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圈戏

 青山白水 2010-08-09
罗卷戏  二十多个农民守候一个信念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本报记者 李宾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是由两个古老剧种“罗戏”和“卷戏”组合而成的稀有剧种,其根源据说可追溯到唐朝,有专家认为罗卷戏是百戏之祖。目前,全国仅存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一个罗卷剧团,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艺人扼腕叹息

  昨日,记者前往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探访罗卷戏。从邓州市区驱车向东行驶约10公里后,车子转上了曲折坑洼的乡间小路,又经30多分钟的颠簸,在孔庄村村支书王红雷家门前停下。

  王红雷也是罗卷剧团的成员,不大的房子内挂满了演出的照片,罗卷戏的资料也堆积如山。沏茶倒水一阵忙活后,王红雷掏出电话:“赶紧叫咱叔过来!”

  约5分钟,一辆摩托车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扬起的尘土还未落定,坐在后座的老人就跳下车。老人接过一根烟顾不得擦去头上的汗水,大口大口地抽了起来。“今天不能给你们演了!”老人叫王学彦,今年70岁,是罗卷戏的传承人。“没有音箱,设备都是借的,人也凑不齐……”虽然邓州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早早就和王学彦联系过,但演出依然搁浅。为此,王学彦叹息不已。

  说起曾经人山人海的场景,王学彦记忆犹新:一阵铙钹响,几声咿呀腔后,男女老幼就搬着凳子小跑赶向戏台;演出开始,台下观众或喜或怒、或击腿、或扼腕,有的还随着鼓板哼上几声;精彩处,台上铙镲声声紧,台下掌声阵阵高,演员、观众醉在其中……

  曾唱红中原大地

  据传,罗戏创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编出来的宫廷戏,因此也叫“乐戏”;卷戏源于道士演唱的经文,因经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戏”,大都是讲的“二十四孝”故事。后罗戏与卷戏融合形成罗卷戏,明末清初传入邓州。

  雍正年间邓州艺人郭文轩在构林创建罗卷戏班,罗卷戏由此开始在邓州周边广传。《邓州市志》记载:“清雍正年间,罗卷戏传入邓州,民国十八到民国三十二年间,邓州罗卷戏班到豫东、豫北演出,曾唱红整个中原大地,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更有“罗卷戏到村里,女人不烧汤,男人不下地”来形容它昔日之辉煌。如今的罗卷戏,离它曾经熟悉而热闹的舞台已渐行渐远。

  民国初年,桑庄镇孔庄村小王营的刘长江到穰东赵河店师从郭云鹤学习罗卷戏,回村办起罗卷戏社班……自雍正年间至今罗卷戏在这里已传至第九代,王学彦为第八代传承人。

  罗卷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唱腔多是宫调式,间或有徵调式;唱词文雅自成一家;主奏乐器罗戏用大唢呐,卷戏用小唢呐;把武术、杂技、狮舞等民间艺术吸收到剧种里来,武打戏粗犷、奔放、真刀真枪,开打时“当当”有声,火花飞射……

  罗卷戏的传统剧目有三四百出,现大部分失传,能够演出的只剩30多部,代表作有《七星庙》、《对金刀》、《南阳关》、《三开膛》等。

  20多个农民的信念

  罗卷戏是全国现存的稀有剧种之一。王学彦说,桑庄镇孔庄村罗卷剧团设施、服装、道具等都十分陈旧,演员青黄不接。随着老艺人的去世,很多传统剧目失传……

  据邓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崔伟伟说,罗卷戏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为了抢救、保护、挖掘和发展这一稀有剧种,邓州市文化部门先后搜集、挖掘、整理锣卷戏10多部,并邀请专业艺术人才帮助为其演出联系台口、排演新剧目等,邓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也示范性培养罗卷戏新秀……

  罗卷剧团的20多个农民演员一直在坚守、在努力。他们走村串乡搭台演出,为传承罗卷戏默默地尽着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③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