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土楼

 wuqingliushui 2010-08-03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专家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申遗成功的“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世界遗产网公布的“福建土楼”的申报简介中这样写道,“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据估计,永定县有2万多座,南靖县有1.5万多座,平和县、漳浦县、诏安县、华安县等,也各自有千座有余。土楼的出现,缘为千百年前,在蛮荒、动乱的年代,客家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落脚福建境内,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客家人用当地生土、砂石、竹木,将他们的房子夯筑成一个浑然一体、精巧奇特的庞大建筑,兼具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是他们生存居住的理想"乐园"。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中国“福建土楼”的奇特之处,恰恰蕴含在一种平实的、平民的生活之中。“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文化繁荣,相处和谐,是客家人族聚生活形态的“活”标本。其中永定县有40多万人,大部分还生活在23000多座土楼中;土楼已经通上了水、电、煤,使得土楼既满足了现代生活的便利,又完整地保留着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多座。永定土楼从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楼的大门是用十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户,有双层的外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入侵之敌。

土楼最高层处设有了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特独的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