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气、血、津液

 老玉米棒 2010-07-30
       

精、神、气、血、津液

(2008-04-18 13:14:13)
转载
标签:

健康

 精、神、气、血、津液等的相互关系
     人体的精神气血津液等都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精气血,津液等,其补充来源都在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都是中焦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通过不同道路,分布到不同部位,而变化为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营养人体组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则贯穿于这种变化的各个过程之中,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导下,精气血、津液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一:血与气的相互关系

1:血对气的关系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日:守气者既是血。血为气之府,血盛则气旺,血盛则气旺,血病亦可导致气病。临床上,血虚常见少气,失血过多则每见气脱。血液淤滞又易导致气机阻塞,如跌打损伤则每见胸闷便结,故;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并治第十六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2:气对血的关系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曰:运血者即是气,王冰:素问:五脏生成篇注:气行则血流。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血外。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实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产生、运行和功能都有着重要意义。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行则血流,气滞则血瘀。临床上,常见气虚不能摄血则血溢而崩漏,不能行血则血不华色而面色恍白,治用补气以摄血则血止,以运血则色泽;气滞则失去行血之用而腹胀经闭,治用行气以活血通经。灵枢.营卫生会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血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每见血液外失无以守气则气脱,气脱又无以摄血则血更外失,治疗用,血脱者固气,以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气充又存助于新血的产生而病愈,故十药神书,治血证,于甲字十灰散止血、乙字花蕊石散破瘀之后,用丙字独参汤补气以生血。

二:血与精的相互关系

1:血对精的关系
诸病源侯论.虚劳病诸侯下.虚劳精血出侯曰:精者,血之所成也。血液流行入肾中,与肾精化合而变为精,血证论.男女异同论曰:男子以气为主,故血入丹田亦从水化,而变为水,以其内为血所化,故非清水,而极浓极稠,是谓之肾精。由于血能化精,故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谓;男子精薄,则为血虚,是以治肾虚精少者,每于填精药中兼以养血药。

2:精对血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为十二经脉之海;乃精血所聚之经,肾精进入冲脉,与血海之血化合而变为血,毛发为血之余,故类经.藏象类.藏象:张介宾谓精足则血足而发盛。是以肾精衰者,每见毛发枯稿甚至脱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日;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三:血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1:血对津液的关系
灵枢.邪气藏腑病情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血液在经络之中运行而从脉中渗出脉外,与脉外的津液化合以濡润皮肤肌腠为津液。灵枢.营卫生会日:夺血者无汗,治疗上,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朐,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出则寒粟而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血液瘀结不能渗于脉外为津液以养皮肤肌腠,则肌肤干燥粗燥甚至甲错。

2:津液对血的关系

灵枢.决气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从中焦进入肺脉,与经脉中运行血液化合即通过心脏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灵枢营卫生会曰:夺汗者无血。汗乃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津少血伤,血伤则无以养心而心慌,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临床上亦见吐泻过甚则津液衰少,无以充血脉而脉微欲绝者,故伤寒论.辩霍乱病脉并治渭: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成无巳注说:金匮玉凼经曰:水竭则无血,与四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
 

、血和神的的相互关系

 1.血和神的关系  杨上善《太素·营卫气》注:“血者,神明之气,而神非血也”。血气在经脉中运行不止,环流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产生神的活动,保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盛则神旺。故血虚则神怯,血尽则神亡。

 2.神对血的关系  《灵枢·经水》曰:“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王冰《素问·诊要经终论》注:“脉者,神之用”。经脉营运血气流行周身,实赖神明之运为,神主导经脉运动和血液流行,故神正则血流和畅,神恐则血气不升而面色(白光)白,神怒则血气逆上而面色红赤,甚至血溢络伤而吐血。

 临床常见有女子月经不调而神躁易怒,且又悲哭;亦见有女子郁怒久久未解而月经失调,且又头偏痛而眼睛失明。

五.精和气的相互关系

(1).精对气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张介宾注:“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精藏于肾,为阴,在肾阳的蒸动下,化为元气,通过三焦,升腾于上,布达周身,以养人体的脏腑组织,促进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失精家每见少气不足以息,而行则气喘,口咽干燥,懒于言语,所谓“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见”,即是此义。

(2)气对精的关系  张介宾引张紫阳:“精依气生… …元气生则精产”。元气充塞于周身,流布不已,入肾中与肾精化合变为白色浓稠的膏状之精,其精在化成之后而不漏泻走失,实又赖元阳之气固护于外。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故元气亏损每见失精,“精升则化为气”,“气降则化为精”,“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

六.精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1)精对津液的关系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精通过肾阳的蒸动化为元气,别出一支为三焦之运用,以保证三焦通行津液之能.故肾精虚则三焦失职而津液不布,时见尿短黄,咽喉干,皮肤燥,或为水渍皮肤而浮肿;肾精伤耗,肾阳不用,无以化气布津,则口咽干于上而渴欲饮水,水液溜于下而小便常多,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所谓:“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是其例。

《灵枢·口问》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能灌精以濡空窍,是津液之中本自有精,津液的精华部分即是精,此殆即所谓“广义之精”也。《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谓“水谷之精气”、《灵枢·五味》中所谓“天地之精气”,皆是广义之精。

(2)津液对精的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水谷在中焦化生的津液,通过三焦元气的作用,输布人体全身,濡养脏腑及其所属各组织器官,其滑利关系的津液,一部分渗入骨空,与髓液化合,入于肾中,为肾精的组成部分。故补精药多能生津,如肉苁蓉、菟丝子、枸杞、黄精、熟地、山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是。且时见补肾兼补脾之法,以脾健则化谷,谷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精之化源始充,近人所谓“后天滋先天”者是也。

七.精和神的相互关系

(1)精对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舍志”。肾精进入冲脉而化血,血气随经脉运行于肾中而产生肾志,志者肾之神。志舍于精中而赖精以滋养,精盛则志强。肾精不足,无以养志,则每病善忘之证。《灵枢·本神》所谓“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类证治裁·健忘》谓“惟因病善忘者,或精血亏损,务培肝肾,六味丸加远志、五味”是其例。肾中之精气,上交于心中,化为心中真液,以养心神,则心神得以守舍而藏于心。精可养神,神赖精养,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扰。故肾精衰少不能上交于心而每见心烦失眠。且肾中之精滋养于髓,髓液充满养于骨而会聚于脑。精髓所聚,于脑为最多,故脑有“髓海”之称。惟其聚精最多,则为心神之所居,是之谓“元神之府”也。精盛脑盈,神安其居,则耳目聪明;精衰脑空,神失其正,则脑转耳鸣,目眩昏冒而无见,故失精家耳目多不精爽,肾精虚少亦可病眩晕之证,即所谓“下虚则高摇”。

《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杨上善《太素·藏府之一》注:“两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灵者谓之神者也,即乃身之微也”。此当指精、血、津液等广义之精所生之神。

(2)神对精的关系 张介宾《类经·摄生类·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注:“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心藏脉、脉舍神,人体在心神的主导下,血气循经脉流行,进入肾中,遂化生肾脏之神,是名曰志。肾志统于心神,而居于肾精之中,以为肾精之主宰。神守则志安而精固,神散则志乱而失精。《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八.气和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关系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水化于气”。津液在人体内升降循环,输布排泄,实赖三焦元气之统帅、推动和蒸化,张介宾《类经·藏象类·十二官》注:“元气足则运化有常,水道自利”,故三焦元气失职,则津液停聚转化为水湿之病,内而为水饮,外而为水肿。《杏轩医案续录·答鲍北山翁》:“气可化水”。正气流行,触物即还原而为水液。故水热互结于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布,则小便不利而口渴欲饮,治以五苓散助气化以行水散邪,膀胱津液得以化气,升腾于上,敷布于脏腑口舌而还原为津液,不生津而渴自止,《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即是其义。

(2)津液对气的关系  《杏轩医案续录·答鲍北山翁》曰:“水可化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气生于水”。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三焦元阳的作用,并在脏腑功能活动的配合下,使其精专部分从中焦进入肺脉化为营气,慓悍部分从上焦布于皮肤肌腠化为卫气;水液中上升部分从肺脏经由三焦下入膀胱,下降部分在小肠济泌别汁从下焦渗入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津液藏于膀胱,通过三焦元阳的蒸动,化而为气,升腾敷布于脏腑组织,发挥温养作用,以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故《素问·经脉别论》曰:“水津四布,五经并行”。临床上,暑病伤耗津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之加人参即为生津而益气。

九.气和神的相互关系

(1)气对神的关系  《脾胃论·省言箴》曰:“气乃神之祖…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气帅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以濡养脏腑组织而生神。气血流行,神即应之而生,气至神亦至,故《灵枢·小针解》谓“神者,正气也”。神寓于所,气以化神,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故张介宾谓“人之生死由乎气”。临床上,正气不足,常见心慌而神昏,《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故治暴盲证,《张氏医通》主以人参、白术。《素问·逆调论》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荣卫气少,神不能周,故肢体不知痛痒且不为我所使。《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虚则郑声”,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言而微,终乃复言者,此夺气也”之义,是气衰则神乱而妄为言语;还有气衰神乱而为狂者。

(2)神对气的关系 杨上善《太素·痈疽》注:“神之动也,故出入息动”。神是气之主而御气之动,气之流行为神所主宰,神往气亦往,神安则气正,神惊则气乱,神内守则气流布于周身而不已。观日常生活中,导引家运神以御气,呼吸达于丹田,甚至流通任督;武术家运神以御气,气聚于臂则臂能劈石。神悲则气消,恸哭之后,语声低微;神思则气结,忧思不解,时发太息,故《灵枢·口问》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之”。

十.津液和神的相互关系

(1)津液对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藏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亦是神,神在脾为意,意乃脾之神。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入脉中以助血气之营运,流行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化生神气。津液充盛则血旺而神全,津液丧失则血少而神乱。临床上,误用汗、吐、下等法过伤津液则每见神乱惊悸或神昏妄语,故《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还有泪出过多,失去神明之照而目盲无见,《灵枢·口问》所谓“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之文,说明了这一点。

(2)神对津液的关系  《素问·解精微论》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这里所谓之“精”是指“神”,观下文“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可证)。津液在体内不妄溢于体外,是赖神的主持。其津液在体内流布不已,也有赖于神的主将。神内守,将之有权,则津液安流于体内,化精、化气、化血、化神,温肌肉,充皮肤,滑利关节,濡润空窍;神失守,无以主液则津液妄溢,如神遇猝恐则可见汗出,尿遗,神悲则泣涕交流,《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神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总之,饮食水谷在脏腑功能活动下化生的津液,流行濡布于全身,一部分进入脉中化为血,一部分进入骨中与髓液化合入肾为精;血聚脉中,随经脉流行,进入肾中与肾精化合为精,渗于脉外为津液;精藏于肾,进入冲脉化为血,化气触物为津液,津液和血中的精华部分也叫精,故精、血、津液可称为精,殆即所谓“广义之精”是也。精、血、津液在全身输布流行,若雾露之溉一样,叫做气。气充满周身,帅精、血、津液正常运行,以滋养脏腑组织器官,使其产生生命活动,是谓之神。神藏于心,随血脉以达于全身各部,反转来主导脏腑活动化生精、气、血、津液和主导精、气、血、津液的正常流行以及滋养脏腑组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