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6 .1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6 .1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285)
第34 讲 血 精 津液(一):概念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分别讲授了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就人体之气的分类而言,我们给同学们讲述主要是这样几个气。虽然分别讲述了它们的生成、分布和功能,但这四者从整体上看都是同一个气,同一最大的人体之气,最大的概念就是真气。仅仅是从主要物质来源、分布部位和主要生理功能这三个要素,将它们分为上述四个气而已。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讲血。一、讲血的基本概念。这里面,首先讲血和气。在生命物质系统中,气、血、精、津液,气与血相比较而言,气无形,血有形,气属阳,血属阴。根据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我们将气与血相并而称,所以在中医文献当中常常气血并称。因此,在中医理论当中,常常把气血作为生命的两大基本物质,用气血这两个字概括所有的生命物质。第二个问题讲血和血气。(一)血气。在中医文献中,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血与血气常常又并称,血气在中医文献中有以下几个含义:(1)指血液和气体。常常用气血来代称,血气就是气血。(2)指气质、感情和经历。中医学讲“血气者,人之神”。我们平时常常说的血气方刚,这里指人的气质、感情和经历而言,这是第一、血气。(二)血,就是我们这一节讲授的概念,血就是指血液而言,是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个定义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根据上述的定义,我们看血这个概念内涵:①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它提示血的物质性。②血是富有营养作用的。提示了血的主要功能。③血循行于脉中。提示了血发挥生理作用的基本条件。上述我们定义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的液态物质,脉中、营养、物质,这样一个内涵,包括了前面这样几个要素。

二、血的生成

  二、讲血的生成。(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从我们讲授脏象学说与五脏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我们就可以归纳出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1)水谷精微。我们在讲授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时候,已经提到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2)讲营气的时候,讲到营气的作用能够化生血液,营气是化生血液的重要成分。(3)讲津液的时候也讲到,津液是化生血液的重要成分。(4)讲肾藏精的时候又讲到精髓可以化而为血。综上所述,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有:①水谷精微;②营气;③津液;④精髓。其中主要的是水谷精微和精髓。这个示意图概括了水谷精微、营气、津液和精髓化生血液的过程。水谷精微来源于脾胃,脾胃通过它的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化赤而为血。而要想化赤而为血,肺的作用,要吸入自然界的清气,经过吸清呼浊化赤。而营气和津液它是由水谷精微化生来的,它也需要上输到心肺,才能化赤而为血。肾精,精通过生髓,由髓化血。它具体的化生机制,肾精生髓是通过肝,肾精归于肝,由肝化而为血。这就是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和它们(的)过程。

(二)血液化生主要和哪些脏腑有关?也就是说五脏系统在血液的化生过程中它们各自的作用。(1)心在血液化生中的作用。我们前面讲过,心主血脉,①通过输送血液为全身提供营养物质,保证化生血液的各个脏腑充分发挥正常的功能。②我们在讲心主血脉,心的生理功能除了主血脉之外还有生血作用,心生血。所以中医文献讲叫奉心化赤而为血,就这个意义讲心参与了血液的生成,所以有心生血之称。(2)肺。①通过呼吸作用,吸清呼浊,参与血液的生成。②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把血液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保证参与血液的生成的脏腑充分发挥化生血液的作用。(3)脾胃。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虽然我们说血液的化生是五脏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中医学强调脾胃在血液化生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4)肝生血。肾精,前面的示意图可看到,肾精在中医文献里面已明确记载,肾精,精气归于肝,由肝化而为精血,化而为血。就这个意义讲,我们又进一步讲述了肝生血的理论依据。就是肝在血液化生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作用。它的机制是肾精通过肝脏化而为血。(5)肾,肾藏精,精生髓,由髓而化为血。由此可见,血液的化生与五脏都有密切关系。根据中医学先天和后天这个原理,着重强调脾和肾在血液化生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治疗血液生成障碍的病理变化,血液生成障碍的疾病,在调整五脏系统生理功能的基础上,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脾和肾。

三、血液的循行

  三、血液的循行。(一)循行的方式。根据中医的历代文献,特别是《内经》,经过整理研究,可见中医学对血液循行的方式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第一叫“如环无端”。我们在讲营气和卫气循行的时候,也初步提到,血通过心主血脉的作用和肺朝百脉的作用,脾统摄血液的作用,肝藏血的作用,肾藏精的作用,将血通过全身的经脉输送到全身。全身的经脉,又通过经脉重新回到心脏。把这样一个过程,中医学用八个字把它概括出来,叫“如环无端,营周不休”。这个结论是在明清时期,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这本书里面,把它高度概括出来的。周学海说“凡人周身百脉之血,发源于心,依归于心,从心而出,复归心,循环不已”,这是循环的方式。(1)往复循环,中医学概括为四个字,叫“如环无端”。(2)具体的循环方式,用现代语言讲,可以分成小循环和大循环。它的理论依据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这一个论断,我们把它分析开来,结果归纳出这样一个示意图,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小循环和大循环。饮食经过胃以后,经过脾胃的作用化生为水谷精微,进入心,然后到肺,化赤而为血。心肺这个过程,可以认为它是小循环。然后它到达全身,最后它分布到心、肝、脾、肾各个脏腑去,为各个脏腑提供了生理活动的营养物质。而后心、肝、脾、肺的血,所化生的血,又按照经脉,重新归于心,“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二)血液运行的机制。(1)靠心主血脉的作用。心主血脉,心是血行的动力。(2)肺朝百脉的作用,肺朝百脉发挥助心行血的作用。(3)脾主统血,脾通过脾气的固摄作用保证血液在脉道内运行。(4)通过肝脏的作用。①通过主疏泄的功能保证气机的通畅,概括起来叫做气行血行。这个气行血行是指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气机,保证气机运行正常,为血液正常循行提供必要的条件。②通过肝藏血的功能,A.保证有充足的血液在脉道内运行。B.肝藏血的另一个功能,具有摄血作用,保证血液循行于脉内。在五脏系统当中,以心、肺、脾、肝在血液运行当中发挥作用为最。这里面为什么没提到肾脏呢?就肾脏而言,我们前面讲过,肾阴肾阳为人身诸阴诸阳之本。我们在讲元气的时候,说元气根源于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就这个意义讲肾脏也参与血液运行的机制。但是这五者之中以心肺脾肝为最。由此可知,人的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与上述四脏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学在调整血液循行障碍,换句话说特别是出血或者血瘀,就血液循行障碍,主要是从心、肺、脾、肝入手来进行调节。

四、血液的生理功能

四、血液的生理功能。(一)营养滋润作用。中医认为血液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比如我们上面讲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有水谷精微,有营气,有津液,有精,这些充足的营养物质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营养。就这个意义讲,它有营养滋润作用。为什么用滋润这两个字呢?不用温煦呢?就气和血相比较而言,血属阴,属于人体的阴液,人体的阴液有滋润作用。(二)它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内经》里讲述,“血气者,人之神,血脉和利,精神乃俱”,它提示我们,血在维持人的神志活动当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是富有营养物质的,它能够为神志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在教科书里面讲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时候,讲了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关系,那里面提了一句,强调血液,就心所主的血是心神的物质基础。我们在这里面再进一步来理解,血与气,共同为生命的两大基本物质系统。神志活动是重要的生理功能,就这个意义讲气和血应该都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我们在这里面着重讲血,更确切的表达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也就说气血精津液,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都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但这几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中以血为最重要,所以这里强调血。同学们在理解的时候不要理解为仅仅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从整体(角度)气血精津液都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就血,心主血和心藏神的关系而言,在这里面讲了一句,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内经》讲血气,我们在前面定义血气的时候,指气和血,指血。就这个判断,我们推理出来,在这里面着重又强调,在血的生理功能里面又强调,血是维持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希望同学们在理解这个的时候,首先对中医理论在各个不同章节,在不同环境下所得出的结论;同时还要从整体来认识,否则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三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下面我们讲第三节,精。第一、讲精的基本概念。在讲精的基本概念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复习一下,精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它的含义以及中医学当中的含义。(一)我们再一次复习精的哲学含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以管子为代表称之为精气论者,就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哲学学术发展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规定为精气,规定为精。所以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当中,气学发展过程中,把气、精、精气作为同义语来处理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气、精气、精混称。

  (二)精的医学意义。在中医文献当中,精是一个多义词。也就是说它含有多种义项,在不同的语境下,它用不同的方法定义。(1)按照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也就是说在中医学的气学发展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也常常将气、精、精气混称。这一点同学们在阅读历代文献的时候,就会有进一步的体会,特别是将来学习《内经》的时候。(2)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也就是说在气血津液当中,中医学又规定,精,气与精是有区别的,它们什么关系呢?精是由气而派生的。注意这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在气血精津液学说当中,就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化生,以化生而言,气是决定的,第一位的,所以精是由气化生的。就有形和无形,属阴属阳而言,气无形而精有质,气属阳而精属阴。即在中医学气血精津液这个学说当中,精与气是有区别的。

  (三)在中医文献当中,精、精气的内涵。那就是说,我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定义:它的义项。第一个义项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泛称。注意它是个泛称,就是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也就是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在中医的文献当中,中医理论体系当中,精的含义,精和精气,它的内涵指这个说的。它的外延是基本物质,它的内涵是什么呢?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体说来包括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根据中医文献精、精气的内涵,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加以定义,那就要求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

(四)精的基本含义。(1)广义的含义,也可以称为广义的精,是它的泛义。精泛指由气血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这个定义,从三个要素来说。①讲了精与气的关系,就是由气而化生,这是第一点,大家要记住。②它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③它的外延,是精微物质。我们在讲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在中医文献当中,精、精气内涵是讲基本物质,是从更抽象的层次、更概括的语言来表达的。把这个基本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基本物质,什么样的物质?就是精微物质。这两者,精微和基本,精微对基本又进一步描述使它更加具体化。(2)狭义的精,仅仅是指肾脏所藏的精,是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基本物质。把基本也可以换为精微两个字,精微物质。精的基本含义,广义和狭义这是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的。同时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当中,精、气、精气统一、在中医文献当中,精、精气的内涵是指什么呢?从它的外延就是物质,注意是基本物质;它的内涵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一它是构成人体的物质。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具体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这个基础上来记忆精的最基本含义。

二、精的生成

第二、讲精的生成。人体之精从整体来说,是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所以从精的物质来源分,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为什么说它的主要来源,一来源于先天之精呢?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我们前面讲过肾藏精的时候,人,男性和女性,随着肾气的不断充盛,进入青春期,女性经血溢泻,男子按时排精,男女交媾,胎孕乃成,这个精,就这个意义讲是生命的本始物质。人体内的精,(1)源于父母的,形成生命的本始物质。(2)在先天中,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之前,生命已经形成了,形体在逐渐发育。在没有出生之前这个阶段,胎儿是在母体中通过胞宫之血为胎儿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胞宫的血来源于母体五脏六腑之精。所以精的生成,先天之精,包括生命的本始物质,用我们现代语言来说,和精有关,禀受于父母。二是指出生之前胎儿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其中是指母体五脏六腑之精,这是先天之精的成分。在胎儿生命形成以后,又不断的获取,从胞宫中不断的获得营养物质,形成了他自身的先天之精,秘藏于肾。后天之精,人出生以后到死亡这个生命历程过程中,主要靠摄取食物、呼吸与外界之间进行转换,与五脏六腑之精密切相关。其中强调水谷的作用,摄食,就这个意义来说后天之精主要源于脾胃所化的水谷精微,但它是在人体五脏六腑之精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脾胃的水谷精微。这就是人体之精它根源于先天,充养于后天,先天和后天,彼此相须,相辅相成,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三、精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三、讲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具有繁衍生殖作用,这主要是指生殖之精而言。我们在肾藏精,精的生理功能那一节,已经讲到肾的精具有生殖繁衍的作用。它的机制是通过肾所派生的天癸而发挥作用的。(二)它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人体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不仅仅是狭义的生殖之精,这个精是指广义的肾所藏的精,既有生殖之精也有五脏六腑之精,是指肾所藏的精而言。我们讲肾所藏精的生理功能,第一个讲人的生长壮老已,是伴随着精气的不充盛——比较充盛——充盛,而后逐渐衰少乃至于绝竭,是伴随着这样一个运动,精气的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反映出来生长状老已的生命历程。就这个意义说,精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三)生髓化血,是指精能够生髓,髓化血而言,我们在前面讲血液的生成过程中已经讲到。根据这样一个原理,中医学又得出一个结论叫精血同源。又根据精血同源这样一个原理或者这样一个理论,中医学在治疗血液疾病的时候,就是血液生成障碍的时候,除了从脾入手之外,又有从肾入手,采用补肾填精的方法来治疗血虚。比如当前我们中医学对于贫血,对再障的治疗,一、从脾入手;二、从肾入手。(四)濡润脏腑,濡润脏腑就是对脏腑提供营养的作用。所以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精包括了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这些精微物质,人出生以后,都储藏在肾。储藏在肾,当机体活动需要的时候,又由肾及时输送出去,叫做疏泄以时。肾主闭藏要藏精,保存肾有足够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旦生命活动需要,它又疏泄以时,及时的疏泄出去,供给全身各个脏腑生理活动的需要。就这个意义讲,它有濡润脏腑的功能,为各个脏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保证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表现为第二点,使五脏六腑之精产生,源源不断的产生,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

  讲第四节,讲津液。津液是气血精津液之一,换句话说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一、讲津液的基本概念。在中医理论当中,津液的含义,内涵,换句话从中医来说它有两个义项,我们在这里规定它的含义:一个是津液的本义,津液的本义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大家注意,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从《诸病源候论》开始,就这样定义。它除了指人的一切正常体液之外,还包括代谢产物,汙和尿也属于津液的范围。所以中医学又称膀胱为津液之腑,称茎垂、阴茎为津液之道,汗、尿、泪这些都属于津液范畴,特别是汗和尿,那么汗和尿指代谢产物而言,这是它的本来意义。我们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之上,主要是指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就把本义里面的代谢产物分离出去了,就是说把津液本义的外延进一步缩小。泛指一切体液,本义里面取它这个义项作为我们津液的今义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同学们记住的,是津液的现代意义,就是现今意义,不使用它的本义。那么这样来定义津液的含义,来对津液进行定义,是否是矛盾的呢?是否是概念有歧义呢?请同学们注意,科学概念它是随着人们的认识,科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就是对任何一个概念下定义,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个动态变化的,这是一。第二、随着科学的发展,虽然同一个相同的语言符号,可以表达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典的科学术语,它的内涵,随着科学的发展,那么后世可以把经典的表述概念的文字符号,仅仅取文字符号,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就它的定义,重新加以定义,这是科学发展规律的必然现象。这也是从正确理解中医学概念,必须掌握的一个思想,它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今后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定义今义,这样来表述,那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对津液的认识不断的深化,那么这个定义也要不断的发生变化。打出这个示意图,是从本义,总体来说包括了本义。第二、把它的本义,汗尿去掉,就是今义。记住,重点记住今义,其次了解它的本义。中医注意在理论上常常又把津和液两者区别开来,认识它。津液本来是用两个汉字作一个科学术语出现的。那么在理论上中医历代文献又常常将津和液把它区别开来。它俩的联系,它俩共同的基础是什么呢?它们两个同源于水谷精微,都靠脾胃所化生,这一点是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根据它们的性状、分布和阴阳属性,又把津和液加以区别。从性状上看,津,轻清稀薄,流动性大;而液,浊重稠粘,流动性小。分布,津主要分布在皮肤孔窍之间;而液灌注到关节和颅腔等处。三、作用,津它主要是滋润肌肉皮肤孔窍;而液它的作用是滑利关节,补益脑髓。就阴阳讲,津属阳,液属阴。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我们现在应用它的时候常常是津液并称,不作严格的划分,这从理论上按照阴阳这个概念,把津和液作这样的联系和区别。从性状、分布、作用、属性将二者区别开来,它们同源于水谷精微,都靠脾胃所化生,津和液两者还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它们的联系。性状、分布、作用、属性二者还有一定的区别。在掌握的时候,主要掌握津液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现代中医理论,津和液一般不作严格的区分。这节课到这里。

第35 讲 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 气与血的关系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血和津液的概念、血的生成及其机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我们接着往下讲津液的生成。要求同学们记住津液,就是现代意义的津液的含义,津液的本义作一般的了解。

二、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饮食水谷,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生成过程,依赖五脏的整体调节,就是靠脏腑生理功能整体调节,才能完成这样一个生理过程。其中以脾、胃为主,由小肠、大肠等脏腑来完成,通过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最终形成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也就是说津液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的物质基础,通过五脏的整体调节,以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为主,完成由饮食水谷化生津液的过程。津液生成的必要条件:一、饮食水谷的饮,我们称之为水饮要充足。二、脏腑功能要正常。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在这里讲津液,前面在讲水液代谢,在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都屡次提到人体的水液,人体的津液,实际上津液是在饮食水谷的运化过程中与水谷精微同时产生的。

  (二)津液的输布。我们在前面讲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讲到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一靠五脏整体调节,二其中以肺、脾、肾为主。调节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津液的调节过程。下面具体讲津液是怎样进行输布的。根据上面我们复习水液代谢的调节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津液的输布是由肺、脾、肾、心、肝、三焦等脏腑综合作用而完成的,它为什么省略了大肠、小肠呢?我们前面在讲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生理功能里提到,中医学把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它们的功能都囊括在脾的功能之下。所以我们强调是以肺、脾、肾为主。而三焦是作为一个孤脏,是作为水液运行的通道而出现的。具体输布的机制:(1)靠脾运化水液,通过升清转输作用将津液输布到全身去。(2)依靠肺主行水的作用,通过宣发肃降保证水道通调,完成津液的输布的。(3)肾主水液的作用,依靠肾蒸腾气化作用,作为全身津液输布的一个根本,来调节人体的津液的平衡。(4)肝主疏泄的功能。我们在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讲到肝能够疏通水道,调节水液代谢,肝主疏泄通过调畅气机,使三焦水道通畅,称之为气行则水行,保证三焦水道通畅,来参与津液的输布。而三焦是水液的通道,被称为决渎之官,在肺、脾、肾三脏为主的五脏系统调节下,水液正常输布必须有一个通道,它的通道就是三焦。只有以肺、脾、肾为主的脏腑功能正常,这个三焦的通道才能畅行无阻,保证它执行决渎的作用。除此之外,心通过心主血脉,也参与了津液的输布。因为血,它的化生其中一个机制,是由津液化生为血。换句话说,津液是构成血液的一个重要成分。换而言之,血液当中有津液。那么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使津液同血一起运行于脉中,输布到全身。这就是津液输布的机制,是通过以肺、脾、肾为主的五脏系统整体调节的结果。

(三)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就参与调节的脏腑而言,以肺、脾、肾、膀胱、大肠为主。排泄的方式,一通过呼吸排出去,二通过汗排出去,三通过尿排出去,四通过大便排出去。虽然我们指出津液的排泄是由肺、肾、膀胱、大肠、脾等,同学们在掌握的时候,要把津液的排泄,前面讲津液的输布,要和水液代谢调节联系起来,一并来认识。那么津液的排泄也是同样道理,一定是在掌握了水液代谢的调节机制的基础上,来理解津液的排泄。那么肺、脾、肾为主,我们这里着重从它的代谢产物看,它和哪些脏器有关。它是五脏系统的整体调节,通过它的代谢产物来理解和哪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这个示意图就是津液输布排泄示意图。(1)我们看呼吸,通过呼吸排出水液——津液;通过汗排出津液;通过尿(排出)津液;通过大便排出津液。肺,通过肺主行水的作用,通过它的宣发作用,把津液输布到全身。通过宣发卫气,使皮肤的汗孔,最终代谢产物,以汗的形式排泄出去。这个汗孔又叫气门,它要通过呼吸来调节,就是说通过呼吸道和汗液来排泄代谢产物。尿是津液排泄的主要产物,也就是说尿液的排泄标志着津液的排泄。用现代语言,讲尿是一个指标,津液排泄的指标。尿是怎么形成的?是靠肺、脾、肾三脏,以这三脏为主完成津液的输布过程,最终代谢产物,由肾到膀胱,形成尿液。最后一个(津液排出的)指标,也就是排泄方式,通过大便来完成。水饮经口到达胃以后,通过胃受纳腐熟,我们前面讲是胃受纳腐熟以后到脾,靠脾的运化水液,运化水谷精微来完成的。在中医理论当中,小肠、大肠的功能隶属于脾之下,属于脾运化范畴。那么小肠和大肠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换句话说参与津液代谢的调节,是通过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来实施的。那么最终通过大肠主津的作用,再一次的对水液,大肠所包含的水液、津液进行代谢。把对机体有用的那部分称之为津液,重新回到体内进行利用,最终形成粪便,这里面包括水液的代谢产物。所以说津液的排泄形式,通过呼吸、汗、尿、大便来完成的。到此,我们讲了水液代谢的调节过程和机制,讲了津液代谢的过程和机制,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把两者统一起来,但是又要区别开来。生成主要是哪些脏腑参与?输布通过哪些脏腑,什么机制来完成的?排泄主要依赖哪些脏腑,通过什么机制来完成?这两者具有共同的地方,每个脏腑在具体调节津液代谢过程中通过哪个功能,哪一个环节来参与的。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下面讲津液的生理功能。(一)津液作为人体正常的水液,对人体有滋润、营养作用,怎样来理解呢?从宏观上同学们用阴阳的观点来理解它,津液同属阴液的范畴,人要脏腑正常,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阴阳和合。这个阴,这个范畴,作为具体物质来说,我们前面讲过血,这里讲的阴液都属于阴的范畴。就这个意义讲,脏腑的阴要和脏腑的阳处于和合状态。具体物质形态,精、血和津液,所以说它们有滋润濡养脏的作用。(二)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前面讲过,津液是化生血液的成分之一。津液进入血中,通过什么机制完成的呢?前面讲过是通过心和肺来完成的。将来同学们在学习《经络学》的时候,在《经络学》中会讲到“津液通过孙络渗于血脉之中”,有这么一句话,“通过孙络渗于血脉之中”。将来在学习《经络学》的时候,学习临床课,学习《针灸学》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我们这里只要求同学们知道,津液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就可以了。就这个意义讲它化生血液。(三)能够调节体内的阴阳,也调节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我们前面讲滋润濡养作用,作为阴液,津液。讲过血液,它们都属于脏腑之阴,人体之阴的范畴。人体必须是阴阳和合,那就是说保持人体的阴阳匀平,通过具体物质津液和血液的参与。那么津液呢?通过化生血液和发挥它自身的作用来参与调节,就这个意义讲,它调节体内的阴阳。津液还有调节人体内外阴阳平衡的作用。我们前面讲五脏四时相通应的原理的时候,反复强调一句话,“人体脏腑的阴阳要与四时的阴阳相通融”。在讲整体观念的时候,又讲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人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与外界环境阴阳消长变化相一致。我们在这里讲津液的功能,它不仅能够调节人体的自身的阴阳平衡,它还能够调节机体和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比如汗,人体通过卫气肌表的汗的作用,人机体在四季过程中,随着气候的温暖的变化,常常以汗,甚至汗和尿排泄的多寡,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机体与环境的阴阳平衡。同学们都知道,人们在夏季的时候容易出汗,而到冬季的时候,容易少汗。那么机体通过汗液的形式,来调节机体内的阴阳与夏、冬外界的阴阳的平衡状态。就这个意义说津液不仅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也参与调节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四)它有排泄体内代谢产物的作用。我们前面在讲津液的排泄方式的时候,浊气,呼吸道 吸清呼浊,呼出浊气——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之一。汗、尿、大便,都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所以津液的作用还把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就是最终的代谢产物以液体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也是津液的一个作用。除此以外,将来我们在讲气血津液关系的时候,还会讲到,津液还有一功能,叫津能载气。就是人体之气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是以血为载体,也要以津液为载体。这个功能将来我们在讲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再进一步讲述。如果把那一节学完了,最后问同学们津液有哪些功能呢?一滋润濡养,二化生血液,三调节阴阳,四、排泄废物,五,津能载气。津液这节,主要是讲津液的概念,至于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要求同学们作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将水液代谢的过程一并起来,来加深对水液代谢调节过程的理解,其次掌握津液的生理功能。

四、五脏化液

最后学习一个概念,即第四个问题讲五脏化液,这就是从五脏整体调节这个角度来说的。那么一、要求同学们掌握定义。二、掌握几个判断。其一、五脏化液的概念,什么叫做五脏化液?首先讲一讲什么叫五液?在中医理论当中,五液,是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的统称。因为汗、涕、泪、涎、唾这五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是分别由五脏所化生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五脏化液,或者说叫做五脏化五液。具体言之,就是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这是第一、要求同学们掌握什么叫五液,什么叫做五脏化液,或者叫五脏化五液,掌握两个概念。其二、就五脏和五液的关系。我们定义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它的关系了,要求同学们记住五个判断,也就是五个原理。讲到这五个原理,就是“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在掌握这五个判断的时候,请同学们复习“五行学说”那一节对事物五行属性的分类。那么汗、涕、涎、泪、唾分别隶属于五脏系统,整体从事物属性分类的时候,那么这个结论就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记汗为心之液。说一说汗为心之液它的实践意义。(一)什么叫做汗?中医学认为汗是通过机体的阳气作用以后,由汗孔排出的液体。在《内经》里面有一个经典的结论叫“阳加于阴谓之汗”。我们用现代语言,在中医基础理论表述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作用从玄府排出的液体称之为汗,这是一。(二)汗是由津液化生而来,转化而来的,津液是构成血液的组成部分。就这个意义讲,血与汗、与津液有密切关系。先是血和津液有关,津液转化为汗。因此得出结论,汗与血发生关系。两者之间什么关系呢?它们同源于水谷精微,所以中医学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发汗过多就会损伤血液,在血液亏少这种病理情况下,尽管需要发汗,也要慎发汗。将来在讲气血津液的关系的时候再进一步来讲它的意义,在这里提示大家为什么要记住汗为心液这样一个原理,或者这样一个判断。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还有实践意义。理论上同学必须明确,为什么说汗为心之液?从津液、血汗之间的关系来得出结论,它有什么实践意义?涕为肺之液,涕是鼻内分泌的粘液,它有濡养鼻窍的作用。所以在肺发生病理变化的时候,会表现为涕分泌的改变,质和量的改变。所以我们在临床当中常常从五液的性状来判断肺的寒热虚实。涎为脾之液,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称做涎,它有保护清洁口腔的作用,有利于吞咽。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个涎液应该是量充足又不溢于口外。在异常情况下,常常会出现涎急剧的增加,甚至由口流出。根据涎和脾的关系,中医学就判断,脾胃的功能失常,在儿科里面,是一个独立疾病出现的,判断小儿的消化功能如何?有的小孩,用普通话说叫流口水,那么流口水的小孩中医说什么呢?叫做和脾胃功能有关。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呢?涎为脾之液。泪是眼正常的分泌物,它有滋润保护眼的功能,泪液的分泌既不应该多,也不应该少,性状既不稠又不稀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泪液的分泌异常,可以由此判断肝脏的功能如何。肝开窍于目,泪以养目,所以肝与泪发生关系,在生理、病理上发生关系。唾为肾之液,这是把唾液一分为二、中医在理论上分为涎分为唾,把涎归之于脾,唾归之于肾。前面讲涎的时候,唾液当中较清稀者,那么唾就是唾液当中较稠浊者。在理论上把它这样分。分别归属于两脏,它和涎同样具有相同的功能,保护口腔、参与吞咽和溶解食物。中医学把它放在肾里面,有什么意义呢?将来同学们学习《养生学》的时候讲保精固肾这种方法,按这个原则,根据调精学派的理论,采用保精护肾这样一种方法、原则进行养生的时候,常常有一个方法,吞咽津唾,自己吞津,唾液分泌出来以后然后咽下去,这个叫吞津。就《养生学》来说,吞津的作用只在养肾保肾精。将来在学习气功的时候,学《养生学》当中的气功学,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吞津,它有这样一个指导意义。在实践上,在中医临床实践当中,常常把涎和唾统一起来,就像我们刚才讲津液的时候,在理论上把两者分开来,在实践应用上中医学常常把两者统一起来,不再细分涎和唾。五脏化五液,要求同学们掌握什么叫五液、什么叫五脏化五液,然后记住五液和五脏的关系,记住这几个原理或者叫几个判断,同时它们的实践意义,作一般的了解。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下面讲气血津液的最后一节,即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本章开始就强调,气血精津液就生命物质而言,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又讲气血精津液五者本源于气,互相化生。已经讲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同一性,本源于气,本源于水谷精微。第三、我们分别讲了气血精津液它们的各自的主要物质来源,它们的生理功能,它们在生成运行过程中的五脏调节机制。通过这样几个方面又进一步来说明了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区别。前两者强调是它们的联系,后者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同学们学到这里应该从整体上,作为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命物质系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气血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这一节同学们重点掌握气血的关系,我们前面曾经提到,中医学用气血这个术语,作为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代称,常常就这个意义使用气血这两个字。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又常常从“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这个角度来强调,作为生命物质而言,强调气血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论证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所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气血的关系。气血的关系,包括哪些关系呢?一记住两个原理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作用的概称。气对血有什么作用呢?用中医一句话,就是一个判断说出来,表达出来叫气为血之帅。那么气为血之帅包括了哪些内涵呢?

(一)气能生血。怎样来理解气能生血?(1)气作为物质含义而言,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精、津液都是由它所化生的。就这个意义讲,气能生血。(2)就气,中医学者说这个气,人体之气它是精微物质,同时它又体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我们在讲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肝藏血的时候都讲到血液在体内的运行、在体内的化生要依赖于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够源源不断的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气能生血第二层意思,是从作为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的一个标准来理解的。就这两个意义来说气能生血。在这里进一步强调,对中医学的气不能仅仅理解为仅是物质,它的内涵仅有物质意义,它不具有生理功能的含义。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将来涉猎一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宇宙学的最新的前沿的知识。同学们都能讲出来波粒二象性,讲场。现代宇宙学提出一个概念叫暗物质,什么叫暗物质呢?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直接观察物质运动的所有手段和仪器,观察不到具体这个物质,这个粒子是中子、核子,还有是夸克啊?不知道,看不着,但是确能够通过仪器观测出来,直接看不到的结构所反映的功能效应,举这个例子只在帮助同学们联想如何来理解中医的这个气,似乎是中医的这个气非常不好理解。强调它是物质,你又强调考察它的时候又是着重从它的功能,从它产生的效应来考察。现代宇宙学的暗物质,拿暗物质这样一个定义也可以作一种类比,来帮助大家理解中医气这个概念,这是一、讲气能生血。

(二)气能行血,我们在讲气它有推动作用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它能够动推动血液的循环往复,营周不休的循行。气与血相比,气为阳、血为阴,阳气,血液循行要靠阳气的推动,从整体是这样来理解。那具体的机制要通过脏腑的功能来实现。把心作为血液循行的第一个动力,我们强调阳气充沛。肺呢?肺气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脾气呢?有统摄血液,保证血液不溢于脉外的作用。肝呢?肝的疏泄和藏血构成阴阳平衡,保证行使肝摄血的作用,使血不溢于脉外。而肾呢?肾阴肾阳为人体五脏系统中诸阴诸阳之本,保证五脏系统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才能行使行血的作用。严格来说五脏系统通过这些机制来参与行血的作用。把它再高度的概括称之为气能行血。狭义的解释就是气通过它的推动作用,来推动血液的循行。中医有一句话叫“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说“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和血强调是气的作用,大家注意强调气的动力作用。(三)气能摄血。气通过它的固摄作用,保证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具体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机制,我们讲了摄血的机制,脾统摄血液,不仅如此还讲到肝摄血。至少在五脏系统中,要记住这两脏器特别是脾直接的参与摄血作用,这是一。第二、气所以能发挥摄血的作用,具体来说也是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后面这句话强调这样一个理论,这样一个机制,旨在告诉我们出血性疾患不仅仅只责之于脾,或者是责之于脾和肝,和五脏的功能活动都相关。

大家学习到这里的时候,(1)每一种机制都是从五脏来调节的,体现中医的整体观的。它又特殊强调某一脏某一腑,在某个机制发挥什么作用,那就是说治疗又有所重点。用这样一个理论来体现了中医学的思想,在实践上也要体现这个思想。这样的话,把理论和实践才能统一起来。在这里面说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样三重含义,要求同学们牢牢记住。至于它的病理和治疗意义,仅供同学们参考,让同学们参考。今后在学习病机的时候,学治疗的时候还要进一步来理解。在这里这个表,旨在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这个理论解释病理现象时候有什么意义?在指导临床治疗的时候有什么意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生理旨在从理论上阐述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它们是怎样说明气化作用的,从道理说清楚。(2)讲这一个理论有什么意义?而且前面讲的是理论意义,后面强调的是实践意义。怎样用这样一个理论来解释病理现象呢?来指导临床对疾病的治疗?把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它也提示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第一步先把理论意义搞清楚,就是说部份搞清楚,中医怎么解释某一个原理?再简单点就是说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有什么用。学习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

气对血的关系,表现为生血、行血、摄血,而血对气的关系呢?概括为血为气之母。血对气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血能生气。就是说血和气它们有互相转化,相互化生,血还可以生气,血脉中运行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我们在讲气的组成部分的时候,它包括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从精那个角度讲,就包括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精气。换句话说后天生下来以后,在血液循行当中包括的五脏六腑的精气。那么血液里面含有五脏六腑的精气,我没有讲气,全身之气的生成,包括肺吸入的清气,脾胃的水谷精气,肾所藏的精气,那么这些精气都随着血的运行在全身运行。就这个意义说血能生气,就是血中含有水谷精微、含有营气、含有水谷精气、含有先天之气。就这个意义讲,讲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血对气而言,它能生气。把它概括再抽象出来,阴阳。就是阳化气,阴成形,两者是相互消长,相互化生的。用张景岳的话说本自互生,就是互相化生。讲气对血的时候,气能生血。本自互生。气能生血,讲气对血的化生作用。讲到这里面血对气它在生理学上称之为血能生气。它在生理上,血旺者气也盛。它体现了两者同时旺,就是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二)血能载气,一从阴阳学说来说,阴阳对立互根,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既对立又互根。两者强调的是,一者是阴液,在这里属血,说血有形而气无形,如果把它换成阴阳呢?那么阴静阳动,所以中医学认为气无形主动,阴有形主静。血有形则静。那么只有动靜统一、动静互涵才能保证气血运行正常。这两者,血和气相比较而言,强调血的静。只有处于宁静状态,和气相比较而言叫静,叫宁谧,血才能够在经脉当中正常循行,而不至于妄行于脉外。就这个意义讲,称血对气而言,血能载气,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血是气的载体。换言之,气必须依附于血液而循行,两者相即不离。最后记住一句,血能载气,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血是气的载体,这就是血为气之母它的含义。在中医文献当中,在传统上常常就讲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不讲生气的作用。按照现代的中医基础理论,我们从阴阳对立统一、阴阳匀平意味着健康这个角度,意味着阴平阳秘谓之平人这样一个理论依据,我们来看气和血的关系,血与气的关系。那么气和血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反映阴阳之间的关系。它有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的作用。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第36 讲 气与精、津液的关系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上一节我们讲了气和血的关系。高度概括起来,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要求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个原理,这是我们讲气、血、精、津液关系的重点。

二、气与精的关系

接着我们往下讲,讲(第)二、气与精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一点要记住:精之与气,本自互生,就是互相化生。那具体表现为两个过程:(一)气对精而言,气可化而为精;(二)精对气而言,精也能化而为气。把这两句话总结起来,叫本自互生。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就后天而言,都是水谷精微。但气与精这两者相比较,谁为主谁为从呢?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气是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当中最基本的、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化生而来的。就这个意义讲,中医理论强调“精乃气之子”,这(是)李东垣的话。那就是说,精是由气所派生的。(气)从逻辑上说是个大概念。而精呢,应该是气的下一个概念。从这个判断,这个原理,也可以从医学本身去理解管子这句话,说“精者,气之精也”,这是精与气的关系。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第三讲气与津液的关系。把“津液”换成一个字——“水”,就是“气和水”的关系。讲水,那么包括了有用和无用的(水)。这里面,津液(指)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一)气对津的关系,也就是气与津的关系,以气为主体。气与津的关系,它包括三个内涵:(1)气能生津。理解气能生津这样一个原理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将气和津液放在同一物质系统而言,气是化生津液的物质基础,说气是最本原的,称之为气能生津。这是在这里面讲第一点的机制,是强调气的物质基础。②要重视人体之气它具有功能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那么气通过什么机制来完成化生津液的作用呢?气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它们的作用,而五脏系统功能活动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输布排泄,才能保证体内有足够的津液。讲这两个机制,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处理气和津液之间关系的时候,在异常状态下,解释病理现象,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是一。其二、要注意从全身五脏系统功能这个角度来调节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异常,这再一次强调正确理解生命物质的概念。中医学的物质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这里面再一次强调,既从气作为生命物质系统的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这个角度,从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角度,来理解它们的关系。同时又不仅仅把气理解为是一个单纯的物质概念,有别于以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近代医学或者是现代医学,换句话说,西方的物质观。基于此,又强调人体之气,我们是通过功能活动来考察的。我们来考察在人的正常生命过程中,津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体现气是从功能来考察的,不是气到底是一个什么结构。这就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的。(2)气能行津。①我们理解气本身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推动全身的津液循环往复,营周不休,体现了气的推动作用。②气同样是通过它推动、促进作用,调节津液生成、输布、代谢的脏腑的功能而实现气能行津的作用。我们(在)讲肝脏的生理功能,讲到能够促进水液代谢里,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就是从气能行津来说的。(3)气能摄津。我们第一次提到气能摄津,是在脾气统摄血液,讲阴血这个角度说的。第二次(是)通过讲气的固摄作用,明确提出来,气具有固摄人体内液态物质不致妄失这样的作用。其三、同样的道理,从气作为全身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通过五脏功能活动维持正常状态下来调节人体内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来行使其气能摄津的作用。这是第一、气对津的作用。

(二)津对气的作用。如何来理解津对气的作用?(1)我们强调津能载气,津液是气的载体。为什么说津液是气的载体?这和我们前面讲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同样的道理。津液包括在血液之中,血能载气,津液是血液的正常组成部分,因此津也能载气。这是第一点。津对气的关系,(2)津能生气。为什么说津能生气呢?我们讲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津液包括在水谷精微之内,所有的精微物质统称为精微,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其中就包括津液在内。这是一。其次,从气、血、精、津液这个物质系统,我们首先就强调,既本于气又相互化生,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津对气的关系。一津能生气,二津能载气,重点记津能载气。那么气与津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从逻辑上、从它们的关系上,与它相似。你看,气对血的关系,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把“血”换成“津”,就能生津、行津、摄津。“血为气之母”,我们讲血能生气,能载气;把“血”换成“津”,津能生气、载气。它的立论最基本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消长和转化。其中,津能载气,换成现代的语言,就是津液是气的载体,用这样一个原理来解释在病理情况下,剧烈的吐泻会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呢?病人就会出现精神萎靡,气短懒言,强调一个“气短”,把这个现象叫做什么呢?叫气虚,严重的叫气脱。根据这样一个原理,对前面我说的这个病理现象进行解释,中医对这个事实进行解释,又得出了一个结论,叫“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剧烈的吐下损失人体大量津液,一定会导致机体的气不足,气虚,那就告诫医生,在固摄津液的时候,也必须保护人体之气,单纯固摄津液是不可以的,这个道理同样实用于血和气的关系——血能载气。剧烈的、短期的大量出血,不仅损失了人体的血液,同时也损失了人体之气。根据这样一个事实,中医学在病理学上又提出一个概念,叫气随血脱,把这个“血”换成“液”字,气随液脱,出现两个病理学的概念。将来在(学)病机的时候进一步讲,在这里旨在提示,我们这里讲它的理论意义,这个理论意义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在病理上有啥作用?在治疗上有啥作用?在病理上、治疗上的实践意义,将在病机当中,治疗最后一章,治疗原则里面去进一步来讲述。将来同学们在学《方剂》、《中药》的时候,通过药和方来进一步来理解我们上述讲的原理。

到此为止,我们讲授了气、血、精、津液这一章。气、血、精、津液,请同学们注意,是从生命物质系统这个角度讲,它们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从生命的形成到出生以后全部生命历程当中,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它们各扮演了什么角色。从它们的物质组成,从它们的运行和分布,从它们所表现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生命的基本物质。我们仅仅讲了气、血、精、津液,它们之间怎样从整体上统一起来,又各自地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与前面所学的脏象学说联系起来,通过已知的、学过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论述气、血、精、津液。与脏腑的关系:(1)都是在五脏整体调节下来发挥它们的作用。(2)气、血、精、津液分别在它们发挥生理功能的同时,又分别表达了、论述了每一脏每一腑在气、血、精、津液完成生命活动这个作用的时候,它们各自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为主,或者为次。关于血和津液的关系,就记住一句话,津血互生,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