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掌学

 凯丽1 2010-08-03

体表皮肤的生理作用

  手部解剖



  掌纹诊病,就是通过观察手掌的皮肤上纹理的变化,来判断体内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所以,了解皮肤的作用是此书的开篇。

皮肤做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最大的器官,参与全身的机能活动,以维持机体和外界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同时机体的异常情况也可在皮肤上反映出来,皮肤能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通过反射调节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屏障作用 皮肤一方面保护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中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等有害因素的损伤,另一方面防止组织内的各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的丧失。

  2. 感觉作用 皮肤内分布有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它们的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广泛地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以感知触、冷、温、痛、压、痒等各种感觉,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维护机体的健康。

  3. 调节体温作用 体温是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热量的表现,也是机体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和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重要组成部位,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立毛、排汗减少等形式来调节体温,也可以通过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等物理方式来散发热量。

  4. 吸收作用 皮肤具有通过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称为经皮吸收、渗透或透入,它对维护身体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现代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

  5. 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具有一定的分泌和排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皮脂腺排泄皮脂进行的。排汗具有散热降温、保护皮肤、排泄药物、代替肾脏部分功能等作用;皮脂具有形成皮表脂质膜、润泽毛发及皮肤的作用。

  以上所讲的是包裹我们全身的皮肤,当然也包括四块特殊的皮肤,手掌和脚掌上的皮肤。但是,这四块皮肤还有其自己的特点,正是这种特殊,使它们成了观察内脏变化的“窗口”。

手脚掌皮肤的独特特征

  手脚的掌面皮肤有较厚的角化层,皮下有较厚的脂肪垫,有许多垂直的纤维小梁,将皮肤与掌腱膜、腱鞘及指骨骨膜相连,使掌侧皮肤不易滑动,有利于捏、握动作。特别是手指末节皮肤的乳头层内,有十分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及感受器,所以手掌的感觉十分灵敏。

  手脚的背部皮肤较薄,皮下脂肪少,仅有一层疏松的蜂窝组织,有较大的移动性。特别是手背,在伸指时,手背皮肤可以捏住提起,但握拳时,皮肤拉紧,在掌指关节背面因张力增加而局部变白。手足指和手足掌的静脉及淋巴管经手足背回流,因此,手背和脚背是最容易肿胀的部位。

  手除作为外在肢体的组成部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外,在触觉方面,还担负着比任何皮肤区域都更丰富的感觉功能。

  它不仅是保护生命体的工具,还是人类感知陌生世界的先导,当人的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失去作用后,耳和手就最先去补充视觉丧失带给生命体的缺陷。手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功能的广泛性,表现在它与内在脏器的联系极为紧密。研究这一联系,首先应对手掌及掌部皮肤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下面我们专门讲手掌皮肤的四个独特特征。

  1. 手掌皮肤有汗腺而无汗毛

  手掌皮肤具有皮肤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无汗毛,这种皮肤现象,是掌部皮肤的重要特征之一。

  生长在掌心皮肤上的纹线,由于没有其他部位皮肤上的“孔”和“毳”毛的干扰而更能完整地反映自身发展状态,而手背上的皮肤、纹理,由于汗腺开孔很多,使皮肤形成网眼状,再有毳毛生长,皮肤纹理的直观度则变差了。另外,手背温度与体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则高于体表温度约0.2℃~0.8℃,它是掌侧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标,与人的情绪有关,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恐惧的时候手掌冰凉,激动的时候手掌出汗。拘谨的时候双手互相搓动,好像手发痒似的,愤怒的时候双手紧握等等,这些都是情绪在手上不能控制的反应,我们又称之为下意识的反应。这是由手掌同内在生理机制的相关性决定的。

  2. 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

  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丰富和密集,使得大量人体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在手掌中聚集。

  简单地讲,手掌中纹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区域,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深言之,细胞的分解代谢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表征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发展和萎缩,这样,凹与凸之间就形成新的皮纹沟脊。例如,当末梢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多余的脂肪颗粒就会被送到手掌上堆积,形成丘,它表明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是血脂偏高症。同时这种掌上形体的变化不久就将信息以纹路的形式表象在手掌中,也就是高血脂的纹形成了。

  3.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

  古人云:十指连心。根据解剖发现,手指的神经直接连着大脑,这说明手与脑、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手掌面皮肤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当我们用针刺的方法比较掌心和掌背的刺激反应时,便可清楚地感觉出这种差异。这种末梢神经的集中,还表现在手部的触觉强于人体的其他部位。当我们接触并需要了解某一物体时,无论何种族的人都会首先以手直接或者拿着工具去接触物体。手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这种丰富的末梢神经活动,是导致掌纹的生成变化的主要基础。

  4. 手部是经络穴位的集中区

  由于手上有六条经络通过,其中,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是起于手指而以心脏为终点的,所以中指、无名指、小指都与心脏有密切的联系。

手部骨骼

  桡腕关节由桡骨、舟状骨、月状肌及三角软骨盘构成,尺骨不直接参加,桡腕关节是个球窝关节,能作多轴向运动。

  腕掌关节中以拇指最重要,由大多角骨与第一掌骨基部构成,是鞍形关节,关节囊较松弛,可作拇指屈、伸、内收和外展,是拇指对掌一外展运动的主要关节。

  掌指关节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基部构成。拇指的掌骨头较扁平,动度不及其他掌指关节大。每个掌指关节由侧副韧带及掌侧韧带加强。两侧的侧副韧带由近背侧斜向远掌侧走行。关节屈指曲时韧带绷紧,关节较稳定,伸直时韧带松弛。伸指位固定可引起韧带挛缩致屈曲受限,故手部外伤时应屈曲位固定。指间关节只作屈伸运动,两侧也有副韧带加强。结构与掌指关节相同。掌指关节是手指运动的主要关节,伸直位或过伸位强直时,虽指间关节屈伸正常,也难以与拇指捏握,功能严重受限。若能屈曲到35° ~45°则可发挥指间关节作用,手功能大大改善。

  指骨,拇指为两节,其余各指均有三节指骨,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第一节指骨(近节指骨),第二节指骨(中节指骨),第三节指骨(末节指骨)。指骨也是小型长骨,每节指骨也分底、体、小头三部。近节指骨底为卵圆形凹陷的关节面,与掌骨小头相关节。小头的关节面呈滑车形式,称指骨滑车,与中节的指骨底相关节。末节指骨的远侧端稍膨大且粗糙,名甲粗隆。
手部肌肉分为三群: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共19块(条)。外侧群位于拇指侧,形成拇指侧隆起,称为“大鱼际”;内侧群位于小指侧,形成手掌小指侧隆起,称为“小鱼际”;中间群位于手掌中心。以上是关于手的内部肌肉,还有来自于前臂,止于掌骨或指骨的肌肉20余块,称为手的外部肌肉。手的肌肉组成比全身任何部位都多,都复杂,也正因为如此,手才能作各种精细的运动。

手部血管

  手部供血主要来自桡动脉、尺动脉及掌侧骨间动脉。尺动脉终支与桡动脉浅支构成掌浅弓,位于掌腱膜下、屈肌腱浅面。相继发出指总动脉及指固有动脉,是手指的主要供血来源。桡动脉终支从手背动脉穿过一、二掌骨间隙,进入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形成掌深弓,位于屈肌腱下,骨间肌浅面,发出细小掌心动脉与指总动脉吻合,参与手指供血。深、浅弓之间通过终末分支及掌心动脉等而相互交通。桡动脉穿过掌骨间隙后,发出拇主要动脉,供应拇指,示指的桡侧指动脉常由拇主要动脉发出。桡动脉在进入掌骨间隙前,发出第一掌骨背动脉共同供应虎口及示指背面皮肤,是示指背侧以瓣的轴心动脉。桡动脉在腕背部发出腕背支,与尺动脉腕背支及掌侧骨间动脉背侧支组成腕背侧动脉网,发出掌背动脉,供手指背侧循环。

  手部的静脉分深浅两层。手掌的深静脉多与动脉伴行,回流至尺、桡静脉或手背静脉网。手的浅静脉在背侧,远较深静脉重要,最后回流至头静脉及贵要静脉,是断指再植或拇(手)指再造的主要血液回流通道。由于手的毛细血管分布极为丰富,血液循环旺盛,所以,人类许多全身性生理病理现象都可以在手上观察出来。

手部神经

  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桡神经仅支配部分手背感觉。

手部的感觉神经分布

  正中神经在腕上发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桡侧及大鱼际部感觉,主干在掌长肌深面进入腕管,刚出腕横韧带就分出大鱼际肌支,支配在鱼际诸肌(拇内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头偶尔由尺神经支配)。正中神经出腕管后,相继发出感觉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

手部的运动神经分布

  尺神经在腕上分出一感觉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主干在豆状骨的桡侧进入尺神经管。在管内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靠桡侧,主要是感觉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深支是运动支,与尺动脉伴行,穿过小鱼际进入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间肌的浅面与掌深弓伴行,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及三、四蚓状肌,最后支配拇内收肌,偶尔支配拇短屈肌的深头。在腕部尺神经干内,深浅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经时,可按自然分束,分别吻合感觉、运动支。

  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有较多变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大鱼际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经终支支配。

手部穴位1

  中医学从形成的那一天就发现了手部的痛点和经络有关,并随着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中医逐渐分清了这些痛点和经络之间的联系,将痛点归入穴位,各归其经,通过经络联系内脏,形成了一整套针灸学理论。所以手掌上的穴位与内脏疾病的关系,是否可以通过刺激手部的穴位达到调整内脏的功能,这些都是掌纹医学的研究范畴。本书对于手部的穴位和掌纹的关系,做一个探讨,同时,试图通过对掌部穴位的观察、按压,来调整掌纹的变化,达到调整内脏功能的目的。

岐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经脉传注,经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手三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以上各经,根据清·杨济洲《针灸大成》的绘图如下。



  根据杨济洲的穴位图可以看出,清朝的针灸大家杨先生,手部所使用的穴位也不过二十余个。而且杨济洲在《针灸大成》的理论观点上,更侧重强调的是经络与内脏的关系,选择刺激某一个穴位,是根据经络走向和内脏的关系而定的,例如:“阳明之脉手大肠,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颐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鼽衄……”

  可见,穴位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可以触一穴而能动全身!

  我们在掌纹医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穴位和14条线;穴位和8种异常纹的关系,究竟是巧合,还是内脏的变化使这些穴位出现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皮肤的纹理发生了变化?内脏与掌纹,内脏与经络,内脏与穴位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我和你同样充满探索的冲动!

  在手掌上,和掌纹特别是掌纹中的病理纹有关的经络和穴位有:

手太阴肺经

  少商、鱼际、太渊,这三个穴顺序排列在手太阴肺经掌侧,是手太阴肺经的“井、荥、腧”三穴。临床用来治疗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失音、鼻衄、发热、昏迷、癫狂。腕臂痛、无脉症。

当这三个穴位所在的部位,也就是手太阴肺经在起点部位,出现:

  ●青白色者,多为慢性支气管炎。

  ●鲜红色者,多为咽喉部肿痛。

  ●色红赤者,易患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

  ●青黑色者,为肺气肿伴支气管扩张。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吸烟过多时,该部位有大片褐色沉淀斑块。



所以当你出现上述的掌部皮肤色泽的变化,首先要防范呼吸道的疾病,特别是儿童,经常对于这个部位进行揉搓,并按压这三个穴位,可以提高呼吸道的免疫力。

手部穴位2

  少冲、少府、神门这三个穴是手少阴心经的“井、荥、腧”穴位,临床用来治疗心痛、心烦、惊悸、高血压、胸胁痛等心胸病;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热病;阴痒、阴痛;痈疡;小指挛痛。

  由于手少阴心经穿过的主要是手掌上的八卦部位,所以这些八卦部位所代表的内脏疾病,就和这条经络关系很大。

  ●乾位有片状红晕,坎位色白发青,小指细弱,坤位隆起或凹陷者,易患膀胱或泌尿系统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这五个穴位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井、荥、腧、经、合”五穴。临床治疗的疾病主要是乳痛、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昏迷、热病等急症;头痛,目翳、目赤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黄疸;疟疾、颈颔肿、癫狂痫。

手太阳小肠经对应的是掌纹医学的坤位和兑位,而坤位正是观察乳腺的部位,也就是与后溪穴对应的手掌面的位置。而腕骨穴到阳谷穴这个从“经”到“合”的部位的对应手掌面刚好是掌纹医学用来观察8线的位置,8线的出现横切了这条“经合”之路,而8线在掌纹医学的观点看来,是和遗传基因有关的一条线,是否是它对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影响,导致了诸如糖尿病这类遗传疾病的显像呢?值得深究。

  8线所出现的区域正好是掌纹诊病的内分泌区,此区不仅可以观察出8线所代表的病状,还可以观察乳腺的情况。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这四个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井、荥、腧、经”四穴。主要治疗的疾病是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证;热病、中暑、疟疾;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消渴,口干。

  手背上的这四个穴位对应的掌纹医学上的部位是离位、1线、2线、4线和坎位。确实是三焦所代表的位置。它们所代表的疾病也和穴位所提示的疾病大相径庭。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这五个穴位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荥、腧、经、合”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牙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头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等;发热恶寒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急症、昏迷等。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以及嗜睡、手腕痛。

这些穴位都是在手掌的手背上,但是,根据针灸学的对应原则,在这些穴位的手掌面仍然可以找到纹理变化与内脏的反应点。特别是“合谷”这个穴位,对应的是震位,震位在掌纹医学理论中,代表的是脾胃的功能,而合谷穴,之所以称为“合谷”是含有“合百谷而入百脉”的意思。我们在长寿者的调查中,也发现震位的隆起或者塌陷是与寿命的长短息息相关的。见我著《王晨霞说寿》一书。

掌部穴位(手掌侧)

  四缝

  [穴位] 手部掌侧食指,中指,环指,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中点。

  [主治] 疳积,咳嗽,肠寄生虫症。

  十宣

  [穴位] 十指指端中央。

  [主治] 癫狂,癔病,休克,惊厥,吐泻。

  螺穴

  [穴位] 十指的指纹之螺纹中心。

  [主治] 咽痛,急慢性喉炎,扁桃体炎。

  小天心

  [穴位] 手掌侧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 实热,惊风,急喘,昏迷,尿闭。

掌部穴位(手背侧)

  一窝风

  [穴位] 手部背侧腕横纹中部。

  [主治] 伤寒感冒,腹痛池泻,急慢惊风。

  大骨空

  [穴位] 拇指背侧,指间关节中央中点。

  [主治] 目赤疼痛,吐泻鼻衄。

  小骨空

  [穴位] 小指背侧,第一指骨和第二指骨关节的中央。

  [主治] 耳聋目疾,指关节疼痛。

  外劳宫

  [穴位] 手背侧中部的第三、四掌骨之间。

  [主治] 疳积、脐风,手背及五指疾患。

  疟门

  [穴位] 手背侧的中指、环指的指掌关节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疟疾。

  八会

  [穴位] 手背侧的手腕桡侧腕横纹前两筋间下五分。

  [主治] 癫痫,精神病,腕部关节疾患。

  指掌

  [定位] 掌侧面中指与环指指掌关节之间,靠近中指。

  [主治] 精神病,癫痫,失眠。

手部穴位3

  三字穴

  [定位] 三字穴是由工字穴、阳字穴、永字穴三个穴位组成。工字穴在手背第二、三掌骨底相交处之上。阳字穴在手背第三、四掌骨底相交处之上。永字穴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底相交处之上。

  [主治] 外伤。工字穴主治头外伤、永字穴主治腰外伤。阳字穴主治胸外伤。两穴合治四肢外伤。

  八邪

  [定位] 手背侧五指的指蹼之间,第一掌骨头和第二掌骨头之间位置为大都,第二掌骨头和第三掌骨头之间位置为上都,第三掌骨头和第四掌骨头之间位置为中都,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头之间位置为下都。

  [主治] 手指发麻,头痛,项痛,咽痛,蛇咬伤。

  中泉

  [定位] 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主治] 掌中热,腹胀腹痛,胃脘疼痛,胸肋胀满,咳嗽气喘,心痛,目翳。

  中魁

  [定位] 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主治] 牙痛,鼻出血,噎嗝,反胃,呕吐,白癜风。

  腰痛点

  [定位] 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两穴,左右共四个穴位。

  [主治] 手背红肿疼痛,头痛,痰壅气促,急性腰扭伤,小儿急慢惊风。

  手针穴(手掌侧)

  咳喘点

  [位置] 手掌侧食指,中指指掌关节之间。

  [主治] 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牙痛点

  [位置] 手掌侧中指,环指指掌关节之间。

  [主治] 牙痛,咽痛,三叉神经痛。

  哮喘新穴

  [位置] 手掌侧环指,小指指掌关节之间。

  [主治] 哮喘、咳嗽。

  胃肠痛点

  [位置] 劳宫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 胃痛,腹痛,消化不良,蛔虫症。

  足根痛点

  [位置] 胃肠痛点与大陵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 足跟痛。

  扁桃体点

  [位置] 手掌侧第一掌骨尺侧中点。

  [主治] 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定惊点

  [位置] 手掌侧大小鱼际交接处之间。

  [主治] 高热之惊厥。

  胸痛点

  [位置] 拇指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胸部疼痛,胀满,吐泻,癫痫。

  眼痛点

  [位置] 拇指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眼部疼痛,迎风流泪。

  内踝痛点

  [位置] 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踝关节痛,活动障碍,肌肉扭伤。

  大肠点

  [位置] 掌侧,食指第一、二节指骨间横纹的中点。

  [主治] 大便秘结,少腹疼痛,大肠疾病。

  小肠点

  [位置] 掌侧,食指第二、三节指骨间横纹的中点。

  [主治] 腹部疼痛,消化不良,小肠疾病。

  心点

  [位置] 掌侧,中指第二、三指骨间横纹的中点。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血管等疾病。

  三焦点

  [位置] 掌侧,中指第一、二指骨间横纹的中点。

  [主治] 胸腔、腹腔、盆腔的气机疾病。

  急救点

  [位置] 背侧,中指甲距指甲缘7毫米左右。

  [主治] 昏迷。

  肝点

  [位置] 掌侧,环指第一、二节指骨间横纹的中点。

  [主治] 胁下疼痛,两胁胀满,食欲不振,肝胆疾病。

  脾点

  [位置] 在掌面大拇指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 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水肿。

  肺点

  [位置] 掌侧,环指第二、三节指骨间横纹的中点。

  [主治] 咳嗽、胸痛、喘息,呼吸道疾病。

  命门点

  [位置] 掌侧,小指第一、二指骨间横纹的中点。

  [主治] 性功能低下,子宫发育不良,生殖系统疾病。

  肾点

  [位置] 掌侧,小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 夜尿,尿频,泌尿系统疾病。

  疟疾点

  [位置] 在第一掌骨基底部与大多角骨之间的骨缝中,大鱼际桡侧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寒热往来,疟疾。

手部穴位4

  手针穴(手背侧)

坐骨神经痛点

  [位置] 背侧,第四、五指掌关节间,靠近第四指掌关节之处。

  [主治] 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臂疼痛。

  脊柱痛点

  [位置] 小指指掌关节心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腰扭伤,椎间盘脱出,腰肌劳损,尾骨痛,耳鸣,鼻塞。

  咽喉牙痛点

  [位置] 背侧,第三、四指掌关节之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

  [主治] 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扁桃体炎。

  头项痛点

  [位置] 背侧,第二、三指掌关节之间,靠近第二指掌关节处。

  [主治] 颈项扭伤,活动不利,落枕。

  腰痛点(两个)

  [位置] 背侧,手背腕横纹前5厘米。一个在第二伸指肌腱桡侧,一个在第四伸指肌腱尺侧。

  [主治] 腰痛,腰扭伤。

  落枕点

  [位置] 背侧,在头顶点和腰痛点的中间。

  [主治] 落枕。

  止痒点

  [位置] 背侧,在腕横纹上16毫米,手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因皮肤病及老年性疾病主生的瘁证。

  肩痛点

  [位置] 食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肩关节炎、肩凝、肩痛。

  前头痛点

  [位置] 食指第一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前头痛,胃肠疼痛,阑尾炎,膝关节扭伤,踝趾部关节疼痛。

  呃逆点

  [位置] 背侧,中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

  [主治] 胃气不降,饮食不下,呃逆。

  退热点

  [位置] 背侧,中指桡侧指蹼处。

  [主治] 发热,眼睛疾患。

  头顶痛点

  [位置] 中指第一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顶痛,神经性头痛。

  偏头痛点

  [位置] 环指第一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偏头痛,血管性头痛,胸胁痛,肝痛,胆道绞痛,胁神经痛,脾痛。

  会阴痛点

  [位置] 小指第一指关节赤白肉际处。

  [主治] 阴道痉挛,会阴抽缩,阴部疼痛。

  后头痛点

  [位置] 小指第二指关节白肉际处。

  [主治] 后头痛,项颈痛,扁桃腺炎,臂痛,面颊病,呃逆,胃气不下。

  踝点

  [位置] 在拇指桡侧,掌指关节赤白肉际处。

  [主治] 踝关节扭伤、疼痛。

  上合谷

  [位置]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部结合前凹陷中。

  [主治] 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月经不调。

  颈中

  [位置] 在手背大拇指中线上,第一节指骨中点处。

  [主治] 落枕,颈项强痛。

  肺点

  [位置] 在手背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处。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牙痛,腹痛,胃痛,食欲不振,癫狂,牙龈溃烂。

  耳点

  [位置] 在手背食指掌指关节骨尖中央,微握拳取之。

  [主治] 耳鸣,耳聋。

  升压点

  [位置] 腕痛横纹与中指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低血压,眩晕。

  腰肌点

  [位置] 位于手背第三、四掌骨间,第三、四掌指关节上2.5寸处。

  [主治] 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各种腰痛。

  腹泻点

  [位置] 在手背第三、四掌骨间,第三、四

  掌指关节上1寸处。

  [主治] 腹泻,腹痛,腹胀,痢疾。

  止血点

  [位置] 在手痛无名指中线与腕背横纹的交

  点处。

  [主治] 各种出血性病症,踝关节扭伤。

手部穴位5

  手部全息穴位

手部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

  头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小头桡侧。

  [主治] 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急结膜炎及头面、眼、鼻、口、牙、脑等部位疾病。

  颈肩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远心端桡侧,头穴与上肢穴之间。

  [主治] 头肩、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食管上段等部位的疾病。

  上肢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远心端桡侧,颈肩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 肩、上肢、肘、腕、手及食管中段的疾病。

  心肺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远心端桡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 心、肺、胸、乳房、气管下段、食管下段及背部疾病。

  肝胆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 肝胆疾病。

  脾胃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 脾、胃及胰脏疾患。

  十二指肠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中段横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 十二指肠及结肠右曲部疾患。

  腰腹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近心端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 腰扭伤,腰腿痛,大肠与小肠疾病。

  肾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近心端桡侧,脾胃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 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病。

  下腹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近心端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

  [主治] 下腹部、骶尾部、子宫、膀胱、结肠、直肠、阑尾、卵巢、阴道、睾丸、尿道、肛门等部位疾病。

腿穴

  [位置] 在第二掌骨体近端桡侧,下腹穴与足穴之间。

  [主治] 臀部、股部、膝关节等下肢的疾病。

  足穴

  [位置] 在第二掌基底部桡侧,第一、二掌骨

  侧近拇指侧的交点处。

  [主治] 足、踝部疾病。

  手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穴位

  头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小头尺侧。

  [主治] 头面部及眼、耳、鼻、口腔等的疾病。

  头肩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体远心端尺侧,头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 肩周炎,肩部扭伤,落枕,颈椎病等。

  心肺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体远心端尺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肺、气管及胸背部疾病。

  肝胆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体远心端尺侧,心肺穴与脾胃穴之间。

  [主治] 肝胆疾病。

  脾胃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脾、胃、肌肉疾病。

  肾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体近心端尺侧,脾胃穴与生殖连线的近脾胃穴1/3处。

  [主治] 肾、膀胱及生殖系统疾病。

  脐周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体近心端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的近生殖穴1/3处。

  [主治] 结肠炎、小肠炎、腰扭伤等。

  生殖穴

  [位置] 在第五掌骨基底部尺侧。

  [主治] 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

掌纹的生成

  掌纹的生成与手部神经系统

  掌纹生成和手部神经系统发育是有关的。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手的神经反应直接传到大脑,大脑的指令也可以直接迅速地传达到手上。手与脑之间有着精密的协调功能,手的活动直接调动着脑的思维反应。手掌是末梢神经触觉的集中区,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较高,它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这种丰富的末梢神经活动,对掌纹的生成变化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掌纹的生成与手部血液循环

  掌纹生成和手部微循环关系密切。手部微循环丰富密集,大量人体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都在手部聚集。

  手掌纹理是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如果微循环畅通,皮肤得到充分的濡养,掌纹就会显示出协调均匀的色泽;如果微循环受阻,局部濡养失调,掌纹就会萎缩,局部就会塌陷。当细胞的分解和代谢受到影响,手部就会出现局部的隆起和塌陷,掌纹就会生长和消退。这样,凹与凸之间形成了新的皮肤沟脊,纹理就生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