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旧城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学语文阅读

 若智若鱼 2010-08-09
 
论旧城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
—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辩析
 
【摘要】  福州“三坊七巷”是保存最完整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关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方案,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以城市规划设计专家阮仪三教授为代表,主张完整地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一派以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为代表,两者的分歧在于:完整保护还是保护重点。本文的主要观点与陈章汉一致,主张在保护重点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三坊七巷”的黄金地理优势发展经济。
【关键词】“三坊七巷”,建筑风格,旧城改造,文化遗产保护
 
福州“三坊七巷”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群落之一,占地40公顷,现有明清古民居268幢,数量多于皖南古民居西递和宏村的总和。“三坊七巷”的城区改造问题已经争论多年,如何保护“三坊七巷”古建筑,涉及到闽居的特色及其相关的民俗,保护的项目和范围应当多广,需要深入研究有关的历史渊源。近日,又发出“三坊七巷”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使“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研究提出符合福州市情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改造方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围绕相关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国内一些专家将三坊七巷与闻名海内外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相提并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设计专家阮仪三教授,由于发起保护周庄、平遥古城、丽江等取得显著成绩,而被誉为“中国‘世遗’之父”,他曾为保护三坊七巷奔走呼号并做出如下高度评价:“最典型的如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三坊七巷传统历史街区,它在福州旧城中心,三条纵街七条横巷的结构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有坊墙冬门,坊内立有清代坊里管理告示碑刻,有几十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居,其中许多是名人故居,建筑大师齐康院士和我都做过考察和研究,建议完整地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角度来看,三坊七巷无疑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
在漫长的历程中福州古城也历经沧桑,在明清年代城区有较大发展,财富的积累促进了深宅大院群落的出现,一些历史名人也在古城区居住发展,三坊七巷则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
三坊七巷全景郎官巷
至清代福州有四十九坊,六十多条巷。但真正能代表福州古代建筑特点的是位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这是由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古巷悠远,是福州城2200年文化积淀的见证。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十字路口,南至吉庇巷口,全长1000余米,与南街成为二条平行线。以南后街为中轴,其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由北到南三坊的顺序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现存的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始建于西晋晚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中坊制典型代表和中国南方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区之一。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市坊。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街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南方城市民居群落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这些坊巷从外观看都是石板铺地、白墙瓦屋,富有福州地方古建筑的特色。内部也处处体现了细致。屋中饰以雕梁画栋,特别是在屋中重点处,如厅堂的梁枋、托架、门窗格扇等,都雕满了花饰,精巧细腻。屋脊由舒展、平缓的曲线向燕尾自然过渡。屋宇一般有高啄的檐身,长龙似的凌空欲飞,弯曲的屋脊与飞翘的屋角组成优美的曲线。宅院中的结构十分精巧,将木雕石刻工艺与建筑构件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精美、富有象征意义的雕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
随处可见各种栩栩如生 水榭戏台的石刻,可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
    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其原因何在?“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            小黄楼假山一角
小黄楼“知鱼乐处”拱形小石桥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是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也许单从建筑美学的角度,三坊七巷不如闽南民居“府第式”的布局严谨,曲折深邃;没有“大厝式”的坚固耐用,气派舒适;也比不上圆寨“承启楼”的宏大复杂。但三坊七巷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有各自的风情,在砖瓦中透着一种陈年的书卷气飘逸着独有的“书香文化”。昔时南后街是全市古旧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店号繁多,如寿古斋、醉经阁、聚成堂、古香斋等。以上古旧书店不但搜集古旧书籍出售,而且还加以裱褙换新,以供读书需要。清末举人王国瑞游览南后街书市时曾做过一首福州书市诗。诗云:“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今传丛刻重吾乡,知不是斋粤雅堂。犹憾当年徐(兴公)谢(在杭)辈,未为刊布但收藏。”在诗人的笔下,福州的南后街书市被比拟为北京正阳门外的琉璃厂。这正是其文化积淀的真实写照。
也许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屉,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近代而言,就有中国“开眼看世界 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中国船政文化的创始人沈葆桢,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冰心,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深被钱钟书推崇的著名学者陈衍等,蔚为奇观。文化孕育着名人,名人又继续发展文化。
然而,经过历史沧桑,三坊七巷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昔日的繁荣也已面目全非。曾经镂金错彩、宽敞高阔的明清古建筑,如今是陈旧斑驳,破败不堪。在三坊七巷,处处可见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两边白漆脱落的高墙,破烂不堪的的巷门上,年久失修的房间,杂乱无章,墙上集着厚厚的尘土,天花板上残留着些古建筑的遗迹,却也残破不已,很难再寻找到古代建筑的特点。老城渐渐离我们远去,历史遗迹慢慢被蚕食,“三坊七巷”原有的文化气息在如今的福州己是荡然无存。
除了北京、上海公众熟知的胡同、里弄、四合院、石库门,其它城市像福州的三坊七巷将来未拆除的地区和建筑保存下来的还有天津的意式风情街,成都的宽、窄巷子,这些作为非单个建筑保留下来的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成了代表城市文化的招牌,赫然立在城市最显著的位置上,同处于城市孤本的尴尬境地。
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在谈到三坊七巷的现状时感慨道:“但是仅仅是将这些保存下来进行保护远远不够。”陈章汉作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写过不少福州历史文化专著,对三坊七巷有着浓郁的情结。这种情结和同为保护它的阮仪三有着些微不同。他的感情里有一些更复杂的东西。
盲目追求现代化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问题,但是即使在国外,关于保护和建设的话题从来都是有矛盾的。因为投入到城市遗产的建筑维护中的财力越多,用来建造住宅和医院等基础设施,包括提供给一些贫困人口的简易住房也就越少。关键的关键还是钱。在十年前,李嘉诚就表示出了对三坊七巷的浓厚兴趣,计划投入30多个亿对该处进行投资。但一直到现在三坊七巷还是老样子,里面的居民庞杂,有些房屋年久失修,几百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建筑如今完好的大概有40多座。“政府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么多年,呼声很高,但是动静很小。”为什么有了资金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是这30多个亿没有到位;另外,从政府的角度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经济杠杆一旦起作用,很容易变成摧枯拉朽的改造,消失了旧貌。现在政府也没钱,所以更谈不上保护。”陈章汉最近一直在各个地区做考察,对于周庄等地的模式他并不认同。“跟三坊七巷比,那些东西算不上什么。而且因为商业的过度开发,档次不高。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寄希望于改造,另一方面又怕面目全非。”不过陈章汉也承认这样拖下去绝不是办法。如果文物孤本还可以通过建博物馆来保存,甚至永无见天之日也无所谓,城市建筑则困难得多。“对于一个城市,任何死的东西都没有意义,现在住在三坊七巷的人因为政府强调保护不敢有任何动静,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也进不去,住着并不方便。而且大多数居民不是房屋的拥有者,不会花心思去维修。”这是福州居民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于历史古迹的保存和开发,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都应重视的问题。这些古迹的保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中国只有一个三坊七巷,福州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可以为它自豪。但我们将面临政策、资金、规划、建设、宣传五个问题。
政策:建议政府向国内外专家征求意见,制定政策,启动三坊七巷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资金:可采用政府拨款与民间集资方式进行。
规划:成立专家小组,向全国征集三坊七巷保护和修复规划方案,制定一个好的规划,还要保证执行的力度“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建设:向全国招标,选出具有可*资质的建筑队伍,由专家小组对建筑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对三坊七巷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脉络,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进化的演变是它永恒的主题。如何控制这种改变,建造什么,保留什么,将旧的和新的实现统一,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三坊七巷旧城改造方案经历10年争议,轮廓将逐渐浮出水面。笔者通过几个月调查研究,概括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保存整个完整的街区并无必要,还是物以希为贵。试想如果埃及全国布满金字塔,遍野的残垣破壁也难以吸引四方游客。在福州保留几百座故宅也确实不符合现实,也必然会出现管理不周的弊端。通过以上分析,保留典型的深宅大院,反映出古风民俗,就可以达到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的目的。旧城改造后的新面貌只能更加衬托出古建筑的风格特点,不会有损于故宅的风貌。勇于探索,面对现实,加快旧城改造方案的研究才是历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福州掌故》编写组,《福州掌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   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李冬莉,《城市孤本》,载于《新周刊》135期;
4            方炳桂主编,《福州老街》;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
原文地址:http://www./Html/Article/31245.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