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因为爱带来的伤害

 miyasa 2010-08-02

image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这是纪伯伦的《先知》里的语言。很显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际沟通差异不仅仅存在于50后和80后之间,在爱的名义下,每一代的父母和孩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伤痛。
  
 

  一巴掌深深打在了心里

  这一幕发生在欣然第一次高考落榜,1998年的夏天。
  冷峻的气氛瞬间纠结。令母亲如此怒不可遏的,并不是欣然落榜的成绩,而是她落榜的原因。消息是从隔壁班老师那里听来的。就像“父母皆祸害”小组对成员的描述,欣然妈妈正是一位老师,母亲就是欣然就读的那所高中的语文老师,母亲一直将小女儿视为自己的骄傲,带在身边严加看护。
  从旁人那里听到传闻,远比自己亲眼所见更让人心绪难平。“你知道吗?你女儿在偷偷地谈恋爱。”如同当头棒喝,母亲怔住了。显然,早恋的后果是女儿的成绩直线下滑,最终造成了高考落榜。雪上加霜,母亲又从其他老师听来了这样的说法,几天来的疑惑还有忍耐,终于在放榜后的第四天,如决堤的洪水一样爆发了。
  回到家里,母亲终于忍不住质询欣然:“你们俩必须断,你现在赶紧安心复习功课,明年再考。”“不,我喜欢他。”欣然第一次这么直接地拒绝了母亲的要求。母亲怒不可遏,重重地掴在了欣然(化名)脸上,顿时她的鼻子有点热,一股温热伴着点点猩红渗了出来。这是母亲第一次打她,欣然永远也忘不掉。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欣然几乎都是在母亲的监视之下参加功课补习的。而时间的推移也消弭了初恋的所有滋味。在母亲的安排之下,第二年,欣然遵循了母亲的老路,考入了辽宁一所师范院校。
  初恋的夭折,母亲的一巴掌深深地刻在了欣然的心里。母亲的冷漠,还是让她有点后怕。有时,欣然也在想,母亲干嘛顶着“超生”的罪名,一定让她来到这个世上。
  小时候欣然一直都是在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家躲来躲去,致使她从小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自己可能是家里多余的成员,更何况,“我侥幸活在这个世上,也是因为母亲想要一个男孩。”直到5岁,欣然才被报上了户口,名正言顺地住进了这个家。而这种想法,每到和母亲赌气,心里都会变得很刺痛,有点恨母亲,甚至有种冲动逃离这个家。
  因为母亲是老师,欣然总是被迫在家属大院里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学习成绩要优秀,来衬托母亲教育子女的成绩“卓著”。“从小到大,样样事情都是她来帮我做决定,她说行的就行,她说不行的就一定不行,我自己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凡事都是要听她的,顺着她的意愿,我好像一直在为她而活。”

  拒绝被安排,为自己而活

  刚进大学,欣然痛痛快快地谈了一场恋爱,与其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不如说是在向母亲宣战,告别内心曾经的阴霾。用她的话来说,“愈挫愈勇,哪里跌倒就在原地爬起来。”
  毕业后的落脚点,这一次,欣然又一次的拒绝了母亲的安排。母亲倾向于她回老家工作,家里衣食无忧,女儿避免奔波在外,可以少吃一点苦头,甚至工作也可以安置在她所在的学校享受家属优待。可是女儿不要,在一次师范院校的招聘会上,女儿毅然决然地把自己丢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岛五指山,在一所高校里做起了教书匠。从东北到海南五指山,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因为所在的院校就在红色老区,教学设施和条件,比起在家坐享其成真是差远了。可是,欣然却因此窃喜,觉得这样的生活再辛苦也值得,“至少我可以为自己而活,离她远一点。”女儿和母亲的关系还是有点水土不服,暗自较劲。
  距离绝不会成为母亲想操控女儿未来的障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虽然隔着千山万水,母亲又开始操起心了。女大当嫁,母亲开始担心起小女儿的终身幸福。欣然这次欣然地告诉了母亲,她有男朋友了。得知女儿在学校里交了男朋友,对方也是大学老师,母亲便央求女儿快些带着男朋友来家里看看。未来女婿不远万里来到了“丈母娘”的面前,未来丈母娘的脸色却好不到哪去。欣然的男友个头不高,人长得不帅,父母也只是海南当地的一般农民,家里有三个儿子。母亲便向女儿偷偷地使了几个眼色,欣然全然当作未知。
  虽然欣然也很了解母亲的言外之意,但是她宁可装糊涂。“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只能尊重自己的选择,不想听她的。”
  转眼,六年一晃而过。如今,欣然和母亲的关系很微妙,母亲的专制独断也收敛了许多,或许女儿大了,总归是要让她独立单飞的,而欣然也不会向以往那样刻意去违背母亲的心愿,“看到她头上日渐增多的白发,我就不想再和她争了。而且我也越来越能理解她的想法,她希望我能够实现她那些未了心愿,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双方似乎都坚持着心底的某种准则,为此,都不轻易地越过雷池一步。

  给予爱却不能给予思想

  欣然的母亲告诉记者,两个女儿当中,其实,她最宠爱的仍是小女儿。“在她5岁之前,因为担心处罚,她的童年都是在外婆,奶奶家度过的,我没能像大女儿一样,见证她成长的全过程,为此我特别愧疚,总觉得是我们大人的决定,让她的童年并不那样完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所以当她回到我身边之后,我更希望加倍地补偿。疼爱她,给她比姐姐更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她的需求,希望她能够比姐姐更出色。”
  而在欣然18岁时,那一记打在女儿脸上的巴掌,疼在了女儿的脸上,也疼在她的心里。这是女儿从小到大,她第一次这么用力地“制裁”女儿,她希望这一巴掌能把女儿打醒,让她奋力前冲,越过那些人生道路上幽暗的犄角旮旯。
  作为一位教书育人为业的书匠,欣然妈妈比任何人都希望女儿能够成材。“成材的目标有多种,我倒是没有想过她去做一个多么伟大的人,获得多高的成就,我只希望她能够幸福”。
  翻开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有篇小诗是送给孩子的,她很喜欢:“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可是欣然的母亲坦言,这么多年来,自己却经常因为爱,而做不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