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艺术就是真性情

 smile880 2010-08-09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除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为人也很直率、坦诚,从“笔墨等于零”到炮轰美协是“妓院”,无一不是从他的真性情中有感而发。

 

吴冠中:艺术就是真性情

□ 本刊记者 温秀云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因肺癌晚期于625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让无数喜欢他的人难过不已。

吴冠中生前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艺术特色;他的作品总成交额达17.8亿,在中国画家中仅次于齐白石,但他的书房仅有5平方米;他的“笔墨等于零”等言论犀利,针砭时弊……

他也是200年来第一个入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中国人;凭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造诣,荣获第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评选的“终身成就大奖”。

 

三变人生轨迹

吴冠中生于1919年,刚巧是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年,这注定了他一生将是不断挑战的过程、是个“苦难”的画家。早年,他曾三次主动变革自己的人生轨迹,如今,人们可以这样解读,他主动选择接受了那些“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育。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吴冠中17岁时,他弃电从艺。当时父亲表示工业可以强国富民,于是他先学习于浙江大学代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一年后,与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的偶然结识,头一次窥见西湖艺苑,遂不听父亲的竭力劝阻,转考入杭州艺专预科从头学起,从此痴魔献身丹青。

第二次变革是在30岁时,他是旧中国最后一批赴法国留学的画家,修完学业后,在塞纳河畔,学子们内心激烈权衡,是留在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投身建设?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等诸多好友选择留下。吴冠中义无反顾地成为第一批归国的学子,他说“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最后是在回国后,已是1950年,他被分配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当时,国内受苏联现实主义画风影响很重,吴冠中介绍的波提切利、夏凡纳、塞尚、梵高、高更等人,同学们一无所知。有人说吴冠中是在宣扬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就被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绘画课程。后来他又离开清华,到艺术学院任教。

让吴冠中变得“无可替代”的是他注重于对内心感受的描摹,也就是说,他的作品里面都饱含着某种情感或灵魂。若不是这点,恐怕他连任教的机会都没有了。

 

做“有脊梁的文人”

文革时期,红卫兵到吴冠中家里抄家时几乎毁尽了他在巴黎的所有作品,因为这些画具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为了保命,他忍痛叫孩子们一起帮他毁画,除了几张风景画后来还陆续送人了。

随后,吴冠中和学生同大多知青一样,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还被没收了画具材料。尽管如此,他买了一元多钱一块的农村简易黑板,刷上胶在上面作油画。借房东的粪筐作画架。吴冠中有一组农村庄稼风景画,就都是在粪筐上画出来的。学生戏称他为粪筐画家,以后不少师生效仿他,也就形成了“粪筐画派”。

此后,批判的种子在吴冠中身上一直存在,吴冠中非常崇拜鲁迅,甚至把鲁迅当成自己精神上的父亲,誓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在非常年代,他冒着被孤立打击的危险,不仅仅生活上很清贫,吴冠中称自己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枷锁。当时,他坚决不画非艺术画,不跟从一窝蜂的现实主义创作洪流——工农兵绘画。粉碎“四人帮”后,他依然不画“计划生育”等宣传画,他说自己不是画工,并不愿用画画为政治、为社会打工,他表示,“我去种地也不愿当艺术的螺丝钉”,实际上,吴老认为艺术是很神圣的,它是提高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而不能跟政治挂上钩。

 

自创审视标准

在一部画作完成后,他选择的是“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审视标准,这时的群众是他山乡的老大娘和南国海滨的渔民,还有自己的妻子;这时的专家是在巴黎的同行老友赵无极、朱德群等,这样做无疑会遭业内人士的非议,而终被排挤出美院,但他矢志不移。

    30个寒暑春秋,他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踏遍水乡、绿洲、高原、山村、丛林、雪峰,从东海三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陶醉在灵魂与大自然的感应中,寻找着、发现着大自然的隐秘……活在激情中的灵魂,在坚韧地默默行进中,一步步接近视觉天堂,一步步揭示艺术的奥秘。

     吴冠中浪迹江湖到处写生,他住大车店、渔家院子、工棚、破庙,啃干馒头,喝河水,穿破衣,被路人误以为是修雨伞的,要饭的。有一次他坐在轮船上,他那副像乡巴佬的土相,使乘客错当他是个进城的采购员,他喜欢这个高级职称,是缪斯差遣的专搜自然之美的采购员。

就这样,吴冠中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走这样的路,绘出了诸多惊人的艺术品。

 

更想当鲁迅

一直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他执着地将自己的所感、所见倾至于画中,并表达了一种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因此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

除了艺术家,吴冠中还是评论家。他将满怀对艺术和生活的真实情感与切身经验撰写成大量充满真知灼见的优美散文,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在自传《我负丹青》,一个“负”字,足以说明吴冠中对艺术创作的不满足;但又感叹,“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立教授曾这样说: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使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凡·高媲美。

200236,法兰西学院艺术院投票通过吸收吴冠中为通讯院士,并属首位中国人通讯院士。

2010423,“第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09)颁奖盛典”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吴冠中凭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造诣,荣获“终身成就大奖”。

 

从不为金钱作画

在对待作品的态度里,吴冠中有这样的人格: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从不拿出去,好画更舍不得卖,也不为金钱画画或接受任务作画。

曾传他常常“蜗居”在5平米的“袖珍书房”里清理自己的画作,只要是不如意的,统统撕毁、烧掉。这一举动,让经营文房四宝和字画的北京著名的“荣宝斋”董事长深感惋惜。他对吴冠中说:“你要是把这些宝贝交给我,是可以卖大价钱的哟。”吴答曰:“谢谢你的好意,我不能为了几个铜板,将我不成功的东西流传于世,那样会败坏我的名声和中国画的传统。”

吴冠中对艺术的态度如此真诚、执着,不由让人肃然起敬。正是其朴实的现实作风,铸造了其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做到了艺术无国界。无论是英国农民老太太,还是中国农民老伯伯,都能看得懂,受到了熏陶。

正因如此,吴老的艺术成为市场上的“宠儿”,拍卖接连出现天价。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额17.8亿元,在中国画家中仅次于齐白石,被誉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

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吴冠中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经过多位买家数十回合的竞逐,以5712万元成交;2009年,吴冠中画作《北国风光》在北京嘉德秋拍“新中国美术”夜场中以3024万元成交,此画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2010胡润艺术榜上,91岁的吴冠中以2.2亿元排名第二。这样的身价,却与吴冠中无关,生活中的他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非常简朴,家里的沙发都是用胶布粘着的,理发就在马路边的摊子上。

 

将画比作“女儿”

最后的几年里,吴冠中将毕生的创作散尽,曾向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新加坡国家艺术馆等公立机构捐赠作品,他说, “艺术不应私有、而应国有”,“艺术无国界”,“我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寻找艺术的真理,得之于心,诉之于画,这些画就像是我的‘女儿’,要给它们找个‘好人家’”。

据报道,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

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将66件精品无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浙江人民政府及吴冠中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过其捐赠的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吴冠中还曾赴港,将33件作品捐献给香港艺术馆永久珍藏,估值逾1.5亿港元。

2009115,上海美术馆举办《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共展出160件吴冠中捐赠给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五家海内外公立美术馆的重要作品,涵盖了上世纪50年代至此各个创作阶段。当天,耄耋之年的他声音都带着嘶哑:“之所以选择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捐赠我的作品,是因为这里是人民最容易看见的地方,我不愿意我的作品给某些博物馆后,放在库房里烂掉!”

以后不久,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6幅作品。中国美术馆按照相关规定,对向国家捐赠作品的艺术家做适当奖励,而他执着地谢绝了国家的奖励。

20089月,吴冠中把自己113幅画作正式捐赠给了新加坡,其中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2幅书法,创作年份从1957年到本世纪初,按照近期国际拍卖行对吴冠中作品的拍卖价推算,这批画作的市值高达3亿元。

大批画作捐赠给新加坡一事,在国内引发争议,一时间对“吴冠中不爱国”的指责漫天遍地。吴冠中回应此事时表示,“画家有国界,艺术无国界。”他进一步解释,他的艺术经历和家庭与新加坡颇有缘。1988年,69岁的吴冠中首次应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南洋美专之邀,赴狮城举行个展。自己的儿子一家人也在新加坡,“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个国家,它的道德品质介于中西方之间,文化与中国接近。我把画捐给它,希望促进其对美育的重视。”

 

炮轰美协体制

吴冠中一辈子都在求一个真字。在美术界,他是出了名的敢说敢当,这也是他晚年时侯的一个心愿——“我要把想说的话说完。中国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向国家负责,向后代负责,要有人把真话说出来。”

由于在政治上吃过很多苦头,现实生活中的他言行其实跟鲁迅很相仿。特别是他提出的国画“笔墨等于零”的言论就与鲁迅“汉语拉丁化”的思路接近,也让一般的人读不懂,招致很多争议。

对于美术界,他炮轰美协等机构权力太大了,并称美协、文联、画院是“衙门”、“妓院”等。他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还养着诸如美协、画院这样的官方艺术组织,花了多少钱却没有作品出来,就好像“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应该取消这些机构,或者停止财政拨款,让它民间化。”在吴冠中看来,美协做的许多事情对美术家不公正,搞艺术的人不再专心创作好作品,而是千方百计与美协官员拉关系、拍马屁,进入美协获得一个官职后,就去办展览,或者进画院吃皇粮,再把画价炒上去。

犀利的话还有“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徐悲鸿是‘美盲’”、“自由教学论、“学生应该当‘叛徒’”……吴冠中每出一语,必引轩然大波,相关机构纷纷反击。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称吴冠中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甚至被一些人打入美术界“另册”,备受主流美术界的排挤。

他不管旁人的指责继续披露,“还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

毫无疑问,吴老先生是当代艺术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离去,让人悲痛。纵观绘画史,能死而不亡者,往往是一个人的才气,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所产生的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