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的南京国子监与监生zz

 pearsons 2010-08-04

明代的南京国子监与监生

《杜骗新书》中的《道士船中换转金》这则故事里主人公,姓贲,还有一个姓邓,都是“南监”的“监生”。那么“南监”是什么,“监生”又是做什么的呢?看来,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尤其应该了解明代的国子监的设置。

这里提到的“监”,是国子监。国子监就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又叫国学、国子学。它大概最先出现在西晋时期,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设立了国子学,北齐(550-578)改称为国子寺,隋炀帝(605-618)开始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也称为国子监。到了明清时代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

明代开国就以讲武以安天下,文教以治天下为基本国策,把学校列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四个途径之首,并在全国大兴学校。中央最早在南京设立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改定为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国子监又有南、北、中(南京、北京、中都)之设,亦称南北国子监、南北雍、中都国子监,当时还习惯称为太学。北京国子监永乐元年(1403)建于永定门,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改为京师国子监。中都国子监洪武八年(1375)设立,二十六年(1393)撤销。国子监教职设有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等,要由“当代学行卓异之名儒”充当;学生就称为监生或太学生。除了中央,地方府、州、县及边防卫、所也设立了学校,统称儒学,教官有教授、学正、教谕等,学生称为生员、诸生。再下一级,在市、镇、乡设立社学,属于儒学之下的低级启蒙学校。这样说来,国子监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历代对生徒的入学的资格、来源、名额等都有不同的规定。明代国子监的学生有各种来路,大致有贡监、举监、荫监和例监的区别。简单说,贡监是由地方府、州、县儒学按计划年选送在学生员贡国子监的学生;举监是会试下第举人直接入监的读书者;荫监是以荫袭而入监的国子监学生;例监是捐赀入监读书者。按出身看,又有民生和官生之分:民生是国子监出身庶民的学生,而官生是国子监学生中以恩荫入监的品官子弟。从贡监说,依照生员的选送办法而招选入监的还有恩贡、拨贡、例贡、岁贡等差异。官生中还有一种恩生,即出自特恩者不限官品而入监的学生。由民间纳赀入监的这种国子监学生,属于民生,称为纳贡。总之,进入国子监由于资格、来源的不同,虽然都是国子监学生,称谓却很不相同。明代政府规定,必须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必须由学校出身,即所谓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不必由科举。这些,在《明史》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至于国子监学生的名额,亭林先生在《日知录》里也有细致的考证。他在“生员额数”条中是这样讲的:“生员犹曰官员,有定额,谓之员。《唐书·儒学传》:国学始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的子弟若孙为之;太学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四门学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郡县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亦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十员,中、下亦以十为差。此生员之名所始,而明制亦略仿之。明初,诸生无不廪食于学。《会典》言:‘洪武初,令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听于民间选补,仍免其差徭二丁。’其后多才之地,许令增广,亦不过三人五人而已。踵而渐多,于是宣德元年定为之额如廪生之数。其后又有军民子弟俊秀待补、增广之名。久之乃号曰附学,无常额,而学校至此滥矣。”可见,明代的学校,包括中央的国子监和地方的府、州、县及卫、所的儒学,学生是有具体名额限制的,这大体上是仿照唐代的规定。明代初期,制定的这些管理规定贯彻执行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增广生与附学生的出现,逐渐就没有定额限制了,有明一代所谓的“学校以教育之”的国家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也就废弛了。

从明代的国子监看,监生可以在监内寄宿,而且还发给膏火,供给膳食,享有免役的权利。为了培养封建社会的“文武之材”俾“能出入将相,安定社稷”,历代都规定五经或四书作为国子监的主要教材。明代国子监具体对学生课以名体达用之学,以孝悌、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课程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为专业经典,人习一经;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普通基础课,此外还涉及刘向《说苑》及《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时政文献。另外还要学习书法。而且对国子监的管理都很严格,颁行了各种管理制度,包括考试升降制度、历练政事制度和放假制度等。

明代国子监最早设立于南京,由应天府学改建而成。其规模宏大,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撰厅)六堂(率性堂、修道堂、诫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六堂既有分班,也有分年级的性质。洪武、永乐时,国子监还接受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的留学生。南京的国子监的具体所在地,大约北及鸡笼山南麓,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今浮桥),东达小营,面积覆盖了今天的成贤街东西两侧和东南大学。

总之,明代的国子监尽管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明代的这种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在加强学校管理,培养文武官吏,造就各种专门人材,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纳育各国留学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乃至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