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忍经》之《怒之忍第二十六》

 文静1961 2010-08-09
 

《忍经》之《怒之忍第二十六》

【原文】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斯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古人识人之法在于六情,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属东方的性情是发怒,了气极了就做盗窃阴险一类的事情,阴贼也一定等贪很来了就使用,这样做的结果就会败坏人内心的和气,激发事物按照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会不顺心如意,就好像大火在燃烧那样可怕,人不能把它扑灭。

大怒就会引起冲突,小怒就会引起争斗。唐太宗没有耐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杀了他;也不能容忍卢祖尚对君命的推辞,而杀了他,以致后悔。汉高祖刘邦能够忍让韩信的请求,又自比桀纣一样的暴君而宣扬萧何的贤能。

汉高祖的吕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单于冒顿的羞辱,而调动樊哙率领十万精兵和匈奴作战。

所以,在上面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面的人;在下面的人,不顾尊卑礼义,却逞强发怒,一定会冒犯上面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发怒,就可能发生打仗侵伐之类的事情,在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妻等发怒,就会是家庭失去人伦之道。

所以,孔子劝戒人们在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会不会留有后患,避免日后的灾祸;陶潜却规劝说:怒起来了白白给自己带来伤悲,人如果能够逆来顺受,一言一行都很周到,天下就没有怨恨了。噫,怎能不忍让呢?

接下来请欣赏《忍经》之《疾之忍第二十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