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即血液,也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性属阴而又称“阴血”。
血主要来源于“水谷之气”,即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饮食物中最精纯的部分(称“水谷精微”),即营养成分吸收进来,经过心肺的作用而变为血液。
此外,中医认为“肾精”(源于父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与原气异名同类)可以化生为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肾藏先天之精,脾主后天水谷之精。
所以,血的生成与先天和后天都有关,而以后天为主。
血行于脉中,靠心气的推动而循环流行于全身,起着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各脏腑组织器官只有得到充分的血液濡养,才能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以说:“血气者,人之神”。
血的异常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血不足”,即“血虚”。
常由生成减少,如进食少、偏食等,或丢失过多,如各种出血等引起。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乏力,心悸,失眠,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
二是“血有余”,相当于古人所说的“血浊”,即血质浓稠。
多由过多进食,特别是长期高脂、高蛋白、高盐食物引起。表现为形体壮实,肌肉坚紧,面色深红或紫暗,头痛头胀,烦躁易怒,血液检查常显示红细胞增多、血色素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等。
三是“血瘀”,即血液的运行不畅。
引起血瘀的原因众多(以后还会详细说明)。主要表现为面唇色紫暗,肌肉、关节、胸腹等部位疼痛,皮肤干燥粗糙(肌肤甲错)、暗黑,舌色紫,或有瘀斑、瘀点等。
津液,主要指人体中的水液成分,有时称“水液”,或简称“津”、“水”,其性属阴而又称“阴津”。
水液与气血一样,也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又一基本物质。人如果不吃不喝,一般生命仅能维持7天,而不进食、单饮水可维持1个月的生命。说明水对生命至关重要。
人体的津液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吸收转化。
津液生成之后,要分布到全身,以供各部所需,最后有部分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津液的输布。
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肺(上焦)、脾(中焦)、肾(下焦)三脏。
中医称:“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三脏协同(三焦气化),完成水液的输布。其具体的转输过程以后在讲解每个脏腑功能时会详细说明。
津液有滋润、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