信社在全国首批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让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实现了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款,解决了携带现金不便的问题。同年28日,在黄冈举行了盛大的湖北省农民银行卡特色服务开通仪式

针对惠农资金补贴发放难的问题,省农信联社及时组织开发了一卡通业务,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所有的惠农资金代理发放项目进行整合,一卡服务,有效解决广大农民在惠农资金领取与保管上多卡多折、管理困难的问题。

为了延伸柜面服务,全省农信社在广大城乡布设自动存取款机等自助服务设备856台,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优化服务 提升形象

(送金融知识下乡)

服务就是形象,服务就是品牌,服务就是效益。五年来,湖北农信人秉承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为了客户一切的理念,打造富有信合特色的服务文化,把手握手的承诺,心贴心的服务送到每一位客户。

针对过去全省农信社标识不统一,网点形象差的问题,2006年,省农信联社制订了营业网点三年改造规划,按照八个统一的标准改造营业网点。通过统一行业标识、统一外部招牌、统一内部装饰、统一服务设施、统一广告宣传、统一工作着装、统一服务礼仪、统一办公用品,在办公和营业环境上,形成全省统一的视觉形象。如今,走进农信社的营业网点,宽敞明亮的大厅,高档洁净的设施,整齐划一的着装,标准规范的服务,无不让人倍感温馨舒适。

为了提高服务软实力,全省农信社开展了大规模的优质服务培训,一线柜员每年轮训一遍。聘请专业公司,对优质服务工作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检查和整改,打造服务标杆,进行典型引路。每年组织优质服务明查暗访,开展优质服务示范网点优质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在全系统形成了社社争当先进,人人争做明星的氛围,提高员工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为了弘扬服务文化,省农信联社举办了优质服务演讲比赛,将决赛实况制成光盘,将决赛演讲稿编印成《服务的绽放》一书,发到各地学习,并组织优质服务巡回演讲团到全省各个市州巡回演讲。各市、县联社分别组织了演讲比赛,扩大参与面,使服务文化深入人心。

(全省农信社优质服务演讲)

2008年度银行业优质服务示范单位评选中,全省农信社5个网点被评为全国银行业优质服务示范单位9个网点被评为全省优质服务示范单位2009武汉金博会上,荆州石首市联社营业部被评为十佳优质文明服务单位,是唯一获此荣誉的非武汉市区金融机构网点。

五年励精图治,五年奋发图强,五年科学发展,全省农信社实现了体制大转变、业务大发展、支农大改进、效益大增长、科技大进步、形象大提升,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省农信社五年改革发展成就,赢得了广泛赞誉,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凭着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意识,对三农不变的服务宗旨,对事业不懈的执着追求,湖北农信社必将为湖北的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湖北日报 2010年7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