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力发展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norwoods 2010-08-03
大力发展榆林现代特色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8-7-17 16:45:00     榆林日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总体部署

  (一)构建“四区一带”产业布局

  一是特色林果区:以沿黄土石山区和南部丘陵15度以上陡坡区为主,重点发展红枣、蚕桑、小杂果产业,面积300万亩左右;二是旱作农业区:以南部丘陵沟壑15度以下缓坡为主,重点发展小杂粮、杂果和黄芪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面积350万亩左右;三是特色种植业区。以定边、靖边西部白于山区和各大河、川沿岸为主,重点发展优质马铃薯、油料、荞麦和外向型无公害蔬菜产业,面积350万亩左右;四是特色草畜区。以长城沿线北部风沙滩地为主,重点发展舍饲养畜和优质农作物良种繁育等产业,面积500万亩左右;五是农副产品加工带。以210国道为主,以绥德为中心,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产品运输业。

  (二)建设六大特色产业

  马铃薯 我市是全国和全省的马铃薯主产区和优势产区之一,商品性状好、品质优。目前我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近300万亩,分别占到全国、全省的5%和60%。2007年全市马铃薯产量300万吨。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区为重点,推广高淀粉、菜用、加工、早熟不同用途的脱毒马铃薯,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到2010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要由目前的300万亩扩展到500万亩,总产达到750万吨,产值由20亿元提高到50亿元。

    玉 米 我市地处玉米高产带,产量高、品质优,发展玉米产业优势明显,玉米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据半壁江山。特别是北部风沙草滩区光照充足、排灌方便,是全国、全省知名的春玉米生产基地和杂交玉米制种基地。2007年全市玉米总产73万吨。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在长城沿线的靖边、定边、榆阳等县区推广高产品种和丰产技术,推进玉米产业发展。到2010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由目前的160万亩扩展到200万亩。

    羊 子 榆林是全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以羊子为主的畜牧业是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是:继续以长城沿线的靖边、定边、横山、榆阳、神木等县区为重点,加强草产业建设,发展舍饲养羊,全力抓好绒山羊和肉羊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市羊子饲养规模由目前的826万只发展到1000万只。

    红 枣 我市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优质红枣产区之一,是中国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全市红枣栽植面积达到170万亩,年产鲜枣20至30万吨,年产值7.2亿元,“陕北红枣”品牌已经形成。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以黄河沿岸的清涧、佳县、神木、吴堡等县区为重点,继续扩大栽植面积,积极发展有机红枣,提升红枣产业发展水平。到2010年,全市红枣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年产鲜枣40至50万吨。

    小杂粮 我市是陕西乃至全国小杂粮主要出口基地之一,小杂粮品种多、质量好,种植面积大,目前已达到320万亩,是榆林的主要创汇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以南部丘陵沟壑旱地为主,以提高品质和精深加工为重点,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10年,全市小杂粮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建成以绿豆、杂豆、荞麦为主的名优小杂粮生产基地255万亩,总产达到44万吨,商品转化率达到85%。

    大漠蔬菜 我市地域广阔、光照强、温差大、阴天少,水质好,污染轻,是省上确定的三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有12类、55种、550个品种,总产量76万吨。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以榆阳、靖边、定边、绥德、清涧、米脂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农业和蔬菜产业,推广温室栽培等高效农业技术,引进精、细、特优良品种,以长城沿线为重点建设外向型无公害蔬菜,以榆阳区和210国道为重点发展特色瓜菜基地,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由目前的32万亩发展到100万亩,年产量300万吨。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到2010年,马铃薯、玉米、红枣、小杂粮、大漠蔬菜等五大特色产业面积发展到1320万亩,羊子存栏1000万只,把榆林建成全国马铃薯和红枣产业第一大市,全国春玉米和小杂粮优质高产区,陕西省羊子和蔬菜生产基地。

  特色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特色产业。培育100家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75家,以大中型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5%。在完善现有市场基础上,根据特色产业布局,在清涧、绥德、靖边、定边等县建立红枣、小杂粮、马铃薯、大漠蔬菜等4个大型产地批发市场,健全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商品率达到70%。

    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名优品牌,使大明绿豆、三边荞麦、陕北羊绒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榆林薯业、陕北红枣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大漠蔬菜、地方名优小杂果、榆林种业、黄芪成为全省知名品牌。

  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六大机制六项举措

    一是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政府强力推进。我市成立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六个产业推进工作组,形成“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套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有利于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的体制保障。工作中做到“六个一体”,即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做到工农一体、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做到城乡一体、通过一二三产互动做到三产一体、通过捆绑涉农资金做到资金一体、通过基地生产、企业加工、市场营销做到产加销一体、通过狠抓科技投入做到产学研一体。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以及户籍管理、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一体化运作,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调整农业结构、整合乡村布局上解放思想,集中投资建设有条件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乡村,集中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大户和农业庄园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协调发展。

    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形成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五个三”财政支农政策要求,坚持公共财政“四个倾斜”,切实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确保我市今年对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投入明显高于去年。

    四是创新保障机制,打造农民增收平台。构建“三农”政策、投融资、农业保险“三大体系”,建立农民增收平台,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政策保障体系方面,从2008年起,市县区财政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支出必须占到同级财政支出的30%以上,新增财政收入的30%主要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保险体系方面,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大力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今年在清涧、佳县、吴堡开展红枣保险。市县两级财政每年从预算中留出一部分农业风险基金,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进行保费补贴。投融资保障体系方面,今年要尽快开展农业政策性担保业务,加快建立支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今后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政策性补贴。对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通过市场化的融资体系来解决。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担保基金、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采取财政贴息等办法,为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战场在农村。抓“三农”工作必须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干部要下去,民意要上来。增强党和政府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共建和谐的能力。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逐步健全并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客观评定各地抓现代特色农业的成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与干部提拔使用直接挂钩,明确奖罚,推动工作。

    六是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农村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组织基础。深入推进以城乡联建,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城乡联选,创新基层干部选任方式;城乡联抓,创新农民党员发展工作;城乡联管,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城乡联带,创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城乡联动,创新基层组织互帮互动机制的“六联六创”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

    任务 从2006年起,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要求,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试点示范。从2006至2010年,每年实施100个试点示范村建设。到2010年,完成20%村庄改造建设任务。全市启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行动,按照城郊工矿村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公路沿线村重点推进专业化、产业化,风沙草滩村重点推进集约化、园林化,丘陵沟壑村重点推进特色化、生态化“四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二阶段:重点突破。从2011至2015年,对规划保留的村庄全面进行整治,按照拆迁新建、整理改建、梳理改造和环境整治等不同的建设模式,以小城镇、中心村为纽带,突出村庄建设集约化、环境整治生态化、管理服务社区化三个重点,连线成片,整体推进。力争完成60%的村庄改造建设任务;第三阶段:改造提高。从2016至2020年,对人口稀少、偏远落后、居住条件较差的其余村进行搬迁改造建设,完善提高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成果,使60%以上的村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其余村面貌有较大改善,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阶段性任务。

    目标 “生产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每个创建村重点发展一项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0年主要农产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50万吨左右。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70万吨,农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生活宽裕”。农民稳定增收机制基本形成,农户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民生问题明显进步。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到2020年达到1万元。“乡风文明”。农民法律意识增强,农村社会安定,村民乐观向上、诚信友爱、崇尚科学、文明礼貌的风尚基本形成,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多数青年农民能掌握1-2门适用技术,逐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0年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村容整洁”。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饮水安全、生态良好、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沼气普及。到2010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电;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管理民主”。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执行较好,农村各项民主制度健全,农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参政议政能力得到提升。

    标准 新农村示范村要做到“六个一”:制定一个合理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节约用地的原则,对每个村庄的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文教卫生、生态环境等进行合理规划。发展一个特色产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实行一村一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形成一批特色村、专业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一批改造工程。推进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等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一个公共村场。坚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根据农民居住与活动的特点,建设一个方便村民开展健康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场所。营造一个干净环境。坚持整治环境卫生,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建立健全清洁卫生制度,营造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种上一片成阴绿树。实施“三个百树”工程,充分利用村道村场、房前屋后和其他空地,多种花果树木,保护好原有树木树林,营造大批绿色生态村庄。

    布局 全市建设样板村30个,示范村106个,中心村1082个。沿“人”字型工业走廊建设565个园区服务型新农村;沿公路交通干线建设356个物流商贸型新农村;沿河流川道建设161个生态型新农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