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看中学生社团建设

 昌成路 2010-08-04

从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看中学生社团建设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赵威

 

老子说:“道在通流”,说的就是一切都在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方法,其根本的特点就是“发展中”的唯物论、“发展中”的方法。也就是说唯物论和方法只有在变化和发展中才能体现出正确性。而静止中的唯物论和方法是机械的、错误的、僵死的。那么在教育领域,什么是变化的主体?那就是学生。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研究他们,不做到知彼知己,不知道他们的变化和需求,任何教育教学方法手段都显得假大空和无的放矢。因此,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成为中学共青团工作研究的重要基础。

一、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有人称他们为“新新人类”或“读不懂的一代”。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这个群体身上矛盾地统一着。他们中有的极端聪明,尤其是在电脑网络、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感受吸收能力令成年人自叹不如;而有的则连体育课上简单的动作都完成不了。有的可以连续十几个小时看电视、上网或大睡不醒,却不能静下心来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而有的在学习之余还能创作出几十万字的小说。奇装异服、染红的蓝的绿的头发、在耳朵鼻子甚至肚脐上打洞……凡此种种,在大都市尤为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代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严重扭曲)而引发的惨剧屡见不鲜:前不久,北京某中学男生向女同学表示好感,被拒绝后,一时冲动,竟从四层的教室窗户跳下摔成重伤;广州市12岁的少年,绑架亲妹妹,勒索母亲10万元巨款;福州市几个中学生,因受黄色扑克引诱,轮奸15岁女生;还有害怕同学高考超过自己的高中生,高考前拔刀杀掉了另一优秀学生,等等。

2002年中国儿童少年“安康计划”抽样调查显示,30%左右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有15%的学生患有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分析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

  1、中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正处在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欠协调的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成人感已经产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但独立能力相对较弱的时期。由于经济上仍然依靠长辈供养,生活上习惯了接受成人的照料,在思想上还与长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中学生一方面要求师长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又习以为常地继续着被呵护的“快乐宝贝”生涯,从而阻碍了自己独立人格的形成。由于当代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多名长辈的关爱聚焦一个孩子。再加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这一特征就表现得更加突出。

 

2、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又一个高峰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成熟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内驱力,以及内部欲求的关注;人际交往的扩大导致了中学生将自己与他人的容貌、能力进行比较,引发了对自身天赋、素质的关心。而当今媒体对娱乐明星、商界“成功人士”的过度宣传像五彩泡沫一样充斥中学生的视野。“他连高中都没上,不也成了百万富翁吗?”“她还没我漂亮,演一部戏就成名了!”“谁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用几小时拍一个广告就拿上千万!”社会的样板与学校家庭的教育构成矛盾,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冲撞,而心理的不成熟使得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迷惘、疑惑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导致了中学生对自己的动机、行为,以及行为后果和自身价值的思考。这种注意力向内部世界的转移使青春期的自我分裂为“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的我”。中学生进入了“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内部矛盾和冲突时期,时常产生“自我排斥”的心理困扰。由于“别人眼中的我”和“本来的我”是如此的不统一,而“本来的我”与“理想的我”又是如此的不一致,因此,当代中学生特别容易产生“谁也不理解我”的孤独和苦闷。

而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学生家长将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对孩子的关心只停留在衣食充裕,心理疏导普遍不足,这更增加了中学生孤独苦闷的系数。许多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不合群,自我封闭,容易对别人的言行产生嫉妒甚至仇视等不正常的心理反映。如果遇到学业受挫、情感困扰、人际关系失和、家庭生活遭遇不幸等情况,就极易导致长期积压在心底的各种情感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失去自控,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甚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中学阶段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由于身体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冲动体验,中学生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容易情感冲动。而中国的家庭、学校在“性”方面的教育往往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他们更易受到社会上黄、毒污染源的诱惑。影视作品为了商业利益,越来越多地展示暴力色情镜头,再加上色情网站的推波助澜,使当代中学生对两性间交往的行为规则把握不好,“早恋”现象甚至“早孕”、“性犯罪”等问题随之产生。

 

4、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对普遍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不了解,因其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是非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还不能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而当今社会普遍的浮躁情绪和信仰危机不可避免地“传染”到中学生;部分成年人的道德沦丧、利欲熏心更成为孩子们的不良榜样。当代中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轻微违法现象屡见不鲜。这时,教育者对其的导引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中学生就好象一辆辆动力无限的车子,他们急于释放自己的能量,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就难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一气,或者干脆“熄火”任自己在人生路上盲目地“空档滑行”。

 

二、社团活动适应了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218岁的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是儿童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重要阶段。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训练、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人格特质,将直接制约人的一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必须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我们不可推脱的责任。

从对中学生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来看,虽然有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共青团组织在对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注意研究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探索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几年的共青团工作,我认为,中学生社团活动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发挥团组织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原则。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在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真正“退位”为副手,主导权掌握在学生手中。这个独特的环境能帮助中学生逐步摆脱对师长全方位的依赖,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行为自律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的人格。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表现欲和自我肯定的需求可以得到极大限度的满足。

 

  2、社团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 “自己眼中的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整合为整体的、真实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可以被接受的、不断成长变化的、与群体和社会具有连带关系、一体关系的“我”。学生们在动态的社团活动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主角、配角;演员、观众;被赞美、受冷遇……一次次的身心体验让孩子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只是“群体”中的一员,不会总是焦点;自己也不是全才,有长处更有短处。这种正视“自我”是孩子们心理成熟的基础,对独生子女而言尤为重要。“社团”这个小社会能够引导中学生走出封闭的禁区,融入群体和社会。同伴的认可和自我肯定,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为他们找到社会的归属感预热。

 

3、缺乏与异性交往是性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容易导致性压抑或性冲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是极为不利的。而中学生社团大都为男女同学一起开展活动,在舞蹈队、广播站、文学社等社团愉快的氛围中,男女学生增进了解,有利于青春期性冲动的合理释放、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4、社团中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培养中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研究证明,经过适度努力才取得的成功更能令人产生满足感。这种情况在当代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社团活动中适时适量的竞争如展评、竞赛等能够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能在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磨砺自我,逐渐明确奋斗目标,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

 

三、中学生社团建设的发展方向: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新任务的要求,各级团组织都要以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在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关成华书记明确提出:北京共青团要立足工作实际,牢固树立“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

作为海淀区团建创新试点,中学生社团建设应立足实际,塌实推进。共青团组织要引导中学生社团策划各种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我认为将志愿服务活动引入社团是较好的发展方向。认养绿地、反盗版宣传等活动证明,鼓励中学生多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够让他们逐步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实践自我,充分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尤其是职高学生,可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锻炼相结合,比如与社区合作开展电脑操作班、英文入门班等,学生去做成年人的老师,其满足感和责任感将更加显著。同时知识技能的输出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另外,“青春期心理导向”也可纳入社团活动。共青团组织可搭桥,将专业心理研究人员请进校园,以讨论、讲座、电邮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地与中学生进行交流,为他们排忧解惑。例如:当与同学发生矛盾、产生冲突时,要让学生懂得,与同学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磨擦冲突可以让自己学会合作、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当学生遭遇家庭的意外变故时,可以告诉他们这可以使他们更早地品味人生的甘苦,学会承担责任……把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这一切看作是锻炼生存能力的机遇。“文章憎命达”,人生亦如是。

其次,社团可尝试让学生与家长、老师共同活动,共读一本书、共演一台戏、共唱一首歌、共做一桌菜、共同完成一个创意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化解彼此间的误会和猜疑,架设孩子与长辈、学生与老师心灵沟通的桥梁。当然,这需要师长的理解支持,但我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合力必将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注意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奇怪”的心理现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融入社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共青团工作者更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做出贡献。可以预见,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社团建设将更好地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认同社会主流文化和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养成为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而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中学阶段,帮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与社会进步方向一致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